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孵化黑耳鸢雏鸟的人工育雏实践
2023-09-07姚佳
姚 佳
(上海动物园,上海 200335)
上海动物园圈养的一对黑耳鸢于2018年4月30日、5月1日分别孵化出壳两只雏鸟。在1周后发现晚出壳雏鸟多次被另一只雏鸟排挤、打压。经分析,该情况属于典型的猛禽种内争斗现象,为了弱雏鸟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于当日将晚出壳的雏鸟取出原圈舍,进行人工育幼。
在国内动物园中尚无黑耳鸢成功繁殖的报道,可借鉴的人工育雏经验几乎为零。笔者通过观察黑耳鸢亲鸟自然育雏的过程,摸索进行另一只黑耳鸢雏鸟的人工育雏,并进行记录汇总,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1 生物学特性
黑耳鸢(学名Milvusmigranslineatus,英文名Black eared kite),是鸟纲(Aves)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齿鹰亚科(Milvinae)鸢属(Milvus)黑鸢(Milvusmigrans)下属的鸟类亚种[1]之一。
黑耳鸢属于中型猛禽。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亚洲北部、日本、印度、缅甸、中国[2]。越冬到伊拉克、印度和东南亚等地。此鸟为中国最常见的猛禽,常在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活动,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发现其踪迹,偶尔也见于海拔5 000 m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主要在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可见2只或3只的小群。黑耳鸢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蛇类、蛙类、鱼类、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黑耳鸢视觉敏锐,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寻找猎物,当发现猎物踪迹会迅速俯冲直下,将猎物捕获[3-5]。
黑耳鸢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黑耳鸢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营巢于高大树上,距地10 m以上,有时也营巢于悬岩峭壁上。巢呈浅盘状,主要由干树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内垫以枯草、纸屑、破布、羽毛等柔软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通常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的直径为40~100 cm,个别达100 cm以上。每窝产卵2枚或3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大小为(53~68)mm×(41~48)mm,重约52 g,为钝椭圆形,呈污白色、微缀血红色点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8 d。雏鸟为晚成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42 d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
成年黑耳鸢前额基部和眼先为灰白色,耳羽为黑褐色,头顶至后颈为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为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泽和不明显的暗色细横纹和淡色端缘,尾为棕褐色,呈浅叉状,其上具有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横带、呈相间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缘;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次级飞羽暗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下体为颏、颊和喉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腹及两胁为暗棕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浅淡,呈棕黄色,几乎无羽干纹或羽干纹较细,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雄性成体体重为1 015~1 150 g,体长为540~660 mm,嘴峰为25~40 mm,翅长为435~550 mm,尾长为270~362 mm,跗蹠长为52~75 mm。雌性成体体重为900~1 160 g,体长为585~690 mm,嘴峰为27~38 mm,翅长为440~530 mm,尾长为285~358 mm,跗蹠长为50~72 mm。
幼鸟全身大都为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其余似成鸟。虹膜为暗褐色,嘴为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为黄绿色;脚和趾为黄色或黄绿色,爪为黑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圈养环境
上海动物园位于上海市。始建于1954年,原为西郊公园,现有面积约74 hm2。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海拔2.19 m,平均气温16 ℃,年降水量1 100 mL左右,年均无霜期230 d。
黑耳鸢的笼舍全部为室外结构。笼舍坐北朝南,占地约750 m2,高17 m,由12根巨大圆形钢柱组成,钢柱之间及笼顶匀采用钢丝网围起。北面以假山群为主,东西以4棵树围绕一棵仿真假树扩散分布,中间有大型不规则状水池,地面则全由青草与沙石滩交错组成。人工育雏的幼鸟为室内饲养。
2.2 育雏对象
圈养的一对成年黑耳鸢,雌性6岁、雄性4岁,分别于2018年4月30日、5月1日孵化出壳两只雏鸟。在晚出壳雏鸟7日龄时,工作人员发现其多次被另一只雏鸟排挤打压。为了这只雏鸟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于当日将其带出原圈舍,进行人工育幼。
2.3 体尺指标及食量测定
记录雏鸟的采食量变化、体重增长趋势及身体各项发育指标。
2.4 试验器材
巢箱、垫材(包括橡胶垫、毛巾、报纸,适量的泥土、细沙及干草)、温度计、油汀、牙签或镊子。
2.5 饲养管理
2.5.1 巢箱
雏鸟7日龄时,依据雏鸟体型准备一个直径36 cm、高12 cm的圆箱,作为雏鸟的巢箱,底部先铺上一层报纸,再垫一层毛巾,最后取来亲鸟巢内干草放置最上层,尽量减少环境改变对雏鸟的影响。雏鸟22日龄时,随着体型逐渐长大,更换新的巢箱,准备长50 cm、宽40 cm、高30 cm的长方形箱子,底部先放4~6 cm泥土,再铺2~3 cm细沙,最后放干草。雏鸟35日龄时活动量增加,在室内房间里用竹栏隔出2 m2左右空间,地上铺报纸,上面垫橡胶垫,作为临时生活区域。
2.5.2 温度
5月份室外温度仍然偏低,由于雏鸟身披绒羽无法御寒。因此,雏鸟7日龄时室内全天开油汀保暖,室温保持在30~35 ℃。随着雏鸟日渐长大,羽毛逐渐长出,在雏鸟14日龄时,保暖设备改为白天关闭,晚上开启。至雏鸟21日龄时,室外气温渐渐升高且雏鸟已长出部分羽毛,可全天不开油汀,无需再保暖。
2.5.3 饲喂方法
雏鸟刚取出时,将兔肉或牛肉绞碎后饲喂,雏鸟即能够自主啄食、吞咽;同时引诱其迈步前进、取食,锻炼腿部肌肉力量。每日喂食3次,喂食量以雏鸟嗉囊饱胀为准,每周2次添加小施尔康和钙片,每天晒太阳光1 h左右。伴随雏鸟日渐长大,食量随之增加,12日龄便可吞食整只裸小鼠,此时可将兔肉或牛肉切碎喂给雏鸟。
2.5.4 观察和测定项目
观察雏鸟生长发育状况,每周测定雏鸟的体重、体长、喙长、翅长、爪长、头长、采食量等数据。由于雏鸟体型限制,身体数据测量工具选用棉绳和皮尺,先用棉绳按雏鸟的身形量取长度,再对照皮尺上的刻度记录。体重测量使用电子称,前期使用5 kg小称,随雏鸟体型变大改为30 kg大称。采食量为饲喂量减去剩余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发育情况
雏鸟采食量、体重及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及图1~3。
图1 黑耳鸢幼雏采食量变化
表1 黑耳鸢雏鸟身体各项指标
由表1、图1可知,1月龄内的黑耳鸢雏鸟采食量增加明显,从38日龄开始采食量降低,与其开始练习飞翔、可自行采食有一定关系。观察亲鸟哺育的幼雏采食情况,采食趋势基本一致。
由表1、图2可知:与采食量保持同一趋势的还有黑耳鸢幼雏体重的增长,1月龄内幼雏体重增长明显且增速较快。而在40 d后,体重基本稳定在960 g左右。
图2 黑耳鸢幼雏体重增长趋势
由表1和图3可知:黑耳鸢幼雏头长和喙长变化不大,刚出生时头长和喙长分别为3 cm和1.0 cm,1月龄时分别长至4 cm和3.0 cm,2月龄时长至5 cm和4.0 cm。幼雏体长和翅长长速较快,2月龄内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尤其在1月龄内增速显著。1月龄内爪长一直增加,1月龄后基本稳定在25 cm。
图3 黑耳鸢各项身体发育指标
3.2 健康情况
该雏鸟17日龄时,发现由亲鸟哺育的那只雏鸟已经能站立并且能短距离行走。而该人工育雏的雏鸟却仍然只会靠肘关节行走一段距离,雏鸟22日龄时出现双侧腿软,一条腿较严重一条腿较轻微,无力撑起身躯,不能行走,更不会三趾朝前一趾朝后站立。发病后兽医立即进行了检查,根据发病日龄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雏鸟缺钙,并开具了相应的补钙药物及针剂。
3.3 治疗及护理
雏鸟出现腿软、无法站立的情况后,即刻按照兽医的诊断进行用药,钙的投喂由每周2次增加为每周3次;并且每天添加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此外还延长了晒太阳光的时间;调整饲料配方,加入适量的碎骨及动物毛发;自制简易物理站立辅助器,帮助雏鸟站立及减轻对腿部的长时间压迫;每天坚持对雏鸟腿部进行按摩及拉伸运动,每次5~10 min。
3.4 康复
经过采取综合措施,人工育雏的雏鸟于32日龄第一次自主站立,持续时间6~7 s,之后站立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完全康复,能正常站立并行走。至46日龄已学会自己撕肉吃,53日龄时已学会短距离跳跃,64日龄已学会飞翔。
4 讨 论
4.1 选择合适的时间分笼饲养
野生状态下,猛禽同巢孵化出的雏鸟会由于食物的原因出现相食的现象,较强壮的雏鸟会杀死甚至吃掉较弱的雏鸟。圈养条件下食物充足,但黑耳鸢相差一天孵化出壳的两只雏鸟仍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竞争现象,工作人员应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将弱势雏鸟取出,以提高繁殖成活率。
4.2 雏鸟的开食
黑耳鸢亲鸟育雏的方式是亲鸟将带回的食物用喙撕成小块或小条后,送至雏鸟嘴边,雏鸟马上会张嘴吃掉。为了模拟亲鸟的喂食方式,工作人员以牙签或夹子取少量细小肉条,送至幼雏嘴旁,轻轻触碰鸟喙,引导其开食。
4.3 雏鸟的站立与行走
虽然对弱雏鸟进行了早期腿部肌肉锻炼与行走能力的训练,但后期仍然出现了腿部无力、不能站立及行走的情况。经兽医初步诊断为缺钙,开展了针对性治疗,补充大量的钙,添加助钙吸收的维生素,延长自然光照时间。同时查询相关资料(国外较多,国内几乎为零),后结合文献资料和雏鸟的生长情况,发现了其中的区别,由于人工育雏的饲料比较精细,以至于雏鸟一直没有吐食团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对猛禽来说十分重要。之后,及时改变调整饲料配方,少喂或不喂兔肉和牛肉,主要饲喂脊椎骨肉酱与带皮毛的小白鼠。不久,人工育雏的雏鸟同样也出现了吐食团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帮助雏鸟站立和行走,还特意用竹箩筐和环保袋自制了一个简易辅助站立器,将雏鸟放在上面模拟站立状态,持续3~5 h。另外,每天坚持对雏鸟腿部进行按摩和拉伸,强健腿部肌肉。最终,使雏鸟成功渡过这一重要的生长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4.4 雏鸟的合笼饲养
对于人工育雏的鸟类,合笼饲养至关重要。在幼雏40日龄时,开始逐渐将其合入大猛禽笼内,通过让雏鸟多接触其他同类,学习自觉采食和飞行行为。合笼时,需避免其他同类对其造成伤害,要循序渐进。
5 小 结
由此次人工养育黑耳鸢雏鸟的成功经历,工作人员累积了宝贵的经验。提示在今后人工育雏中要注重钙的供给,雏鸟及早补钙,并加强雏鸟腿部力量训练,诱导雏鸟行走。同时还需合理搭配饲料营养,促使其特定行为的发生(如吐食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