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地省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天津的启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9-07柴萍张冬冬李小芬栾明

天津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海河科技成果实验室

◎文/柴萍 张冬冬 李小芬 栾明

省实验室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研究的重要阵地,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汇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建设国家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在此背景下,各地也纷纷提出重塑实验室体系,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天津于2021 年挂牌建设了五家海河实验室。 建设一年多来,各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 服务支撑产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支撑了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建设。 为了更好建设海河实验室,本文分析了各地省实验室的建设现状,总结了省实验室建设经验,为当前天津海河实验室建设提出可借鉴的启示,以促进海河实验室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省实验室建设现状

省实验室作为地方最高级别的科研机构, 是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以及地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全国各省(直辖市)持续推进省实验室建设,以期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7 年,广东率先启动省实验室建设,拉开了全国省实验室建设的序幕。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共建设了百余家省实验室(如图1 所示),以安徽(15 个)、广东(10 个)、浙江(10个)、河南(10 个)、山东(9 个)、湖北(9 个)等省份为最多。各省推动建设省实验室的节奏持续加快 (如图2 所示)。2020 年起,各地省实验室数量开始大幅增加。 2021 年,11个省市新揭牌建设省实验室31 个。2022 年,除浙江、山东等5 个省市持续推进第二批、第三批省实验室建设外,辽宁、重庆、湖南、江西等省市也陆续启动省实验室建设。 省实验室建设热潮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拓展。

图1 全国重点省(直辖市)实验室主要区域分布

图2 各省(直辖市)实验室数量变化

二、省实验室建设特点

(一)规划引领、定位明确,坚持战略急需、支撑产业

各地省实验室建设内容大都纳入当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如表1 所示,充分展示了规划先行、创新引领的理念。 各省实验室发展定位清晰。 一方面,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各省均出台指导意见、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省实验室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省内最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类创新基地。 以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基地为目标, 打造突破型、 引领型、平台型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另一方面, 各省实验室领域布局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各地重大发展需求。 各省市坚持“战略急需、支撑产业”的原则,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布局省实验室研究重点领域,如表2 所示。

表1 各地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实验室建设目标

表2 各省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分布

(二)高位推动,创新体制机制设计

各地均将省实验室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 “一号工程”, 由高层级领导亲任实验室理事长推动实验室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实验室中有14 家实验室由副省级领导担任理事长。 各省实验室建设都突出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在运行管理方面,建设定位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人才聘用方面,各省实验室均实行灵活的聘任制度,采用全聘、 双聘、 项目聘任等各种人才聘用方式保障用人需求。 在考核激励方面,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建立多元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 在经费支持方面,除了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外,各省实验室积极加强产业对接,撬动社会资源,营造“实验室经济”。

(三)集群布局,推进大科学装置发挥作用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大设施、大团队、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探索未知规律、推动基础研究深化的必备“神器”,成为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引力之源, 吸引集聚全球优秀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 为此,各省实验室纷纷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在所在区域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群,加速催生了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交叉融合,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

各省实验室坚持产学研协同攻关。 在科研项目组织管理上, 各省实验室倡导有组织科研, 以科研任务为牵引,坚持目标导向,加强各方力量协同攻关。 如广东省实验室聚焦学科交叉前沿,进行跨学科协同攻关,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自主立项项目管理机制, 自主立项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由实验室自主管理;围绕企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采取“订单式”“揭榜式”项目组织方式,在兼具科学前沿性和产业承担度的基础上,自主设立了多项科研项目。 同时,各省实验室加强与高校、企业的科技交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高校合作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博士后联合招聘等。 在产业合作方面,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

三、对天津海河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启示

(一)优化特色定位,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全国百余家省实验室存在研究领域布局相近、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 为此,海河实验室要持续优化特色定位,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津的区位特点、产业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非对称”发展,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高端平台,使之能够在同领域的省实验室中脱颖而出,占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聚焦战略必争领域,强化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着力谋划大科学装置建设,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催生尖端科技成果。 积极融入实验室体系建设,做到承上启下,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双向互通。

(二)协同产业资源,策源产业创新

瞄准“1+3+4”产业体系,发挥海河实验室科研力量对天津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与天津产业链发展互促共进,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方面,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充分对接产业链技术需求,并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智力作用,将企业需求凝练形成科研选题,组织科研力量集智攻关,做到“产业链出题,实验室答题”。 借鉴姑苏实验室建设经验,吸引产业链企业“带资进场”,实现合作攻关。 推进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合作企业享有科技成果优先购买权。 努力建立“市场反馈、迭代更新”的技术攻关机制。 另一方面,协同产学研科研资源。 海河实验室应发挥实验室“核心”作用,建设实验室创新“基地”网络,形成大兵团协同作战平台。探索与大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基地, 加强与其他创新资源的协同互动。

(三)引育激励并举,建设人才团队

在人才聘任方面, 灵活的用人机制可满足实验室用人需求,但人才的流动性也易造成项目团队不稳定、项目延续性降低。 因此,提高全职科研人员占比,让科研人员“留得住”是各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海河实验室应坚持引育激励并举,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充分用好“海河英才”等引才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拘一格降人才”。 加强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博士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等方式进行相关人才储备。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 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室自主立项项目,用于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自由探索,相关研究经费由研究人员自主支配。 同时,鼓励产业人才与实验室人才的交流互动,促进人员交叉融合,促使实验室人才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四)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成果转化

目前, 部分省实验室尚未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 亟需提升创新研发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畅通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强化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支撑, 服务实验室成果 “中试产品化”和“大规模产业化”。 对此,海河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方面,应围绕科技成果确权、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收入分配等环节,依法依规制定完善的操作细则。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 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网络,设置专业机构或联合社会化机构开展运营,链接市级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及各类技术转移机构, 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评价、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在推动科技成果熟化方面,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企业孵育基地等,加快“最初一公里”转化。 同时,加大金融支持,探索设立海河实验室发展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产业转化示范项目, 支持实验室通过成果交易的方式拓展资金来源。 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等金融手段,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多元资本支持。

猜你喜欢

海河科技成果实验室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电竞实验室
破冰开河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