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学习路径,发展学生思维
2023-09-07李升
李升
【摘要】基于语文学科性质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动手操作、借助文本空白想象、借助比较、思辨、个性阅读等来丰富学生认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内涵”中特别提出了要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对思维能力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为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指明了路径与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标及语文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了解不够,仍然存在着对学生思维的盲目训练及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现象的产生,这就需要对思维训练路径的开掘。
一、依托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词句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单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的。当学生对某些阅读内容虽然有感受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来助力学生理解,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中“渐渐”一词的意思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理解是很难感受到它的真正意思的。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装着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让学生仔细观察瓶子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自然理解了“渐渐”一词的意思,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形象直观,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词句意思。这样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对词语的认知,避免教师机械枯燥解释词句现象的产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紧扣文本空白,激活学生想象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之间会存在着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文本空白之处,紧扣文本空白点来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真正入境,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时,课文中王葆的奶奶给他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课文中对于张三李四等宝葫芦的故事写的比较简单,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些空白处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张三李四等是怎样得到宝葫芦的,得到宝葫芦以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再写下来。在学生的想象中,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得到宝葫芦的过程充满了神奇性,宝葫芦那神奇的作用也让学生兴趣浓浓,在这样的想象中,文本的空白被填补,他们的想象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沉默了一阵。”在这沉默中,桑娜和渔夫各自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有学生以渔夫的心理写道:“今天的天气实在太糟糕了,差点回不来,不能让桑娜知道,否则她又要担心了。”有学生以桑娜的心理写道:“该怎么把西蒙死了的消息告诉他呢?他会不会怪我?他会同意收养西蒙的孩子吗?”在学生的想象中,真正走进了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对桑娜和渔夫人物形象的深刻感知,丰富了文本内容,促进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并引导学生就文本空白点展开想象,进行写话训练,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发展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施比较阅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缺乏比较,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大都是停留于浅层,很难获得对阅读内容的深刻认知。基于此,教师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对事物特点的了解更加深刻,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在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冒”换成“长”或者“伸”吗?让学生说说行不行,为什么?有学生说“伸出、长出”这些词语很普通,没有“冒出”一词显得有活力,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冒”字表明了荷花不是偷偷长出,也不是突然长出,更能表现出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教师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比较,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将会被文本所同化,缺少自己的独立理解与分析,而比较阅读则可以打破这一局限,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比较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比较点的发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的切入点有许多,词句比较、段落比较、篇章比较、还可以从修辞手法运用的比较等,教师要找到引领学生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引导思辨阅读,发展学生辩证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辨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光是听教师的讲解,还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潜心思考,真正获得对课文的深刻认知。教师找出课文中有争议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双方辩论,可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思辨阅读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老人这样做值得吗”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学生的辩论中,有学生认为老人这样做不值得,生活条件太苦了,不值得。有学生认为老人这样做值得,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了点,但那一望无际的青山是对老人最美好的见证,他这样做是值得的。又如,教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李大钊坚持工作不离开北京这件事进行思辨阅读,说一说在当时情形下,李大钊应该不应该离开北京?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还是留下?在教师思辨阅读话题的引领下,学生对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在情形十分危急的情形下仍然堅持工作,保护党的机密等崇高精神感受更加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特点,教师精心选择具有思辨价值的话题,引领学生思辨阅读,可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层的思考,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上,而是在思辨阅读中走向阅读的深处。
五、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发散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阅读感受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可以避免把自己思想灌输在学生身上或者唯教材论现象的产生,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当时情形下,司马光救孩子的方法好不好?为什么?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你会怎样救孩子?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当时的紧张情形,各抒己见,提出了好几种可以救出孩子的方法:找大人,时间上来不及;把孩子拉上来,小孩子手短够不着等,得出了司马光砸缸救出孩子的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又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说一说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同学之间交流。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看法见解不一样,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也不一样,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避免学生唯教材论现象的产生,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样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阅读眼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内容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发展点,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秀玲.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2023(07).
[2]蒋清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统整教学路径—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2023(03).
[3]王静.以减促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路径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