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历史统编教科书的“内在规定”
2023-09-07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6 年秋季学期开始,新编历史教科书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正式投入使用。由于这套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因此大家习惯称它为“人教版”,因为它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故而又被称作“部编版”,而现在更规范的提法是“统编版”。“人教版”强调了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出版机构,“部编版”突出它的编写主体,“统编版”则彰显着它的“国家队”地位。历史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是党中央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具体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用历史教科书、如何用好历史教科书,需要不断地重新思考。本文中,笔者尝试通过阐释“初中历史统编教科书的内在规定”这一概念,来厘清一线教师使用教科书时的误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在规定”的概念
笔者之所以提出“内在规定”这一概念,是基于如下理解: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更多呈现的是历史知识,即学生通过阅读重大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但是,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单纯指向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此,教科书的编者会通过设置一系列栏目来引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立体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并最大程度体现教科书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的教学价值。笔者认为,是否严格执行教科书的规定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选择,尤其是教师能否有效落实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教师准确理解教科书又是其高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前提。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对教科书的突破只能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这也是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
对“用教材教”的反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用教材教”已经成为共识。大家普遍接受“基于但不限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即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较大的自主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现场往往有令人惊喜的想法,能引起关注的一般是打破常规的教学设计。笔者对这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仅持有限的乐观态度,因为它们的示范价值非常有限,也就是不具有普遍的模仿性,或者说不可学。
突破性的教学设计有赖于学科教师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现实生活中,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构成非常复杂,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备历史专业背景。另外,部分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因为学科教师缺失而在不同学科间统合调度的现象。总之,对于既非专业出身又不能稳定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这一部分教师而言,理解教材意图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学改革离不开“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基本问题,上述“被边缘化”的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教什么”。近年来,随着大量年轻教师补充进来,新手教师进入专业发展状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以明确教科书的“内在规定”为基础。
教科书几乎是学生和教师同时掌握的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基于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并形成的初步理解,而他们的前期认识在课堂上能够得到何种程度的呼应又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课后,当学生回到独立学习的环境,这种与教科书所呈现的叙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的自学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少回忆再现的收获,它是否会造成部分学生面对教科书时出现生疏感?笔者批判的不是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思维训练,担忧的是这种灵活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空隙又该如何去填补。
教科书呈现出来的是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系统思考。初中阶段的6 册历史教科书无论从知识的结构与呈现、能力培养(现在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追求与设计,还是价值引导的主旨与方向都是经过系统的考量,完整的历史课程承载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能。如果课堂教学中的突破过于偏离教科书本身,而没能有意识地对原有内容进行调整或弥补,势必会导致学生发展的单一化或者知识的孤立。
综上,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在践行“用教材教”“基于而不限于教材”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不限于教材”而忽略了“基于教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提倡回到“教教材”的传统思路?传统的“教教材”最严重的行动缺陷是倡导教师中心和知识中心,这就造成学生在知识、教材和教师面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符,也无法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落实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内在规定”的建议
统编历史教科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规定”与之前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更加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突出核心素养要求,强调“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落实历史教材的“内在规定”。
深研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教科书的编写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编写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统编历史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编写,因而具有权威性。因此,深度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教科书编写的基本依据,是初中历史教师用好统编教科书的基础和前提。
厘清教科书内在逻辑,把握教科书历史叙述的整体性。教科书的内容必然受到编写者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解水平的影响,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还需要充分了解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叙述方式、栏目编排等。历史教科书容量有限而史事又繁杂,面面俱到已经不易,事事俱到更不可能,但仍有人就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产生争执。因此,如何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成为把握教科书内在逻辑的重要表现。比如教科书中一度对东汉的历史做了淡化处理,太平天国运动只强调抗击洋枪队的史事而没有系统讲述运动过程,这是因为编写者遵从当时课程标准要求,以主题为中心选择史事,而不是以通史为线索。对这种选择如何评价是一回事,但前提是应该明确这些内容取舍之间体现着不同的编写逻辑。
强化备课环节,发挥集体教研优势。为使教科书具有稳定性,就要既立足于眼前,又要看到一个时期以内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教科书既能反映现在,又能反映前景。如果频繁地修订教科书,将给学科教师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出现教师用旧版教科书内容取代新版教科书的现象,这在统编统用教科书的背景下是不被允许的。教师个体若想避免在教科书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应将重点放在深入分析新版教科书的变化、变化的可能依据和应对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路供学校教研组研讨。尤其是面对统编教科书“内在规定”这类基本问题,更是不能一笔带过。现阶段,社会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在团队中寻求帮助以实现个体成长的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我们不仅要鼓励专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的教师寻求新的教学突破口,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而且要尊重朴实有效的课堂,因为它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和被模仿,可以为更多处于不同场域的课堂教学提供基本参照。
重视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自觉呼应“内在规定”。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用心的教学设计。有人宣传说,对课堂的生成性追求会削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安排。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原封不动地把各个教学环节“复刻”出来,而是遵循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充分了解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的前提下,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当然,新手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可能更加依赖教学设计中的特定安排,这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需要借助学步车,但那只是该阶段的暂时需求而非持续依赖。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问题设计,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做出适时调整,教师也正是依据这些提前设计的活动和问题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
加强专业阅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多种方式或渠道。笔者更强调专业阅读,因为教师在专业阅读上的投入代表着他们最基本的职业追求。阅读是教师完全可以在私下进行的事,依靠的是教师个体自律,而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监督约束。阅读能力反映的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现实需求,是个体的基本生活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阅读”只是表明了阅读内容的选择应该有个基本范畴,比如分清休闲阅读与职业阅读的差异,“非专业”的阅读更多地侧重日常生活的愉悦,“专业”的阅读才能引发思考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地区差异较大的学情、教情对统编教科书的补充意义不容忽视。“内在规定”是教科书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范对教学提出的基本标准。然而,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具有各异的文化背景,分别表现出独特的风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学情对统编教科书“内在规定”的落实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即使先进地区师资水平差异也给教学实践中的均衡性追求带来压力,遑论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我们认为,必须重视的是地区差异给“内在规定”提出怎样的新要求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应对不能够以对“内在规定”的虚化和衰减为代价。
教研员档案:葛明,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专家,唐山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主持2项省级课题,先后在《语文建设》《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