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2023-09-07张晶芳曾圆圆翁洁琼原梦飞沈晓旭
张晶芳 曾圆圆 赵 静 翁洁琼 原梦飞 沈晓旭△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龙岗医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在中青年人群当中的发病率有所提高。早发冠心病是指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1],常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表现。其危险因素与老年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有一定差异[2],目前70%~80%的冠心病人群中存在着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可变危险因素[3],所以在评估青年人罹患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时,除了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外,更应该考虑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全面了解其危险因素尽早规避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已被证实,但关于早发冠心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临床当中发现睡眠障碍、熬夜等可能与中青年冠心病发病有关,故本研究纳入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PSQI)调查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情况旨在发现早发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体质决定了疾病的倾向性和易感性。中医体质学说在冠心病防治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对于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研究尚不充足。如何更有效地从体质入手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值得深入研究,故本研究对早发冠心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日后对高危患者提出预防建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美国胆固醇成人治疗组教育计划第三次指南》(ACEP ATPⅢ)[1]将早发冠心病定义为发病年龄男性≤55 岁,女性≤65 岁的患者,冠心病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纳入男性≤55岁,女性≤65岁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结构性心脏病、严重肝功能异常、心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心理、精神疾病者及沟通交流障碍等其他原因无法配合者;调查问卷填写缺失数据过多者。
1.2 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病房及门诊确诊为早发冠心病的患者。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就诊于的非冠心病患者、健康的患者家属及周围社区居民为对照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样本量计算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相关危险因素、PSQI 调查表[5]以及中医体质类型等资料。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研究疾病危险因素时,纳入病例组的样本量约等于所研究危险因素条目的5~10 倍[6],本研究调查表共纳入相关条目15 个,故病例组样本量大约为75~150 例,按照1∶1 匹配,对照组的样本量也大约为75~150例,按照15%的不应答率,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量约为各86~172例。
1.3.2 资料收集及数据整理 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地址、联系方式、冠心病相关病史以及服药情况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患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身高、体质量、睡眠情况等。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2009 版)》判断中医体质类型[7],该体质量表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九种。按照公式计算得分,根据得分判断患者体质,将“倾向是”“基本是”也纳入“是”的范畴,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体质者判断为兼夹质。由专业人员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回收时进行核对,确保问卷完整性及数据真实性,对于存在缺项的问卷再次调查或者剔除。将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PSQI 得分及体质判定情况录入Exce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符合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偏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选择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结果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程,并计算各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OR 值及其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
共回收问卷200 份,病例组100 例(男性59 例,女性41例);对照组100例(男性61例,女性39例)。两组患者年龄25~65岁,分布均不满足正态分布,选用中位数描述其集中水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其变异程度,病例组为53(48,55),对照组为51(47,55),经检验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早发冠心病与多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2.1 危险因素分布 见表1。两组之间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家族史、超重、肥胖以及睡眠障碍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一般情况分布表(n)
2.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2。以是否患有早发冠心病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当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睡眠障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早发冠心病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3 早发冠心病与睡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2.3.1 两组睡眠情况比较 按照PSQI 量表计分规则计算两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结果显示病例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使用、日间功能障碍及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病例组夜晚睡眠时长≤6 h、入睡时间晚于23∶00 以及无午休习惯的患者数量均多于对照组。经检验夜间睡眠时长≤6 h、入睡时间晚于23∶00 以及午休习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PSQI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PSQI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分,±s)
组别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病例组1.43±0.95 1.39±1.19 1.03±0.83 0.46±0.97 1.37±0.61 0.18±0.64 1.53±1.05 7.39±4.27对照组0.83±0.89 1.12±0.98 0.59±0.70 0.24±0.68 0.85±0.56 0.00 0.73±0.85 4.36±3.41 Z值-4.643-1.406-3.825-1.614-5.783-3.061-5.426-5.380 P值0.000*0.160 0.000*0.107*0.000*0.002*0.000*0.000*
表4 两组睡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n)
2.3.2 夜间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及午休情况与早发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睡时间晚于23∶00 和无午休习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早发冠心病睡眠情况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早发冠心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6。由于病例组和对照组兼夹质占比分别为66%和33%,若直接按照兼夹质总的概括来进行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研究将会使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降低。故本研究参照既往研究引入体质要素的概念[8-9]。病例组分布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要素57 次(22.18%)、痰湿质要素47次(18.29%)、血瘀质要素33 次(12.84%)、气郁质要素32次(12.45%)、阴虚质要素25次(9.73%)、阳虚质要素24 次(9.34%)、湿热质要素21 次(8.17%)、和平质要素12 次(4.67%)、特禀质要素6 次(2.33%)。将早发冠心病作为因变量,9 种体质要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分析,经单因素要素分析后,将P<0.2 的体质要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程,发现气虚质要素和平和质要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体质要素与早发冠心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以早发冠心病患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纳入因素除已知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外还有睡眠情况,临床观察及既往Meta分析[10]发现熬夜行为、睡眠障碍等可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故本文对睡眠障碍这一因素又展开分析。
睡眠障碍在中医学中当属于“不寐”“目不瞑”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营卫失和,则致阴阳失调,正如《类证治裁》当中认为不寐是由于阳盛而不能交阴所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睡眠障碍与冠心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逐渐被重视。本研纳入了PSQI量表证实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入睡时间较晚以及夜间睡眠时长较短。单因素分析得出夜间睡眠时间≤6 h、入睡时间晚于23∶00 及不午睡均对早发冠心病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得出入睡时间晚于23∶00 及无午休习惯对早发冠心病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认为不午休可能是早发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但长期以来,关于午睡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相关性的结论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例如有研究认为午休可以预防冠心病,在健康人群当中,午睡习惯与冠状动脉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11]。也有研究发现与每周午睡小于1 次的人群相比每天的长时间午睡的人群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12]。但有学者发现午睡后冠状动脉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均增加[13],认为日间过度午睡可能是潜在健康风险的一个标志,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因为午睡醒来后和晨间醒来一样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迅速上升,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4]。
本研究发现夜间睡眠时长少于6 h 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与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相同。一晚睡眠时间少于6 h 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及使身体不适症状恶化,连续3 d 睡眠时间小于6 h 则会给机体带来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可能成为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痴呆等的诱因,并随着不足6 h 的睡眠天数的增加身心危害也随之提高[15]。睡眠时间过短导致瘦素水平降低而胃饥饿素水平升高,从而提高食欲及增大卡路里摄入,进一步增加肥胖及血脂异常的风险,而肥胖和血脂异常也会加剧冠心病发生。睡眠时间过短使单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mRNA 水平增加,即使是恢复正常睡眠后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仍很高,而炎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然而也有研究[16]表明与睡眠时间较短的人群相比,超过推荐的7~8 h 睡眠时间更长的人群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都更高,更容易产生不良后果,故未来本研究应加入过长时间睡眠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关于睡眠质量、睡眠时长及午睡与冠心病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较为丰富,但关于入睡时间对于其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统计了患者入睡时间点,探讨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性,认为入睡时间晚于23∶00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长时间频繁的夜间工作,倒班工作、昼夜节律紊乱和慢性睡眠剥夺是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因素,即使是轻微的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的干扰也可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入睡时间过晚会引起睡眠时向的后移,扰乱正常的睡眠节律及生物钟,人体内睾酮、生长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褪黑素等都受睡眠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紊乱不仅使这些激素生成和分泌受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17],活性氧的增加使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 和选择素等促炎基因的表达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冠心病发生[18]。
本研究得出气虚质要素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平和质是早发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这一结果也与现有许多研究契合[19],与现代医家认为心气虚为胸痹发病之根本的观点相一致。气为血之帅,气有推动和温煦的功能,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流动缓慢则形成血瘀,血行不畅发为胸痹。气虚质患者多表现为四肢乏力、懒言少语、头晕目眩、气短、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等特点。气虚质人群重点应补气养气,肺主气,脾生气,肾藏气,所以培补肺脾肾三脏为关键[20]。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化源充足,心之气血依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脾主升清,清阳之气上行灌注心脉充养心神,故对于气虚质人群来说在日常调护当中,固护脾胃乃为调理之根本。
综上所述,提高睡眠质量,适当的延长睡眠时间,规律作息,调整睡眠节律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总而言之,改善偏颇体质,控制和规避危险因素,均是疾病防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常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可协同增效。但本研究纳入的影响因素比较局限,除传统危险因素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睡眠情况上,其因果关系也需要前瞻性研究予以进一步确认,故未来需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收集影响因素使结果更加完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