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基础设施视角下广东万里碧道规划与建设
2023-09-07苏春燕
苏春燕
摘 要 广东万里碧道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广东省的生动实践,是构建广东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索碧道建设更多的可能性,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与起源、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广东省万里碧道相关概念、规划与建设中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从广东省万里碧道规划到江门市域碧道规划与设计的实践,多方面阐述万里碧道从不同尺度上全面落实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 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治理;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74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筑牢生态基础设施是根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广东省河湖水系治理的新探索,将碧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是广东省特色生态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推动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重新审视广东万里碧道的规划和建设历程,为后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助力绿美广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与起源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概念最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 Biosphere Programme,MAB)中出现。在1984年MAB的报告中提到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础,推动了生态城市相关研究在全球的发展。EI主要指的是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1]。经多项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EI是维持、改善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形态的蓝绿基础设施,也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绿色屋顶、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等半自然形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广泛运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环境治理领域。
2 生态基础设施的特征
2.1 多功能与多目标性
在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基于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产生的,是指生态系统在生态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2]。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会导致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服务功能,并随着与人的不断交互而融合。最早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的理解源于Constanza与Daily的相关研究,他们把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空气与水资源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灾害缓解、人类文化精神享受等17类[1]。由此可见,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是具有多功能而非单一目标的,是解决城市多种问题的综合途径,包括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地域自然与文化的真实性、提供城市及其居民自然服务的可持续性等。
2.2 结构
生态基础设施是由面与线两种类型组合而成。2008年,有学者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組成部分包括生态斑块、廊道及踏脚地[3]。其中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元素[4]。199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将孤立的生态保护斑块串联起来的“网络化”模式,“生态廊道”的概念正式诞生。20世纪90年代,规划师和景观生态学家均认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在于将都市景观中日益破碎化的自然区域联结起来,且欧美多国关于生态的方针政策均采纳了这种观点[5]。因而生态廊道的连续性、网络化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使其成为生态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结构。
2.3 空间尺度性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景观格局是构建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5]。如今,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诸多国家都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建设进行了相关探索,并把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纳入国家、州域及地方的规划政策中。已有研究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划分为
3个尺度,分别为区域的宏观尺度、城市的中观尺度与场地的微观尺度。不同的用地尺度下,生态基础设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国土和区域尺度上的侧重点是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规划,能够科学地对城市土地保护进行有效的识别与优先排序,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城市尺度的侧重点是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控制性研究,注重生态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的结合,使其作为构建生态网络系统的途径,同时维护与修复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形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微观场地尺度的重点是强调生态与人工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即如何通过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法,进行场地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依托城市雨水管理的生态雨洪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的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等。因此,由宏观到微观,在不同尺度上,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连续、系统、多层次的规划方法,对于保证生态基础设施方案的实施极为重要[6]。
3 生态基础设施与碧道建设
在欧洲,生态基础设施常与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等相提并论,且EI规划通常会考虑特定物种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从而规划和建设新的自然保护区、廊道等[7]。在我国,为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绿道建设从广东省开始,推广至全国;近年来,随着治水工程走向综合治理的新需求,广东省生态建设迈向新阶段,万里碧道规划与建设应运而生。
3.1 碧道的内涵
碧道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广东省的生动实践。《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指出,碧道以流域为单元,水体与岸边带治理相结合,是同时具有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功能的复合型廊道。从概念可以看出,碧道具有生态廊道的特点,具备生态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结构特征。同时万里碧道提出了“5+1”重点任务(详见图1)[8]。由此可以看出碧道同时具有滨水空间和绿道的综合特点,是陆地到水域的过渡空间,是城市环境中最接近自然的场所,是将自然引入城市最直接的廊道,是发挥防洪泄洪、雨洪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休闲等复合功能的沿河流两岸分布的条带状空间绿地。碧道耦合多元目标,具有块状绿地、城市游园等不具备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概念和重点任务的提出为广东省河流治理与水岸发展的问题提供了综合解决的途径。
3.2 碧道系统性多尺度的规划与设计
万里碧道的概念提出后,强调用系统的思维治水,同时从区域到城市到场地,碧道的规划到建设均体现生态的理念。1)在国土、区域层面,广东省万里碧道的总体规划始终全面、系统认识河流水系价值,从生态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流域为对象,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五大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流域,连通南岭生态屏障、环珠三角生态屏障和海岸带,为生物栖息及生物迁徙划分重要区域及廊道,万里碧道为构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详见图2)。2)在城市尺度上,以江门市碧道规划设计为例,作为省内第1个市域整体落实的万里碧道,江门段是广东省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的重点项目。江门市碧道规划设计强调顶层规划设计的统筹作用,要求对河流所在的行政区划管理单元或者流域自然地理单元开展现状调查与评估,分析生态景觀、流域水文、社会经济、城乡建设及历史文化等现状特征,剖析存在问题,进行总体现状评估,明确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的修复、提升及生态化改造的总体发展方向及措施要求,同时结合碧道沿线城镇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生态安全、主题明确的各类型的碧道及其联结而成的生态网络。3)在微观场地尺度上,遵循碧道工程设计导则,强调全过程中执行生态设计要求,充分根据河流四维属性,采用水文适应设计,遵循近自然化原则,考虑水域、动植物需求,贯彻落实一系列生态化工程措施,包括保护和修复河流自然形态、营造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配建滨水空间绿色低碳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透水性铺装、生态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
3.3 碧道的协同治理
万里碧道规划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使得广东省的治水工程迈入综合治理的新阶段,且治水-治岸相结合,促进碧道沿线区域的优化调整,从而推动流域国土空间功能的优化,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全面推进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9]。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水的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性,水系问题综合而复杂,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包括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的问题。
碧道从规划向建设落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用地问题。碧道建设范围主要为河道管理范围,并以临水的城镇第一街区为协调范围,同时延伸至水系沿线的周边地区。因此在实施层面,涉及的用地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耕地、林地等;涉及的用地权属复杂,包括国有土地、集体用地等。2)解决管理问题。碧道从规划到建设,再到后期的管护和运营,涉及的部门多,包括水利、住建、城管、文旅等部门,因此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及市域层面的市级碧道规划来进行高位统筹,同时依托各级河长制的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打破以往水利工程目标单一化、分区化、碎片化的治理方式。如江门市碧道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河长制,以河长制办公室牵头,协同江门市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以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意见的协同与决策,统筹多层级、多部门、多专业在流域空间治理中的工作协同与技术整合,有力而高效地推进了碧道建设工作,从而确保碧道建设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景观游憩系统、滨水经济带的“5+1”多任务及水岸协同治理的多元目标的实现,促进“自然-人工”系统的耦合。
在协同治理的机制中,公众参与使得多元目标更具有可实施性。在万里碧道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建设,再到建设后的反馈,都极其注重公众的参与。2020年出台的《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强调了规划与建设需充分调查民意,充分结合河段区域对应公众的需求进行规划与建设。同年,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出台了《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评价标准(试行)》,评价标准明确了碧道建设的社会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调查,并将其作为评估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过程中与建设后的公众参与和评价,进一步落实协同治理机制在碧道建设中的多主体参与,促进河流生态修复的多元化建设。
4 结语
河流联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是各类要素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载体,具有天然连续性与生态完整性,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水系水网发达,河流众多,万里碧道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复合型廊道,能从不同尺度上全面落实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同时碧道与城市开敞空间连通,形成复合的生态网络,是构建广东省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碧道建设是一项多目标、多尺度、系统性的工程,决定了其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长期坚持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继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进一步探索碧道建设更多的可能性,更好支撑和引领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幸福河湖治理工作提供更多可实践性的参考,助力绿美广东的生态建设,是碧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70-75.
[2] 王春晓.西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 兰春荣.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的水网密集型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苍南县钱库镇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4]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乔青,陆慕秋,袁弘.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相关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13(2):38-44.
[6] 张宏锋,欧阳志云,郑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尺度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9):1432-
1437.
[7] 韩林桅,张淼,石龙宇.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内涵及其服务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39(19):7311-7321.
[8] 广东省水利厅.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EB/OL].(2020-09-15)[2023-05-10].http://
slt.gd.gov.cn/gfxwj/content/post_3103888.html.
[9] 马向明,魏冀明,胡秀媚,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J].规划师,2020,36(17):26-3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