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士教育“课程思政”方法的思考
2023-09-07王庆宇徐旭徐皓洁
王庆宇 徐旭 徐皓洁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工作。推动军士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对于培养优秀的军士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军士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军士院校“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设计、思政理念、学员态度和教员能力四个维度展开讨论。并根据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对军士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军士院校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作出了上述重要指示。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由此正式走进了国内的许多高校。但是,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国内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开展的方式方法上、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上以及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在高校落地的实践路径上还存在意见不统一、认识不明确和发展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对于军事院校,面对“课程思政”这一现实课题,更应把握好“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作为专业课的教员,更需要切实提高政治认识与思想觉悟,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培养人才,也即是育人。从总体上来说,军事院校“课程思政”是对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军事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新时代军事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军事教育实现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思政”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新开课程,也不是增加新的活动项目,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积极的、有益的思想政治要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全流程中,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通过授课教员课前的精心准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显性的思政内容加以强化,隐性的思政内容加以细化,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军事院校教育新格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关于“思政课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程是课程德育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课程德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相应地,关于如何从定义上界定“课程思政”,我们可以将“课程思政”理解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有益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即在“思政课程”之外的教学内容,从而将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传递给学员。明确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对于有效发挥两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通过两种的紧密结合,加强育人合力,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思政课程的本质是课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元素或哲学元素。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员对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再处理与再消化,有机的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的授课行为,称之为“课程思政”。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思政课程的首要任务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的核心仍然是承载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其首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
(三)军士院校进行“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军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实现对人的高质高效培养,才能实现人才强军的重大战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军士院校的教育改革,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军士院校作为培养军士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促进军事教育的效果。在惯性思维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军士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完备,“课程思政”有些画蛇添足。恰恰是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军士院校往往可能会出现“灯下黑”的情况,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忽略了专业课程的思政协同作用。因此,军士院校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切实的完成好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
二、军士院校“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机制不足、缺少宏观规划
军士院校“课程思政”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这项工作实际上十分艰巨,我们要充分考虑好宏观的规划。做好上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军士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机制应涵盖管理、实操、监察、评价和激励等一系列内容。领导应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一线亲自指导,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实现保障,相关部门要主动靠前,提供支撑。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走形式的情况。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激励的措施,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要充分肯定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付出努力的人,对做出贡献的教员学员和支撑人员给予相应鼓励,这样可以极大提高每一位教员学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思政”建设不虚不假,实现落地。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宏观规划还不够完善,同时,还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各部门对自己在“课程思政”中的建设往往找不到工作方向,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不尽理想。
同時,无论教员还是学员,都会面临毕业的压力、晋升的压力等影响,军士院校一直将专业课教学视作是自己的主责主业。军士院校在编制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对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这一现实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实行方案和考核办法,因此“课程思政”缺乏可操作性。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人们要认可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为军士院校教员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的方向。目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在军士院校中形成普遍共识。当今的军士学员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充斥学员的生活,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甚至比广大教员的渠道还要广泛,各种价值观在他们成长的环境当中发挥着影响,因此,学员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
军士院校教育中,价值观引领的任务往往都交给了思政课程,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军士学员学习的过程中,有近70%的时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会专门花时间研究思政课程。此外,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使得很多学员还未走进课堂就已经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所有教员都要承担育人责任,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只有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对军士学员的吸引力薄弱
军士学员多数是学理科出身,长期的数理课程的学习让多数学员形成了惯性的理科思维,大多数学员在解决问题时较为理性,擅长动手操作。这种思维的优点在于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能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实用价值较高。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感性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其中穿插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但是军士学员更倾向于理性思维,擅长计算和动手实操,感性、情绪则被无限压缩。正是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哲学思维与思政能力,限制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对专业课学习中可能涉及到的哲学思想与思政元素不感兴趣,更不会去深入思考。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形式单一,对于军士学员来说吸引力明显不足,难以引起学员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军士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行要充分考虑到学员的思维惯性,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四)教员的思政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军士院校很多专业课教员在思想认识上不能正确理解如何传授知识与如何引领价值二者的关系,认为讲授好自己的专业课才是重点,学生学会了知识就大功告成,思政教育不是自己的职责界面,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对时政不闻不问,造成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分离的结果,使思政课陷入尴尬的境地。
同时,在知识储备上,部分专业课教员偏科严重,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造诣颇深,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不足,所以部分专业课教员只教书不育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的“独角戏”。因此,军士院校实行“课程思政”就必须考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做到与专业课同向而行。
三、军士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关于“主渠道”的表述,恰好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在军士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而“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则是处于主渠道之外的“辅渠道”,其侧重于结合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思想浸润、道德观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等。
同时,还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就是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机制,使得“课程思政”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相关制度应设计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内容,确保“课程思政”能在完善的制度下健康地运行。
(二)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军士院校在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前,要先确定本校课程德育的目标,即在教学中要帮助学员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确定什么样的信仰,养成什么样的品格。只有思考如何将军人的核心精神和气质传递给学员,才能使“课程思政”的内容更立体,意义更深远。军士院校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员部队工作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弘扬军人队伍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与品质,使他们具有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强军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止于课堂,还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党组织活动、实操演练中去,渗透在学员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门研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論支撑才能够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基础地位,引导教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课题研究,为“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基础。同时,军士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要进一步修改,应充分避免常见思政教材的枯燥无味,实现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当前国家领导人的故事以及当前的形势政策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三)健全“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完善评价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势必要建立和健全教员考核评价机制。此外,要健全相应的思政能力评估机制,完成对教员思政教育水平的评估,建立定性定量评价的途径、方式和方法。首先,要完善教员授课准入制度。在教员申请授课资质过程中,应同时兼顾教员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与素养,力求提升教员整体的思政素质。其次,要量化教员思政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最后,应建立激励措施。对教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构建应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比如,考核评优、精神奖励等,调动教员的积极性。
(四)建设“课程思政”的数据库、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方便教员和学员学习,建设“课程思政”特色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包含“课程思政”关键词和主题句资料库、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点融合的优秀案例库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团队收集、整理、筛选“课程思政”关键词和主题句,最终形成“课程思政”关键词和主题句库。同时,搜集时政要点与思政知识点并梳理专业课的重要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对应关系,总结“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构建成优秀案例库。
军士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是对军士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对促进军士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军士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也是一个动态革新的过程,需要予以长期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03):59-62.
[2]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新华社,2016-12-09.
[3]苏李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5]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1-14.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8]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作者单位: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