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翻译学视域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闲适风格再现研究
2023-09-07鹿海英郭嘉鑫张雅婷
鹿海英 郭嘉鑫 张雅婷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一、引言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传达“抒情哲学”的经典著作,书中体现其幽默、闲适、富有性灵的写作风格。 “抒情哲学”又被称为“闲适哲学”,强调一种乐享人生的闲适情怀,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3]林语堂的“闲适哲学”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是表现内容上的闲适精神;二是表现形式上的闲适文体。[4]所以闲适文体是林语堂创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把读者视为知己、向读者说真心话的读者意识,显现出一种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和清顺自然的语言特征。[3]这种悠闲文化理念和闲适文学创作形式对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人类具有启迪意义。 从学界对林语堂小品文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大多关注幽默话语和性灵话语,而对闲适话语的关注较少,仅有少数研究者在“精神”或“形式”的单维度之内诠释林语堂“闲适”话语的内涵。 文章试从文章翻译学的“义合”“体合”“气合”三个层面探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引用的经典古籍翻译的闲适风格再现效果。
二、文章翻译学概述
文章翻译学由中国古代的文章学与现代的翻译学结合而来,为的是解决中籍英译问题,也是为了创立中国特色译论,为国际翻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翻译学是以做文章的态度对待翻译,做翻译就是做文章。[6]中国传统讲究“道器并重”,按照道器论,“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义、体、气”的翻译实践要求分别为“道”与“器”。 “义、体、气”是传统文章学的重要术语以及主要方面,指的是意义、形式和神气三个方面。 “合”是针对翻译来讲的,“合”是相合,即“对应、匹配”,文章翻译学要求译文和原文在“义、体、气”三方面做到相合。[6]
三、闲适风格再现的“义合”解读
“义合”就是在翻译时,译文和原文在字、辞、句、篇方面做到意义对应相合。[6]传统文章学将“义”分为字辞义、组织义和系统义三个方面,以下从这三面解读其译文表达效果以及闲适风格再现效果。
从“义合”角度看,字辞义强调译文字辞贴合原文语境,也就是原文语境中的所指概念应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生活的艺术》第四章“个人主义”章末,林语堂引用《礼记·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论述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 “治国”强调为政以德,林语堂将“治其国”译为“order their national life”,“齐家”强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然后才能教化人民,“齐其家”译为“regulate their home life”,“修身”强调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端正个人生活品德,“修其身”译为“cultivate their personal life”,整体上,译文使用平实的词汇便达到与原文的意义相合,采取直接对译的方式,用词简单但字字传神。 此外,“致知”译为“arrive at understanding”,“格物”译为“the exploration of knowledge of things”,“致知”就是求得真知,“格物”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在实践中求知。 林语堂的闲适哲学在精神层面与此契合,译文结合原文字辞的深层含义,对原文的字辞意义做出正确解释,可以说译文与原文在字辞方面做到了较好的意义会合。
组织义是文章学的核心之一,汉译外的语法意义主要表现在章句的组织意义上,应该注意翻译时的“补缺”“关联”和“抉择”。 《生活的艺术》中引用老子《道德经》,将“清净为天下正”译为“So he by limpid calm. Puts everything right under heaven.”原文是汉语里典型的“无主语句”,译文为确保句子结构完整,添加“清净”的主语he,泛指“能够静下心的人”,符合语义和语法逻辑,做到组织义上的主语补缺。 同时,本句原文没有表示逻辑关系的字眼,而译文根据语境添加结果关系逻辑词so,是因为前文提到“躁可胜于寒,静可胜于热”,所以译文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补充,是组织义上做到“关联”的体现。 同样是《道德经》的例子,林语堂将“善为士者不武”,译为“The best charioteers do not rush ahead.”“不武”不是真的不出战、不用武,而是不莽撞、巧用武,所以译成not rush ahead,正是根据对原作表达的不同理解做出正确“抉择”。
系统义强调译文要调和整体效果,全篇文脉连贯。 同样举“个人主义”章末例子,原文使用顶真的修辞结构,语气贯通,严谨缜密。 译文再现了原文的表达效果,每一句的句尾连通下一句开头,如第一句句末“治其国”译为“order their national life”,下一句前半句将其重复引起后文,同样,第三句重复第二句句末的“齐其家”的译文“regulate their home life”,以此类推,连续七次,通过短语的紧密衔接,传达了原文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同时,原文“欲……者”全部译为“those who...”,贯穿篇章主线,彰显了篇章严密的逻辑关系,体现从词到篇的系统观。 林语堂引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哲言,将其闲适哲学的精神娓娓道来,而译文在内容上用词平实、准确,句式整齐、结构严密,篇章逻辑也体现系统观,整体上较高程度地实现“义合”,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闲适效果。
四、闲适风格再现的“体合”解读
“义合”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出发,“体合”强调形式。 翻译中的合“体”,首先就要求形式相应。 最起码的要求是,诗要译成诗,词要译成词,辞赋、骈文的特色都要在译文中有所体现。[6]《生活的艺术》第五章中林语堂论述了庄子、孟子、老子等贤者的哲学思想以及引用一些诗词来表达享受人生的闲适思想。 诗词的翻译需要译者在保留原义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形式,也就是体现“体合”,从文章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古文种类繁杂,但主要有四大元素:“韵、对、言、声。”书中引用李密庵的《半半歌》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体现了顺其自然,不求极致的闲适中庸之道,下文从韵、对和言的角度分析译者应该如何译出诗味,在形式上和原文对等。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本句中“半耕半读”指兼顾种田和读书,语义对仗,译者将两个动作转化为复合形容词:half-a-scholar 和half-asquire,且scholar 和squire 押头韵,使得译文读起来和原文一样朗朗上口。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译为:“And have a house that's half genteel , half plain , Half elegantly furnished and half bare ; Dresses and gowns that are half old,half new, And food half epicure's, half simple fare.”中文和英文诗词都有韵律,汉语喜欢一韵到底。 而英文喜欢频繁换韵。[6]这首诗全文统一尾韵,内容对仗。 英文采用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 本句林语堂采用抑扬格,整体上轻短音节相结合保留原诗句节奏。 house, genteel, plain,furnished, bare, dresses, gowns, epicure, fare 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体现中文诗句的韵律。 这两句词句式对仗,采用名词短语加定语从句的结构,且定语从句均采用主系表结构。 “半华半实”和“半丰半俭”中的“实”和“俭”,译者采用bare 和fare 表示,选用两个单音节词,且尾韵都是[eə],保留原句的押韵和节奏感。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译为:“He is most wisely drunk who is half drunk; And flowers in half-bloom look their prettiest ;As boats at half-sail sail the steadiest , And horses held at half-slack reins trot best.”本句词译者采用主语+定语+谓语+宾语的形式,表面船帆和马的状态,sail the steadiest 和reins trot best,形式对应,且句尾都用最高级,保留对仗的基础上押韵。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林语堂译为:“Who half too much has, adds anxiety , But half too little, adds possession's zest .”译文调整原句顺序,增加连词表明逻辑。 主语从句中的half too much 和half too little 对 应; 谓 语 一 致, 宾 语anxiety 和possession's zest 对应。
本首词整体上采用六七言长短句结合的方式,句义和句式对仗工整,但汉语的五言、七言不可相应地译为英语的五、七个音节或音步,那么译者可以从整体篇章的角度,用相对的长度来表示五言、七言的不同。 译者无法完全保留原句的字数对仗,但是译者将七言译为9 ~10 个词,而六言译为6 ~7个词,整体上来看,也能体现出原词的对仗。 从词义来看,《半半歌》以新奇的造句说明闲适不争不抢,不追求非赢则败的人生哲理,每句词中都有两个“半”,词义对仗,译者翻译时采用相同的句式,再现了原文的闲适风格。
综上所述,从遣词的角度,译者可以转换押韵,如可采用押尾韵、头韵或选取相同音节的词保留原诗的节奏感。 从造句上来看,译者可以选用相同结构的句式保留原诗的对仗。 从整体谋篇的角度来看,英文译本很难还原中文五言、七言的形式,可以考虑从造句的长度上体现原诗的长短句。
五、闲适风格再现的“气合”解读
“气合”,就是语言组织过程中的音义互动,以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5]包括“神、气、脉、味”四个方面,分别代表原文口吻、字句长短高下的配置、衔接以及留白等。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论不免一死》一章中引用诗句,通过音义互动,体现了原文气势。 译者打破了原文形式,诗歌第一句“苍田青山无限好”,译 为:“What pretty, golden fields against a hill!”译者将其改写为感叹句,使用pretty 与golden两个词单独形容fields,虽然没有完全还原原文,但增加了画面感与气势。 第二句“前人耕耘后人收”译为:“Newcomers harvest crops that others till.”译者进行了简化,着重翻译“后人收”。 第三句“寄语后人且莫喜”译为:“Rejoice not, O newcomers, at your harvest.”译者在句中插入O newcomers,与其停顿恰到好处,与感叹相结合,更抒发了感情。 第四句“更有后人乐逍遥”译为:“one waits behind—a new newcomer still!”译者使用破折号将两句隔开,同样造成了语气的停顿,短句排列,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译文有三句句末hill,till,still 押尾韵,再现了原文韵味,整首诗的翻译再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闲适哲学。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文:Ah , homeward bound I go! Why not go home, seeing that my field and garden with weed are overgrown?
这句话原文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悠闲的生活态度。 译者添加Ah 这一语气词,给予句子语气上的停顿,使用感叹句还原了“归去来兮”的语气。 后半句译者使用反问,并将“胡不归”先译出,突出句子重点,与seeing that 连接,强调原文的画面感。 感叹与反问的连用,增强了句子语气,还原作者口吻,体现原文气韵。 语气上的停顿,特殊句式的连用以及用词的简洁精巧营造出闲适的气氛,译者也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着热爱生活、自由快乐的闲适哲学。
原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译文:There are trees, happy of heart, grew marvelously green, and spring water gushes forth with a gurgling sound.
这句话原文结构是对称形式,因英汉语言差异大,强行将原文的对称形式译为英文,效果不一定好。 译者在译文中将其改写为非对称形式,并将两句话以衔接词and 连接。 前一句“木欣欣以向荣”,译者在句中插入happy of heart,形成语气上的停顿,同时保留完整意义;后一句译者按照原文翻译,前后不对称的形式,长短句结合,读起来不会觉得单调乏味,气势也通过长短相间抒发了出来。
六、结语
林语堂的抒情哲学源于生活亦融于生活,他的闲适风格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是融入生活里。 从“义合”看,译文用词平实、准确,句式整齐、结构严密,篇章逻辑体现系统观,整体上较高程度地实现“义合”;从“体合”看,译文转换押韵保留原词节奏感,采用相同句式体现原词的形式对仗,结合长短句体现中文五言、七言词的形式差异;从“气合”看,译文词句简洁、长短相间,同时体现了原文闲适的口吻,气韵兼具。 林语堂通过舒缓的行文节奏,将自己生活格调和闲适精神娓娓道来,整体上,译文基本再现了原文细腻的行文风格和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与原文作者闲适的生活和淡雅的性格相符,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一种心境的超脱与悠闲,与林语堂作品中传达的幽默与闲适风格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