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
2023-09-08田刚
田 刚
(文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 廊坊 065800)
美国白蛾属灯蛾科、白蛾属,虫体呈白色。原本生活在北美洲,1979 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美国白蛾,后蔓延至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及江苏等地。目前,美国白蛾已经在我国14 个省份繁殖扩散,可见其危害大。美国白蛾为害树木、农作物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2021 年美国白蛾的危害出现反弹,同时也证明了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美国白蛾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以下总结了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供参考。
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成虫虫体为白色,中型,体长9 ~12 mm。多数个体腹部白色,内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卵圆球形,直径约0.5 mm,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呈块状排列,卵期15 d 左右。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背部有黑色毛瘤,体侧多为橙黄色毛瘤。毛瘤上着生白色毛丛,杂有黑色。蛹体长8 ~15 mm,暗红褐色,幼虫虫体表面混杂稀疏的丝状体毛,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 ~17 根,每根臀棘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 美国白蛾发生特点
2.1 杂食性、多食性。美国白蛾可取食全世界约600种落叶树叶片,在我国主要为害法桐、白蜡、桑树、杨树、臭椿、榆树等树木,以及玉米、黄豆、花生、油菜等农作物。发生严重时可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造成部分枝条或整株死亡,严重威胁林果业和城市绿化,周围农作物被蚕食,减产减收。
2.2 生长繁殖快。一只雌性成虫在每个产卵期最多可产卵900 枚,1 年繁殖3 代,甚至在环境条件对其不利时,出现世代重叠的现象。
2.3 适生性强、传播广。美国白蛾有较强的耐寒性、耐热性、耐湿力和遗传多样性。由于其有很强的适应性,可随多种寄主植物、交通工具、木材板材等包装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美国白蛾成虫每年可向外自然扩散35 ~50 公里。美国白蛾成虫有趋臭味、异味特性,像臭水坑、河道旁、农牧畜舍、厕所等地方的树木和植物比较容易发现虫体。
3 防治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分类实施,依法监督”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以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科学防控的工作机制,强化疫情普查监测、检疫,坚持预防和防治并重,实施以地上防治为主,地面防治为辅,以无公害防治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控措施,明确治理思路,减缓传播速度,提高防控成效,实现群防群治,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疫情发生。防治美国白蛾重点区域有主要交通干线、重要节点、公园、树林等,通过开展综合防治,逐步控制和消除虫情危害,做好监测预报,设立美国白蛾疫情测报点,悬挂诱虫(测报)灯监测美国白蛾成虫发生时期和发生数量,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发布预测预报等虫情信息,确保及时发现,科学除治。
4 综合防治策略
4.1 强化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专项调查,监测站点布局科学合理,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监测及时准确。监测网格责任到人,一旦发现美国白蛾疫情,要及时上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悬挂诱虫灯或性诱捕器的定点监测和以踏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普查监测机制,预测美国白蛾的发育历期和发生数量,为当地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提供详细数据,以便更好地开展防控工作。
4.2 加强检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森检机构,对基层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人员强化培训,加强产地和调运检疫,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花卉及包装箱等必须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在检疫检查中发现携带美国白蛾等检疫对象的物品要依法查扣并进行除害处理,做到依法检疫,不流于形式。
4.3 物理防治
4.3.1 广泛发动群众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未扩散前(3 龄前),组织专业队伍,发动广大林农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对减除的网幕进行集中收缴,进行无害化处理。
4.3.2 蛹期草把诱集防治。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离地面1.5 m 左右处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化蛹,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就地烧毁以消灭虫源。秋冬季及时清理树下枯枝落叶并进行焚烧销毁。
4.3.3 灯光诱杀。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配合性引诱剂诱杀效果更好。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4.4 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对防治美国白蛾有较好的效果,它是一种寄生蜂,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蛹内产卵,被寄生后的美国白蛾蛹死亡进而杀死美国白蛾。人工释放周氏啮小蜂,不仅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污染,而且能以虫制虫,最大程度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不足之处是工程量大,防治周期长,效率低。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为最佳放蜂期。放蜂应选择气温25 ℃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 级的天气进行,将羽化出蜂的柞蚕茧用皮筋捆在树上,让里面的周氏啮小蜂自然飞出即可。
4.5 药剂防治。在美国白蛾幼虫期组织药剂防治活动,包括飞机防治和高压喷雾、喷烟防治。制定详细的飞防方案,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治。制定方案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气象条件,宜飞则飞,尽量做到全覆盖防治。应选择在无风或微风、温度24 ℃~30 ℃、无雨水的天气进行,尽量避开鱼塘、养蜂场所。若是飞防后遇到大雨天气,在雨停后就需再次喷洒药剂。适时引进第三方开展全程防治监管,进行飞防药效评测,以达到理想的飞防除治效果。对于不宜飞防的城镇防控区、遗漏区域,要及时开展地面喷雾防治。防治药剂主要选择苦参碱、甲维盐、灭幼脲等仿生药剂,实施超低量喷雾,对人、畜、禽安全,飞防区域内的群众不必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可正常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是美国白蛾的防控责任主体,成立美国白蛾调查防治工作指挥部,制定并落实本辖区内防控方案及措施,负责组织协调调查、防灾灭疫工作,依托林长制,细化防控任务,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5.2 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督导考核。一是落实各级政府行政责任制。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层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对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推进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5.3 强化能力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美国白蛾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要把防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美国白蛾防控能力。加强除治队伍建设,要组建除治专业队伍,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全面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能力。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除治意识,林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印制宣传画和明白纸,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普及监测和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群众对做好美国白蛾除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民参与防治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防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