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视障学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3-09-08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课程

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课程教学实施评价中指出:“推动学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和特殊儿童学习特点,落实课程方案,规范使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提供辅助支持与康复训练,全面提高特殊学生受教育质量。 ”听、视障学生的学情复杂,为其提供既基于课程标准又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优化现有国家课程及教材,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补充缺失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但听、视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与国家课程、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距。

首先,国家教材改版慢或没有统编教材。自《盲(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实行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品德等学科从一年级起陆续开始使用新教材,但仍有一些学科在使用旧版教材,有的学科没有教材。 旧版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职业高中阶段目前还没有盲(聋)校统编教材,只能选用普通高中教材或职业高中教材。

其次,国家课程无法适应选拔考试与就业的要求。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听、视障学生选择参加全国残疾人单招考试。各个院校的单招考试大纲是按照普通高中或中职教学内容制定的,且试题中高中内容占比逐年增加,难度逐渐增大。考生数量亦逐年增加,对文化课、专业课学习需求越来越高,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听障学生职业高中毕业后就业困难,对口就业率低,稳定性差,待遇不高,急需提升听、视障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更体面、更有质量地生活。

一、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设置

听、视障学生的学情复杂,为其提供既基于课程标准又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优化现有国家课程及教材,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补充缺失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提升教学的适应力和实效性,让每名听、视障学生都好学、乐学、学有所获。

(一)确定“1+3+X”课程优化思路

为满足每一名听、视障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确保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1+3+X”的优化调整思路。 其中“1”是指一个核心,即发展听、视障学生核心素养,让每名学生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3”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三条研究和实施路径,即从课程、教材、教学策略三方面进行优化调适,为每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二是指调适实施要围绕三个核心,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展示为主线、以评价为动力;三是建立前拓后展的“三段式”导学模式;四是创立基于听、视障学生学习需求的“三段式”教材体例。“X”是指形成“学科+X”的生本课堂,通过“学科+思政/技能/生活/信息……”的融合式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开设特色选修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学校立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国家课程标准,在文化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特色选修校本课程,通过“主修+选修”的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如为听障部绘画专业学生开设了极富龙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脸谱、掐丝珐琅等选修课程,为西餐烹饪专业学生开设了中式面点课程,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开设了刮痧、足疗、拔罐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此外还有艺体创客等学科的选修课程十余种。

与此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管理力度,提高了实训课比重,严选优质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工匠精神。同时,开设了毕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择业方向,提升职业修养,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二、优化原有教材,编写缺失教材

(一)对现有教材进行优化处理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思维顺序,对现有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如:结合各高校残疾人单招考试大纲,对视障高中数学、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顺序调整。 因国家没有统编的盲、聋校职业高中教材,对于视障部选用的盲文版普通高中数学、化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听、视障学生无法学习,且非残疾人单招考试大纲要求,学校对这两个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删减,并按照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逻辑对全部知识点进行重组,即重组大单元,使教材知识模块化、层级化。

2022 年,学校信息技术组教师对人教版新编《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三年级至六年级, 共8 册)进行了审读试教工作,教材内容充实,整体结构完整。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切实提升视障学生信息素养,根据视障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补充操作时的细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有关移动设备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及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效果良好。

(二)补充编写校本教材

对于没有国家教材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 如,听障九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之间存在着知识缺口,无法建立知识链接,学校根据这一情况,组织教师对缺失内容进行补充,编写了衔接过渡教材; 听障绘画专业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课题组教师根据各高校高考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编写了色彩校本教材;视障定向行走课程的教材是参考盲校定向行走教师用书,由学校组织, 并根据我校视障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编写完成的。

(三)设计“三段式”教材体例

每章要有总的学习目标,每课时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综合运用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分为基本目标(知识点的识记)、进阶目标(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综合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通过明确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这节课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正文部分补充或调整为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借助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后练习分为基础题、拓展题、综合实践题, 层级化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可视自己情况选择完成。

三、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力

(一)细化学情分析,开展分层教学

学情分析是决定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的基础,由于听、视障学生学情复杂,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分层教学研讨活动,旨在探索如何在对听、视障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确定相对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拥有学习的快乐与收获。经过摸索实践,从学生已有基础(残疾程度、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最近发展区、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等维度进行学情分析,为每名学生画像,把学生合理划分层次,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课中要关注到每名学生,课后设计分层作业,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让每名听、视障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二)开展“三段”导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尝试开展了前拓后展的“三段式”导学模式。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上集体研讨解决。 课堂上教师引导听、视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胆展学,如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展示作业或作品、分享解题思路、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和他人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能够互相合作解决的,教师都把机会留给他们,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展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力、合作力、表达力、提问力、反思力、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后,学生自主选择分层作业,巩固深化知识点,如有问题可以在线上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以视障高中数学《计数原理》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发布微课和学习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遇到问题在班级群中进行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群中提交。 课上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两原理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选择不同的原理来解决。 由于学生存在视力障碍,无法借助常规的树形图来分析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问题剖析环节,整节课围绕着“什么事—怎么做—怎么算”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用相同问题对不同事件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总结、建构数学模型。 经历由实际问题推导出两个原理,再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一过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

(三)“学科+X”融合课堂,助力提升核心素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组织教师聚焦课堂,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 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三段式“学科+”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培养、提升听、视障学生的核心素养。

1.学科+思政。 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学科课程及专业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特殊教育特点的有温度、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比如:学校组织师生分学段开展了“学科背后的故事大讲堂”活动。各学科教师从同一主题出发,各自挖掘不同的学科故事和育人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是对学生励志、爱国、爱家的一个教育过程。 学科背后的故事大讲堂是我校落实各学科协同育人的有益尝试,由教师挖掘逐渐演变成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科+信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缺陷补偿,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精美的课件、形象的动画、逼真动听的声音来弥补学生听力、视力上的障碍。 通过微课帮助学生反复学、学反复,增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线上批阅作业和班级交流群也有效避免了盲文、手语交流的不足之处,给学习带来了便捷。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生活场景,建立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师在执教老舍先生的《母鸡》一课时,借助“母鸡不同的叫声”的音频帮助学生感知“嘎嘎”“细声细气”“发了狂”“咕咕”“尖锐”“凄惨”的区别,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发布微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反复学、学反复的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在绘画专业课上,教师借助微课讲授绘画步骤,既节省教学时间,又便于学生更清晰地观看。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通过循环播放示范微课提示学生绘画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每一步都有参照和引导。同时班级交流群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线上布置、批阅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一对一辅导的机会,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实现了缺陷补偿的目标,还深受学生欢迎。

3.学科+生活。 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视障学生很难完成定向行走,需要学生在明眼人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大量练习。为此,我们将家长请进课堂,教师先指导家长如何配合、指导孩子,再由家长陪伴孩子练习。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定向行走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家长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为帮助学生提升独立行走能力,我们还将课堂移出了教室, 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进行实地教学,让视障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又如,在视障信息技术课《在微信中添加好友》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每名学生都学会了1-3 种添加微信好友的方法, 同时认识到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不能随意添加陌生人。视障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