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否提升农户效益?
——以稻虾共作模式为例

2023-09-07汪熙琮田卓亚杨彩艳齐振宏程守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种养

汪熙琮 田卓亚 杨彩艳 齐振宏* 程守文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双水双绿研究院, 武汉 430070;2.湖北省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武汉 430070;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04)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我国一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其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具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节本增效的优良属性,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3]。近几年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注]数据源于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http:∥www.yfi.ac.cn/info/1349/9035.htm可知,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于2019年达到233万hm2,稻谷产量接近1 750万t,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农户作为稻田综合模式采纳的主体,采纳效益是影响农户持续采纳行为的关键,农户持续采纳行为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究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否提升农户效益。

学者们针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效益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展开。在经济效益上,现有研究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例如王晓飞等[4]将水稻户和稻虾共作户的生产成本与成本效率进行对比发现,稻虾共作模式的成本效率与生产成本均高于水稻户。陈雪婷等[5]发现,采纳稻虾共作模式有助于提升农户的农业纯收入。在生态效益上,杨彩艳等[6]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采纳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李艳强等[7]认为稻鳅模式有利于土壤结构等方面的改善;也有研究指出在该模式的快速扩张中,存在由于农户经验不足、盲目逐利等行为带来负面生态效益的问题[8]。在社会效益上,已有研究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9-11];但也有研究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负面的社会效益,在稻虾共作模式的发展中存在管理不规范而造成的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2]。

已有关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有研究大多从其中1或2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评估缺少综合性和整体性。第二,现有研究关于社会效益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与经验的推断和总结,缺少从实证角度进行实证和定量验证。

因此,本研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出发,基于江汉平原农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BP神经网络和处理效应模型,系统考察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与农户效益提升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根据成本收益理论可知,农户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生产成本与农业生产收入两方面所决定,在生产成本上,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两方面予以考虑。根据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所涉及的生产环节,固定成本包括土地租金、农资购置与折旧费用,可变成本包括农资产品投入、人工雇佣费用、机械雇佣费用和其他费用(挖虾沟、运输、灌溉等)。相较于水稻单作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饲养环节需要投入饲料,并且更加依赖人工劳动,因此在农资购置费用以及人工雇佣成本上可能高于水稻单作模式;除此之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需要进行田间改造,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的节约农药化肥的投入,实现农资产品投入成本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收入上,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收入主要由养殖水产品收入和水稻作物收入两方面收入构成。在水稻收入上,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的生态效应,实现了稻米生产的提质增收;在养殖水产品的收入上,以稻虾共作模式为例,该模式已由过去的“1稻1虾”逐渐发展为“1稻2虾”与“1稻3虾”的模式,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可以通过出售小龙虾获取农业收入,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13]。总体而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较于水稻单作模式而言投入成本较高,但在水稻产出相近的前提下,还可以产出例如小龙虾、鸭、鱼等水产品,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图1)。

图1 理论分析框架Fig.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假说1: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基于互利共生理论,将多种生物共同置于原有的水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内,通过人工干预实现水稻与水产互利共生。在这一模式下,水稻改善了水质环境,且可以为水产动物提供隐蔽场所,为水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水稻的秸秆可以作为水产动物的食物,有利于减少饲料的投入。水产动物以稻田内的害虫与水草作为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其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可以减少农药与化肥的施用。另一方面,水产动物对传统的化肥与农药高度敏感,例如碳氨、氨水等易造成小龙虾的死亡,农户为了保障水产品的经济利益,在施药过程中会尽量选择毒性较低的生物农药,在施肥过程中尽量施用有机肥,在保障水产品存活率的同时,实现了对稻田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与水产动物的互利共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假说2: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基于“社会人”的假说,农户不仅仅只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理性经济人,在农业生产中也是兼顾社会效益的社会人,因此考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社会效益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从农户狭义视角对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狭义上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对农户生活质量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14]。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社会效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户增收,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第二,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独特的技术属性要求下,涉及多项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人工管理,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具有更高要求,因此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将家庭中具有更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15-16];第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和水产品具有绿色有机等属性,更有助于水稻等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因此,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

假说3: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项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综合效益的农业模式,因此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有助于提升农户的综合效益。

假说4: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综合效益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与江汉之间,具有优越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有利于稻虾共作模式的发展。截止2021年,在采纳规模上,该区域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面积达40万hm2;在产量上,在全国小龙虾产量排名的前30个县(市、区)中,江汉平原地区占7个(表1)[17]。本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市、洪湖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9个县(市、区)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9个县(市、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样原则如下:第一,按照稻虾共作模式采纳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60%、40%和20%的标准各抽取一个乡镇,合计36个乡镇。第二,在36个乡镇中,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个样本村,共计72个样本村。第三,在每个样本村随机选取15个农户(主要为家庭农业生产决策者)进行访谈,共1080个样本。最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共收集问卷1 079份,覆盖了9个县(市、区)35个乡镇73个样本村,虽然与调查方案有稍许差异,但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之内。剔除关键变量缺失和前后逻辑不一致的样本后,有效问卷数量为1 070份,问卷有效率达99.166%。

表1 江汉平原地区部分县(市)小龙虾产量Table 1 Crayfish output of some counties (city) in Jianghan plain area

2.2 变量说明

2.2.1被解释变量

农户效益。本研究选取农户效益作为因变量,具体包含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综合效益是对农户效益总体水平的考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农户效益分维水平的考察。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8-21],并考虑调研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选取了22个指标来进行测度。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在信度检验上,所有题项的Cronbach’s系数为0.70,选取的指标在信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在效度检验上,KMO值为0.784,同时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指标的选取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2.2解释变量

采纳行为。现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已发展了稻鸭、稻虾、稻鱼、稻鳖等多种模式[22]。稻虾共作模式则是一种重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2019年稻虾共作模式面积达110万hm2[注]数据源于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http:∥www.yfi.ac.cn/info/1349/9035.htm.,约占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面积的5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稻虾共作模式为例,设置农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行为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将采纳行为设为虚拟变量,若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赋值为1,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赋值为0。

2.2.3识别变量

技术操作难度预期。本研究选取农户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难度预期作为识别变量,因为农户对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会受技术难度预期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户的效益。因此,在理论上选择技术操作难度预期作为识别变量,考察农户采纳行为对农户效益的影响具有可行性。

2.2.4控制变量

参照已有研究[23-25],本研究从受访者个体特征、家庭生产经营特征、村庄特征和农户认知4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具体定义、赋值和描述性统计见表3。

2.3 研究方法

2.3.1BP神经网络

根据熵值法[注]限于篇幅,在此不展示具体运算过程。分别计算农户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样本集。根据计算后的样本集,选取90%的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剩下1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应用matlab构建4个BP神经网络对农户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测算。BP神经网络是一项基于误差的反项传播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该算法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训练,运用训练好的网络求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BP神经网络是目前最成熟的算法之一,其具有误差小、精度高的优点,因此,本研究运用该算法对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进行测算,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1)归一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数量级不统一,因此利用mapminmax函数对输入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其控制在0~1区间内。

2)神经网络层次的确定。本研究选用3层的神经网络对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价,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3)神经元个数的确定。输入层的神经元个数为效益指标个数,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为1,隐藏层的神经元个数依据经验进行确定。

4)运用matlab创建BP神经网络,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并利用训练好的网络测算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

2.3.2处理效应模型

为进一步考察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之后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变化情况,本研究构建处理效应模型揭示农户效益变化情况。处理效应模型可以实现将反向因果、样本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处理,因此,本研究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考察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处理效应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估计,第一个阶段为行为方程,即影响农户是否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因素分析,模型如下:

(1)

(2)

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概率为:

(3)

式中:Fμ(·)为μi的累积分布函数。

第二阶段为结果方程,即估算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效应,回归模型如下:

Zi=βXi+αAi+εi

(4)

式中:Zi表示农户的综合效益,Xi表示影响效益的因素,Ai表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采纳行为,β和α为待估系数,εi表示影响效益的误差项。

通过处理效应模型,可以估算出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E),具体可表示为:

ATEi=E(Zi|Ai=1)-E(Zi|Ai=0)

(5)

式中:E(Zi|Ai=1)为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时的效益,E(Zi|Ai=0)为农户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时的效益,ATEi为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

3 结果分析

3.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测算

图2和3分别为评价综合效益的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与数据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在第7轮的训练时达到最优,训练集误差收敛到10-5,验证集样本误差收敛到8.396×10-4,满足神经网络学习精度的要求。除此之外,图3表明了训练样本、验证样本、测试样本和全部样本的预测结果。根据R值可知,所有的R值均>0.99,接近于1,说明本研究构造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运用该模型进行测算。因此,将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对本研究的1 070个样本的综合效益进行测算。

图2 综合效益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Fig.2 Comprehensive benefit BP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process

图3 综合效益BP神经网络数据拟合结果Fig.3 Comprehensive benefit BP neural network data fitting results

根据BP神经网络测算出的农户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由于篇幅限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与拟合结果不做具体展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综合效益均值为0.107,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均值为0.077,因此整体上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综合效益更高,但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维度来看,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均值为0.071,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均值为0.038,因此采纳该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而言更高;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生态效益均值为0.040,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均值为0.041,采纳与未采纳的农户在生态效益水平上差异较小;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社会效益均值为0.284,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社会效益均值为0.178,采纳该模式的农户社会效益水平更高。

表4 农户效益描述性统计分析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armer benefits

3.2 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结果

为进一步检验农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纳行为对农户效益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在运用处理效应模型之前,对识别变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识别变量有效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Durbin-Wu-Hausman检验的P值为0.020,拒绝“外生性检验”的原假设,说明采纳行为存在内生性;Kleibergen-Paap rk LM检验结果P值为0.000,拒绝原假设,说明识别变量是可识别的;在弱工具变量检验上,Kleibergen-Paap rk WaldF值为15.586,大于临界值10,说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的问题。通过上述检验可知,技术操作难度预期是有效的识别变量。

表5 识别变量有效性检验Table 5 Validation of identified variables

由表6影响农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可知,在农户个体特征上,年龄越小与男性户主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大、女性户主的体力与学习能力均有所下降,因而无法满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的劳动力投入与学习能力的要求。在经营特征上,耕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家庭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可能性越高,可能的原因是耕地规模越大,农户形成规模经济的可能性越大。在村庄特征上,村庄拥有的农资店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行为,可能的原因在于,相较于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类更多,技术更加复杂,而农资店数量越多农户购买生产资料更加便利,因此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可能性更大。在农户认知上,对化学农药和化肥带来的危害的了解程度显著正向影响采纳行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相较于纯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量较低,因此对化学农药和化肥带来的危害的了解程度越高,其更倾向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识别变量上,户主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难度操作预期越大,其采纳的可能性越低。可能的解释是,当户主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操作起来很麻烦时,将会抑制其采纳的积极性,因此采纳的可能性越低。

表6 农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纳行为与效益估计结果Table 6 Adoption behavior and benefit estimation results of farmers’ comprehensive paddy field planting model

进一步对比采纳和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农户的综合效益决定方程可知,各因素对综合效益的影响差异既体现在系数大小上,也体现在显著性上,具体分析如下:

在农户个体特征上,年龄对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综合效益有显著负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年龄较大的户主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经营掌控能力相对较弱,不善经营将会导致农户的效益损失;是否党员对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具有党员身份的户主一般认知能力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培训与学习,在生产经营中采取良好的经营方式,有效提升了综合效益。

在经营特征上,耕地规模对农户综合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耕地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农户各方面的能力更高,因此其提升综合效益水平的可能性更高。

在村庄特征上,距离县城距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综合效益。即离县城越远的农户综合效益越高,合理的解释是,农户距离县城越远,其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少,农户倾向于采用良好的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所获得的综合效益越高。农资店数量显著正向影响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村庄农资店数量越多农户获得农技推广的可能性越大,有利于农户获取正确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进而提升效益,因此,农资店数量越多农户综合效益越高。

在农户认知上,对化学农药和化肥带来的危害的认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综合效益。对农药残留的概念和标准的认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

在反事实框架下,本研究考察了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效应,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为0.056,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够提升农户的综合效益。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为0.07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可以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的生态效益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是,部分农户存在盲目逐利、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不同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在农药化肥的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生态效益丧失[26]。农户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社会效益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为0.298,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可以提升农户的社会效益。

处理效应模型揭示了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平均处理效应,为了探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特征分布于不同位置农户的异质性作用,以更加准确的判断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效益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工具变量分位处理效应模型(IVQTE)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8。

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上,当分位点为0.25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分位点为0.5和0.75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且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影响程度越高。这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能够提升高综合效益与高经济效益水平农户的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生态效益上,在分位点0.25、0.5和0.75,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表明,前文对生态效益不显著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影响不显著的原因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在社会效益上,各分位点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社会效益均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影响系数呈逐渐变大趋势,这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社会效益水平越高的农户影响越明显。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够提升农户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存在进一步拉大农户间效益差距的可能。

3.3 进一步讨论

前述估计结果表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的生态效益没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将从生态效益具体测度指标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为对比采纳与未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两组农户的生态效益具体指标的差异,运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到,在化肥施用量与农药施用量上,采纳组农户的施用量低于未采纳组,且具有显著差异;在生物农药的施用量上采纳组农户高于未采纳组,且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农户在农药与化肥的投入上确实存在减量施用化肥农药、增施生物农药的行为。但在有机肥施用情况中,采纳与未采纳组的农户间并未有显著差异。且在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情况上,采纳组使用测土配方技术与秸秆还田技术的均值低于未采纳组,且具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田块土壤成分与普通田块土壤成分存在差别,当前针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测土配方机构并不多见,因此使用测土配方技术的稻田综合种养户数量较少。在秸秆还田技术使用上,实际调研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户表明将全部秸秆还田会增加第二年小龙虾的病虫害发生概率,所以农户不选择秸秆还田技术;另一方面,部分稻田综合种养户表明少耕或免耕更有利于小龙虾和水稻的生长,此情况下如果将秸秆放在田中,秸秆不能完全腐烂进而影响第2年的耕种,因此农户会采取秸秆不还田的处理方式。

表9 农户生态效益具体指标的独立样本T检验Table 9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f specific indicators of farmers’ ecological benefits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在有机肥施用情况、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技术、是否使用秸秆还田技术等关键生态效益测量指标中,采纳组农户并未比未采纳组农户表现出明显差异或优势,由此导致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影响不显著。

3.4 异质性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够提升农户效益,那么在不同的群体中,这一效应是否存在群体差异性呢?本研究选择经营规模与年龄这两个维度,对样本进行分组,考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异质性影响。

3.4.1分规模水平

在经营规模上,本研究按“实际经营规模是否大于4 hm2”将样本分为大规模与小规模两组进行对比[27]。表10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农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综合效益影响具有异质性作用。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显著促进了其综合效益的提升,而对大规模户效益的提升促进效果不显著。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提升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这表明,小规模农户能够更好的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从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

表10 基于规模水平的异质性分析Table 10 Heterogeneity analysis based on scale level

表11 基于年龄水平的异质性分析Table 11 Heterogeneity analysis based on age level

3.4.2分年龄水平

在年龄上,本研究按受访者年龄“是否大于等于60岁”把样本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在中青年与老年组两组中,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两组农户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综合效益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中青年组的农户综合效益有显著影响,对老年组综合效益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青年农户对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这一较新农业模式的掌握能力更强,可以更容易兼顾各类效益,进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研究利用江汉平原地区的1 07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效应。得出结论如下:第一,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的综合效益有显著提升的作用,但仍有较大的效益提升空间。第二,从效益的各维度进行分析可知,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存在进一步拉大农户间效益差距的可能。第三,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户生态效益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有机肥施用情况等关键生态效益测量指标中,采纳组农户并未比未采纳组农户表现出明显差异或优势。第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不同规模和年龄的农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不存在差异,但对农户综合效益影响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于模式独特的技术属性,对老龄劳动力存在约束但有助于小规模农户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重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发挥。一方面,提升农户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认知,地方农技部门应整合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力量,加强对农户在具体技术操作上的培训,充分发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机制,通过健全的市场机制促进该模式综合效益的提升。

第二,注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生态效益的实现。通过针对性培训引导农户规范生产经营,鼓励农户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采纳中使用绿色生产技术;同时,加大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测土配方等专业机构的建设投入,引导农户进行绿色生产,避免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的粗放型经营的生产方式。

第三,有效识别不同农户群体的需求。针对大规模农户,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为其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支持,发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用的规模效益。此外,针对老年农户、部分效益相对较低的农户群体,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技术培训或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益提升效应,缩小农户内部效益差距。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种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好刊社会效益高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