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非遗闻喜花馍的传承与发展

2023-09-07刘晨雨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新时代

刘晨雨

摘要:本文从闻喜花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时代背景下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展进行研究。本文还从闻喜花馍文化传统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角度,对闻喜花馍文化进行了阐释,研究了闻喜花馍当下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帮助闻喜花馍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开发。

关键词:新时代;闻喜花馍;传承;非遗;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切实做到富民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意见》指出要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入手,着力打造地方专属的文化名片、深入研究当地历史、提升本地群众的历史认同感。项目团队成员实地考察闻喜县东镇上镇村,研究闻喜花馍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是如何助力于乡村振兴,提高地方文化历史价值的。

一、闻喜花馍的起源、发展、衰落

说起“馍”,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平常吃的主食,例如松软的大白馒头。但是对于“花馍”,人们却不是那么熟悉。“花馍”,顾名思义,就是用面做成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馍。花馍又被称为“面花”,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一个特殊的民俗工艺品,它体现了乡村人民的心灵手巧和极致的民间艺术创造力。花馍主要流行在中国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方。山西省闻喜县的花馍尤为有名,它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花馍最早源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历史的初期阶段,它是一种以瓷质、土质、木制、面质等为原料捏制等同于祭祀活物的实物,主要被用于在民俗祭奠仪式中祭祀神明的供奉物。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姓“卫”的姑娘,心灵手巧,以制作精美的花饃而名扬千里。她所捏成的花果、鸟兽、人物等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今闻喜县最有名的花馍商之一就是“卫嫂花馍”。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空前繁荣,民间礼尚往来也蔚然成风,用于婚丧嫁娶、立梁上柱、拜寿贺喜、走亲访友等的闻喜花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渐渐地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观念。在明清时期,花馍还被当作贡品,供宫中贵族享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馍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而走入寻常百姓家。每逢红白事,平民便会以花馍来表达对新人的祝贺和对逝者的思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也使花馍艺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闻喜花馍艺术已不如从前那样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可以发现此项非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项目,正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

二、闻喜花馍的地方性特色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它们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前世今生。在古老而悠长的晋南地区,有一小县城,古称桐乡,今是闻喜。为什么是闻喜?大抵是中国人办什么事,总喜欢讨喜。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从河津渡黄河,经左邑,当到达桐乡时,闻破南越吕嘉叛乱,大喜,他当即诏令将桐乡立为闻喜县,这就是桐乡得名闻喜的缘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不尽相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使不同地域的花馍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喜当地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习俗,通过项目团队的实地调研,发现在闻喜县东镇上镇村,当地在庆祝传统节日或者每逢婚丧嫁娶、乔迁住房、走亲访友、祝寿新生等重要场合,都会送花馍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在潜移默化中,人们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闻喜花馍”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它独特的制作技艺——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制作花馍所使用的工具也非常多样化,有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做一个全手工揉捏而成的闻喜花馍,至少需要四天的时间。此外,花馍制作需要经历九道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除了主要的大工序外,还包括100多道的小工序。使用当地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和麦质优良的小麦制成的“北垣面粉”,加之甘甜凛冽的“北垣水”制作而成的“闻喜花馍”,最为正宗。

闻喜花馍在当地的意义,体现在人们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馍上。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不擅长袒露心声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爱用花馍的形式,传达给最亲的人,送上最好的祝愿。每一个花馍都是含着“情”的,每一个人都是怀着“爱”的。花馍的所有形制内容,都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

三、闻喜花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乡村空巢化急剧加重,人口老龄化是现在乡村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以前在晋南地区,尤其是闻喜县一带,花馍制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家家都会蒸花馍,每一位母亲都会捏花馍。现今项目团队在调研闻喜县东镇上镇村后发现,花馍传承人数量稀少且普遍高龄化,当地最年轻的花馍手艺人也已有五十多岁。项目团队查阅各级资料发现,上镇村是山西省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且拥有村集体经济,在村口的双喜门后,有多层新式楼房,当地经济发展适应现代化社会,但村里仍有部分荒房尾房,村内以老龄人口为主。

(二)传统样式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新时代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