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谈
2023-09-06
杨晓阳(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这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展览质量非常高,画家阵容十分强大。作者和题材的选取都经历了严格的程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创作出了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参与其中的人在学术上得到了充分的交流。针对国外的作品,我们在尊重国家文化与历史特色的基础上,在艺术形态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最终达成了很好的效果。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形成了助力,对社会文化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之上,集中全中国最具影响力创作成果的一次大展。我们精心创作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精品和力作。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能够充分展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伟大成果,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体现艺术家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的艺术成就,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展览和展示。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跨越古今、表现当代,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历史、当下都通过这个展览给予了很好的表达。因此是这些年来一次比较全面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重大展览,把“一带一路”精神通过作品表达了出来。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此次展览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视觉再现,也是一个集组织、专家和艺术家智慧于一体的国家工程。我们借着这次创作,在丝绸之路线索上重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史,这是这项工程的意义所在。以新时代的笔墨来表达新时代的题材,对笔墨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一套笔墨体系,这也是这个工程的美学价值所在。“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涵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变革,形成了相当程度上的美学成就,我觉得是这个工程的成功之处。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在此推出“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首展)”很有意义。中国国家画院用了数年时间组织全国以及海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们共同参与。今天展示的作品都是有分量的,是新中国美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新体现,也是国家文化工程,尤其是“一带一路”主题创作上取得的一个巨大成果。
贾广健(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此次展览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情与文化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示出来,展览呈现了非常高水平和有分量的成果。这体现出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承担的责任,展现出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此次主题创作展览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尊重美术创作规律,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一带一路”,展览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作品,主题鲜明,成果丰硕。
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从此次展览的创作层面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肯定。一是体现了历史之美,从这些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历史当中,我们能看到“一带一路”历史的灿烂辉煌,通过艺术家的表现,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二是体现了时代之美,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画笔,把“一带一路”沿線国家和地区的新貌与发展,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表现出来;三是体现了艺术之美,此次展览在语言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与思想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它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也把我们历史的真实还原为艺术的真实。
乔宜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是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美术举措,是中国美术界的经典美术工程。作为参展的艺术家以及组织者,我们践行党的文艺政策,践行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和安排,在经历了无数的思考和展望后,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合作共赢”的理念,把用视觉艺术反映传统中国文化、反映当代中国文化、反映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理念贯彻始终。
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作为一个国家项目,由中外专家学者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这件事情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今天的展览体现了“一带一路”工程的规模和艺术家的心血,这样的作品不仅代表画家本人,更体现了画家的责任和担当。中国艺术家去“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各个国家参观、访问和学习,然后创作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作品,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收获。今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还需要更多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一个艺术之路的联通,让中国美术有更多出彩的成绩。
石齐(参展老艺术家):这次展览规模很大,作品质量都很好,每位艺术家都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展览不仅要在时间上拉长,也要在空间上拓展,要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再用“一带一路”的理念将这些国家的艺术家们聚集起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也是“一带一路”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艺术家积极为这种精神去奋斗、去表现,这也是我们创作的思想源泉。
苗再新(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这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首展,作品数量多、画种丰富、总体艺术水平非常高。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们酝酿了数年的精心之作,无论是从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家各自的艺术追求上,都体现了当今大型主题性创作的最高境界,对于日后相关主题性创作具有引领、指导意义。这批作品是具有分量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邀请了国内外的艺术家,在创作后举办了作品展,向全中国人民汇报了此次工程的结果。我这次的参展作品《发现楼兰》,整个创作周期大致有两三年,首先我要去了解这段历史史实,然后再下笔。画面描绘的是在夕阳照射下的楼兰古城正呈现出一片火红色的美景,用情节去解读我们发现楼兰的故事。我相信参与创作有关“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的艺术家们,都像我一样尽心尽力,也祝愿“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是艺术创作活动,更是人类文明当中的大事。作为一名画家,参加此次展览对我而言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回想起来,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想展现出画面的历史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况。以现在的角度看过去,“汉武帝经略西域”是一个很大的角度,为了这件作品我们收集资料、体验生活,去了新疆、甘肃和陕西等地,受到了很多出土文物的影响,还有一些文字上的描写都对我的绘画和作品呈现出的效果产生了影响,也为我后面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是非常值得怀念的事情。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这次展览在内容题材上有所突破,进入到了时空穿越的大历史观中,把“一带一路”还原到了国际语境中,展现了的国际视野和包容性、多元性。展览在图式和材料上、在主题观照和形象表现中,以及多人物叙事的主题性创作方面,都展现了“一带一路”主题在当下的学院和画院语境之下新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对于“一带一路”主题的想象。我们也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再继续深入对“一带一路”主题创作的机制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甚至画稿进行个案研究。
袁学君(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此次展览能充分发挥中国国家画院在全国美术创作研究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力求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美术作品谱写丝路历史,展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鉴互學、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也是以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献礼。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有几个特点:一是名家参与,我们动员了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来参与;二是选题覆盖面广,我们邀请团队拟了258个选题,涵盖了“一带一路”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的内容,最后成型的是188位艺术家,有197件作品;三是特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著名艺术家,以中国风格、中国标准来遴选作品。“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投入的创作时间、经费,以及专家团队的付出,在美术创作工程中是空前的,国家累计投入了近两个亿的经费来支持我们的创作,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在工程筹备过程中,艺术家们深入“一带一路”沿线采风写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素材,为作品高质量的呈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尚可(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这些作品深刻地把握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和文化,以视觉形象呈现了丝路精神以及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一方面,主题性美术创作要思考的是以独到理解对主题有深入的揭示,以求真的精神对历史与生活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主题性美术创作要以恰切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表现特定的主题思想,并融入美术家的个性化的艺术追求。这些创作既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又充分发挥了每位美术家的艺术个性与水平,展示了美术发展的当代品质和艺术探求。这些作品都是大尺幅或大制作,是画家们用心、用力、用情之作,呈现出耐于品读的视觉观感。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我画的是罗马,罗马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它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符合山水画的审美。在东西方文化相互融汇的时代,中国画家的笔墨语言要表现当下的文化状态和社会环境。“一带一路”的主题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也是给我们展现笔墨和当下文化状态、我们身边的事物,以及涌现出的各种新图式的一个结合点,更是我们用笔墨去表现当代人的情怀、创造当代山水画意境的契机。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一带一路”作为国际美术工程,能参与其中对当时作为年轻画家的我来说感到非常的荣幸。我这次的参展作品叫做《花儿》,可以说是花卉,可以说是男女在表达爱情的跃动,没有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表达,画得比较浪漫一些,更加贴近主题。画面中的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寓意,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艺术符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展开了以桃花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并且一直在延续,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创作中我都会把桃花融入到主题中去。
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随着物质和科技上的进步,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我参展的这幅作品也是反映这样的一个主题,因为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水域,而随着人类的劳动农耕,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包括气候的原因,水域现在已经干涸了。我想借助这一创作给人们一些思考和提示,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要可持续地发展。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此次展览呈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关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的基本状况,反映了这一工程在艺术语言、艺术风格以及创作路径方面所呈现的多元化,代表了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这批优秀的作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当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正大气象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也是今天这个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邓柯(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负责人):此次展览展示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精品力作,作品从不同的叙述角度展现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创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我有幸也参与了此次创作工程,感受到组织的不易和创作的艰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文艺的重要表现主题之一,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们要持续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新时代全心创作,用作品阐释“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这些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和诠释了古今丝路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更以润物无声的情感铺架起中国文化无形的心桥,对沟通民心、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意义和影响,随着时间推移,相信会日益彰显。同时,也透露出在新的时代语境里,艺术家们扮演了更加多元的角色、承担了更加多重的使命:不仅是中国艺术的传承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精神的阐释者而且也在担负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者的角色。
常欣(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一带一路”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体现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层次、多方面。用美术作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心声,是每个画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从本次展览中,可以感受到主题美术创作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完美结合与多元呈现。艺术家们在深研“一带一路”题材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将个人艺术表现风格、个人对“一带一路”精神的个人理解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个人艺术风貌的高品质“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可谓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美术经典的荟萃。
杜浩(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201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启动,吸引聚集了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艺术家共同参与,最终188位艺术家的197件作品入选并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其中多为大画幅作品,平均长度超过五米,平均高度超过两米。受场地和作品尺幅限制,此次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首展)从院藏中精选出138件国画、油画、雕塑及海外作品,献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刘晶、李振伟、赵墨、杨晓萌、李正乔、张湫逸、张嘉欣、曹中怡等共同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