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常州高职教育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展望

2023-09-07韩连权臧志军盛杨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韩连权 臧志军 盛杨

摘 要 高职教育在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常州高职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对7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常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助推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技术支撑为关键点,助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为发力点,助推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常州制造业面临生产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等挑战,常州高职教育应改革课程模式,增强专业(群)布局与制造业结构的适应性,强化师资能力培养,深化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以此增强赋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1-0045-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做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现有研究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生产组织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而内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教育。换言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也最多。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依托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更是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因此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通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方式的优化等方式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制造业已成为常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官方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占常州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常州依托产业厚实和科教人才集聚的双重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卓越成效。然而,随着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涌现,常州制造业遭遇了产品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等多维变革制约。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常州制造业产品出口也面临运营成本增大、货源备货延长等多重压力。因此,对常州制造业而言,亟需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技术等支撑下,探寻摆脱发展困境的出路。

常州高职教育与区域制造业互动日益密切,是赋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推动常州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常州高职教育建设质量卓越,6所公办高职院校入选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其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选择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就常州高职教育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赋能制造业发展何以重要、何以实现等具体问题的本质,为常州加快推进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高职教育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二、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高职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用、挑战与策略三个维度。首先,就高职教育服务制造业发展的作用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高职教育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带动技术创新[2]等方式支撑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制造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就高职教育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挑战而言,有学者立足强化高职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视角,从人才供给矛盾、教育经费、体制机制、层次结构[3]等方面阐述具体的瓶颈问题,同时建议从优化专业群、关注就业、创新人才培养道路[4]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另有学者以三螺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高职专业为具体研究切入点,通过调研发现上海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制造业行业需求存在供需错配的现象[5],因此,提高高职教育专业链与制造业产业链匹配度显得尤为迫切。再次,就高职教育服务制造业发展的策略而言,部分学者结合“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技能人才资格要求和培养定位,尝试从“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学徒制试点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平台[6]、人才培养方式、综合育人环境[7]、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8]等角度提出策略和建议,以此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为振兴制造业各环节的价值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上述对高职教育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文献回顾发现,高职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制造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而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现阶段加强高职教育与制造业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向高端迈进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的突破口是以常州高职教育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层面高职教育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如何实现等关键问题,旨在充分释放高职教育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效应,这对于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政府制定高职教育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资料的来源与分析策略

本研究通过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官方网站、公共数据开发平台、公开发行的报纸、学术期刊等渠道,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首先,选取常州7所高职院校近5年的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分析对象,从质量报告中筛选合适的文本內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其次,结合常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出台的政策文件,例如《关于常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方案》等,从中筛选出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文本。通过对官方文件的整理与分析,了解相关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关系、政策具体内容等,为本研究后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根据参与常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相关制造企业发布的年度报告,集中分析常州高职教育服务制造企业发展的成效及影响因素等,从而为常州高职教育办学决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合适的参照。见表1。

四、常州高职教育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近年来,常州高职教育依托人才、知识、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推动自身发展与区域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与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吻合的专业群布局,为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充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成为推动常州制造业快速跃升、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變量”。

(一)产教互动:发挥制造业人才支撑作用

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主体,对推进常州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上述文本资料分析也发现,当前常州高职教育对制造业产业发展有着较高贡献度。第一,常州高职院校每年为制造业输入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有力支撑常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留常就业率46.5%,其中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常州十大产业链中相关制造类企业工作,已成为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兴力量,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第二,常州高职院校为制造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提升了制造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与层次。常州高职院校积极履行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培训的法定职责,依托专业优势面向常州制造企业大力开展职前、职后等职业性培训在内的技能培训活动,既提升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能力,又助力区域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设备优势为区域制造业技能人才提供知识习得、技能训练等培训,帮助此类群体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区域制造业技能人才实现建构式成长,也为此类群体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借助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常州高职院校为区域制造企业定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在岗职工。围绕常州制造业发展现实需求,常州高职院校挑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制造类专业面向制造企业开展定向招生培养,结合企业在岗职工与高职院校传统应届生源的学情差异,在培养中兼顾企业职工的成长经历、技能水平及多样化教育需求,并从课程、经费、师资等多角度构建科学的支持体系框架,提高企业在岗职工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助力更多制造产业工人通过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来实现自身价值。

(二)技术支撑:助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有研究表明,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技术进步、升级需求结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条件[9]。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其他城市,常州高职教育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助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其一,常州高职教育助推区域制造业产业布局调整。在传统制造时代,制造业在常州布局较为分散,导致出现制造产业集聚程度过低、产业资源共享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制造业的主动发展,因此对常州制造业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显得至关重要。随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常州科教城正式启用,吸引了常州制造业产业布局的主动调整,推动区域制造业向科教城附近集聚,并在其周围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科技新城,进而带动了区域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二,常州高职教育助推区域制造业发展方式升级。制造业发展方式是衡量制造产业水平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制造产业的未来走向。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走要素驱动式增长路线,虽在短时间内带动制造业产值的快速跃升,但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这样的发展方式容易导致出现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迭代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推进制造业发展方式变革势在必行。世界制造强国的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式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必然需要职业教育的深度参与。近年来,常州以政策形式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区域产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在推动制造业发展方式升级的同时增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在政策的推动下,常州高职教育成为推动区域制造业发展方式变革的主力军,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譬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当地制造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两项科技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0]。

(三)协同演进:推动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对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旨在进一步增强制造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毋庸置疑的是,常州高职院校对区域制造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以高端数控机床、现代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制造类专业群布局为纽带,集聚政、行、企、校多方力量,融合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与常州地区制造企业合作建设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织密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纽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转化环节,促进科技成果由学校理论孕育走向企业真实实践。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常州优先发展的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联合地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180余项,累计授权专利2500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00余项[1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技术优势,打造技术转移公司、技术教育超市、共享工厂等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由制造企业负责转化、产业化和销售管理等,弥补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在乡镇设立分中心,为当地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等系列服务。此外,常州高职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为突破口,鼓励教师成立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的混编式科研团队,与区域制造业龙头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实用新型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12],构建起长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各类科技成果的流通配置和转化应用,从而促进常州制造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常州高职教育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3]。身处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制造业作为常州现代产业体系的顶梁柱正遭遇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多重挑战,因此,推动常州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极为迫切。结合常州高职教育与区域制造业互动的实践分析,本研究以专业(群)、师资、课程、平台等关键要素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常州高职教育赋能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问题。

(一)专业(群)赋能:坚持双向循环,满足制造产业结构升级要求

党的十九大、二十大都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要求,这既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制造强国离不开先进制造业的有力支撑,而专业(群)作为高职教育对接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常州高职专业(群)布局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不匹配、不协同等问题,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方式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因此,常州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与地方制造业结构的适应性,推动制造类专业(群)与制造业发展要求实现动态匹配。首先,持续做好制造类新增专业申报和老旧专业改造,提高专业与制造产业的切合度。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壮大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产业发展合理规划设置专业,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其次,及时修订现有高职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标准,从工作职责、技术要求、职业道德等方面合理优化现有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制造业发达国家在智能制造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经验,逐步提高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再次,结合区域制造业布局调整和快速发展,适时组建跨学科、跨专业大类的链式制造类专业集群,提升专业集群与制造产业链的协同度,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与制造产业链的局部甚至全环节进行紧密对接[14],增强自身服务制造全产业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二)师资赋能:强化能力培养,拓宽服务制造业发展领域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5],在这其中,教育是基础的基础,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其自身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企业身份融入困难、校企角色冲突明显和企业实践质量不高等困境问题[16],一定程度上阻滞政策的顺利实施,导致高职教师与制造业等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高职教师推动高职教育适应制造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以技能工匠、技术能手、博士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入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常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赋能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第一,鼓励教师发挥研究专长和技能特长,为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技术服务,缩短技术人员自身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延长技术技能人员的职业生命长度[17],强化产业工人技能积累实现技能提升。第二,发挥企业教师工作站的桥梁作用,鼓励高职教师以团队方式参与制造企业的生产实践、科技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工艺流程革新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体,同时通过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回校后反哺教育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依托江苏省科技副总、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企业挂职等项目,引导博士、教授等高层次教师人才主动对接地方制造业需求,围绕常州制造业提档升级面临的种种挑战,联合攻关一批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前沿技术与制造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常州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级化方向发展。

(三)课程赋能:凸显知识应用,契合制造产业岗位能力需求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细胞,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但结合常州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情况分析发现,当前仍然存在着课程内容滞后产业发展、课程结构不够优化、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等难点问题。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推进的不断深入,亟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而突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制造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的困境。一是优化高职课程内容。以贴近制造业主要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立足点,一方面及时加入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工艺、新知识,确保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强化跨学科内容融合,结合“1+X”证书试点将X证书中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确保学生能符合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高端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二是重构课程体系架构。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传统课程体系分类的藩篱,根据制造业生产工艺流程和制造企业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以“通识通修课程+专业专项课程”双元并重为主线,构建以能力为导向、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程教学与制造业发展的契合度。三是创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受互联网+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常州高职院校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混合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8],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进而增强高职教育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

(四)平台赋能:完善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制造业发展能级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服务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常州高职教育与地方制造业之间的产教融合还面临着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实质性合作项目偏少、标志性合作成果不多等诸多困境,直接影响双方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如前文所述,常州推动制造业走向价值链中高端将为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合作空间。其一,常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方式吸引区域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产业学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各类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以推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深化多校多企之间的集群式合作,主动服务地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稳步提升服务地方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其二,高职院校建立以制造专业(群)为依托的产教联盟,打造高职教育与常州制造业深度对接的开放式平台。基于双方互信的基础,产教联盟可以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新知识等优势,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难题攻克、智力支撑等技术服务,促进企业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19]。其三,高职院校可以建立面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基地平台,围绕制造产业链提供适合的学历教育,开发适应制造企业岗位需求和员工发展需要的岗位技能、精益管理、创新创业、职业心理等培训,稳步提升职工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制造企业职工实现赋能成长,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赋能区域制造企业发展的效能。其四,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常州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通过建强专业链、增强供应链、延展技术链、提升价值链等路径,更好发挥高职院校在项目建设中的链群功能[20],进而助力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

參 考 文 献

[1]潘海生,翁幸.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2006-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21(2):12-23.

[2]苏丽锋.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2-196.

[3]高羽.新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24):45-50.

[4][14]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5]孟仁振,张耀军,霍利婷.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制造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47-52+75.

[6]段向军,舒平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6):62-65.

[7]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8]张祺午.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63-65.

[9]吴嘉琦,闵维方.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J].教育研究,2022(1):23-34.

[10]李颖,杨曌.常州工业学院两项目上榜“省科学技术奖”[N].常州晚报,2020-06-19(14).

[11]杨仑,过国忠,陈曦.“三链衔接”,职业学院捅破成果转化“窗户纸”[N].科技日报,2020-12-28(7).

[12]谷丽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7(7):64-68.

[13][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3).

[16]郝天聪.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落实困境的质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1):93-98.

[17]刘晓,刘婉昆.构建新时代技能扶贫体系: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0(12):15-21.

[18]马欣悦,石伟平.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审视与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21(4):121-128.

[19]朱澍清,刘小华.论产教联盟的本质属性、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大学教育科学,2013(2):37-41.

[20]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等.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11.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ang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n Lianquan, Zang Zhijun, Sheng Yang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Changzhou HV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desk review of the annual quality reports of the sev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angzhou, it is found that the capability for Changzhou HVE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major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promot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alent cultivation;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promot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driven by innov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hangzho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urrently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urriculum model of Changzhou HVE shall be renewed,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specialty group distribu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all be strengthened, teachers training ability shall be intensified and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all be co-built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capability of energi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Author  Han Lianqu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hD candidate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Zang Zhijun, professo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g Ya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