APP下载

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六盘山区为例

2023-09-08王鲁玉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西海固宁夏用水

单 侠 王鲁玉

(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固原 756000)

六盘山区百姓用水极端困难,生活用水完全依靠雪水和雨水,当地主要有2 种水井:一种是很少见的深数十丈的地下水井,另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水窖,每逢雨雪天气,人们便把雪水和雨水储存在里面,平时上锁并由专人负责定量给全村人供水。但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水窖里便也无法储存水,人们不得不到较远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找水,大人挑,孩子抬,有毛驴的多半是用毛驴驮。这里不但水资源匮乏,而且水质差,又苦又涩。

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六盘山区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人口增长率居全国前列。依旧延续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承载不了新增人口,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进一步匮乏,进而出现“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现象。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一份精准扶贫的报告中描述,该地区“环境脆弱,干旱少雨,8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雨养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0%”。面对这一重大难题,主要从涵养水源和兴修水利两方面着手,以解决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1 保护生态涵养水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了破解水困,西海固一直致力于改善生态涵养水源地和发展节水农业,控制用水总量。

1.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少水资源的压力。面对西海固长期以来人口严重超载问题,实施移民工程。西海固先后探索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20 余万人,极大地减轻了西海固水资源的压力。特别是在实施整村搬迁后,西海固结合自治区和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将收回的土地全部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一方面移民减轻了山区人口压力,极大地缓解了人口与草、林、土和水之间的矛盾,有效改变了之前缺草、缺粮和缺水的情况,减轻了土地的承载力,同时也为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可以有效恢复和重建该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促进移出人口与北部荒地资源有效融合,将原来日渐沙化和荒漠化的生态系统改造为有效、稳定和效能较高的生态系统,从而有利于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1.2 还林还草,恢复生态。西海固立足于当地实际,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进行布局:在适宜种草种树的区域,如风蚀沙化严重的开荒农地、水土易于流失的荒坟荒地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在适宜种植药材的区域发展药材业;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在适宜农业化生产的区域,则致力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坚持生态先行,在还草还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在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也把有机质还给土地,从而呈现出草、林、牧和其它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促使生态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由于政府政策深得人心,群众的积极性高涨,生态建设的成效尤为显著。但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事业,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如何使生态建设的成果留得住、不反弹,长期发挥效益。为此,中央采取了“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让贫困群众从参与生态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收益。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扶持后续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探索和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总体上看,以西海固为代表的六盘山区坚持种树和种草结合,发展以林护草、以草增肥、以肥改土、以土增粮的循环体系,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尤其在进入新时代以来,西海固从原来单纯的改善环境转变为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基础上,积极探索将草、林和产业密切融合的“四个一”发展思路,将百姓致富的“钱袋子”和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的持续好转与改善,使生态和小区域气候的改良形成了良性循环,西海固很多地区的降雨量在逐步增多。

1.3 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通过2 种手段来达到节水的目的。一方面,选择耐旱、耐寒的新品种,因地制宜布局“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试验示范园,探索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绿色+”之路。另一方面,通过高效节水手段,把每一滴水用到极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覆膜技术,使干旱地区种植玉米成为可能,土豆产量不再“靠天”;通过喷灌技术推动蔬菜种植业发展。近年来,西海固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配置为先导,在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供水量,将防护林网和梯田相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草和林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初步形成了水系、林带、池塘和库坝连通的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好、农民富的新路子,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证明,唯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海固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迈入良性循环。

2 兴修水利开发水资源

兴修水利开发水资源是西海固应对缺水所采取的主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主要通过打窖、打井、修水库和建设中小型人饮工程等开发水资源,以彻底解决西海固水困问题。

2.1 挖井窖打机井。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实际情况,挖井窖、打机井是破解水困局的关键。国家为推广家庭集雨工程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政府出钱帮助村民修建水窖。1972 年,随着国务院派遣抗旱队和医疗队到西海固,该地区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尤其是在1983 年,西海固被列入“三西”建设以来,农业经济开发呈现出新局面,山区经济由崩溃和衰竭逐渐得到恢复,水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0 年6 月,海原县打出了第一口井。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先后在该地区打了1.5 万多眼井窖,解决了30 多万人和10 多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

2.2 实施扶贫扬黄灌溉及扩灌工程,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除了致力于解决人畜的用水问题外,还重点解决农业用水问题。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其一期工程主要包括红寺堡和固海扩灌两大扬水灌区,计划开发130 万亩土地,解决67.5 万人的用水问题。该项目于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1998 年正式开工建设。这项工程得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先后有17位中央领导同志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固海扩灌于2000 年正式开工建设,共建泵站12 座,设计灌溉面积55 万亩,受益群众27.5 万人,总投资15 亿元,2002年10 月底,1 ~6 泵站及干渠全部建成并且成功试通水。固海扩灌工程的全线通水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重要标志,标志着该地区将要结束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历史。

2.3 实施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有效解决中南部地区城乡居民饮水问题。西海固单一水源的事实,决定了其在遇到突发水污染和干旱等特殊情况时,抗旱能力比较弱,难以保证用水安全。由此,为了彻底解决人们“靠天吃水”的困境,水利专家们一致认为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引水。宁夏中南部饮水安全工程就是调引部分泾河水至中南部地区,并使之与当地水源连通联调,是宁夏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实行“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使34 万城乡居民提前受益,彻底解决了113.53 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为当地的整体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实施“五河共治”工程。除了将泾河水引入西海固外,“五河共治”则是对本地水资源的集中整治。其不但是西海固治水的重大突破,还是干旱地区树立新资源观、追寻新发展理念的一次重要探索。从2016年起,西海固对境内的茹河、泾河、渝河、葫芦河和清水河等水系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截污治污、修复生态、恢复自净和涵养水源等创造性治水模式,使本地河流得到修复和根本性好转。

2.5 实施固原市黄河水调蓄工程。上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海固水困问题,但随着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西海固的用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生活用水与发展用水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实施固原市黄河水调蓄工程,该工程为西海固地区新增近4 000 万m3灌溉用水[5]。不仅为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提供应急备用水源,更好地保障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所需;还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南引泾河水、北扬黄河水、用好当地水”的重要举措,对解决西海固水资源困乏难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西海固通过打井窖、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及其扩灌工程、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五河综合治理工程及固原市黄河水调蓄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用水问题,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西海固宁夏用水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节约洗碗用水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一次性用水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