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根基
2023-09-07王文华
王文华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具有人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诞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诞生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学习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创造都必有其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式的一种创新创造,突破了西式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则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打下的扎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政治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后又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发展,从各方面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巩固,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建立社会主義制度。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中国特点、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不是其它形式的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既不是其它社会主义,更不是其它非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条不同于苏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又探索出了一种不同于西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最大的区别就是所依靠的政治基础的不同,西式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重点体现其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就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依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谈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是子虚乌有,是不现实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并开展了近三十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成为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的伟大决策。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并非是跟风逐流、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当时较为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及我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中国特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
新中国前三十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加上自然灾害及其它原因,对经济生产造成了较大破坏,人民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发展,还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必不可少的经济条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对外开放必然非常被动,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样,对外开放就很难保持独立自主性,容易遭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文化霸权主义侵蚀,不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甚至还可能危及政治安全,也不利于我们走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而我们国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对外开放中就能够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独立自主性,不会受制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用局限于西式现代化模式,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创新。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对外开放数十年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时期,国内经济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遥遥无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是市场经济,但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是没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论述和指示的,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来说是个新问题,有不少专家学者担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然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到新高度,而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始终没变,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发展,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却并未动摇,当前我们也在通过股份制改革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不断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我们却能够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筑牢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直到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公有制经济仍然牢牢把握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能够有如此强大的魄力,能够始终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新中国前三十年构建的公有制经济基础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即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政治道路就会岌岌可危,现代化之路也会危机四伏。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民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散发出耀眼光芒、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依靠。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与中国推进现代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不但表达了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五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它是一个新事物,是对最先形成的西式现代化模式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说是在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延续数千年从未中断,中国的根基深厚。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但中国的根和基并未动摇。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基依然是中华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也是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化,它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也离不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根基,尤其是数千年来不断发展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建立在近代以来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我们臆想出来的,也不是换个漂亮的外装,而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开启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生成的,符合我国国情、体现出中国特色,与西式现代化有共同特征,但也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10-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2 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 156 页。
(作者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郴州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