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律意识 提升论坛质量 促进艺术发展
2023-09-06黄宗贤
黄宗贤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重要的标志除了艺术创作成果丰硕、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层出不穷以外,就是各种艺术论坛、研讨会的不断推出和高质量地举办。无疑,这对活跃艺术氛围、推动艺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有创作与展览的活跃,而学术性论坛相对沉寂,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活跃。
艺术作为一个门类,其生产与传播方式有特殊性,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必然形成两种形态:一是理论形态,即艺术的知识生成、观点创新、理论体系的建构;二是实践形态,即形式生产。艺术实践过程就是“心化”与“物化”过程的统一。“物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创作实践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作为艺术的理论形态,包含为艺术发展寻迹钩沉的艺术史、观念建构与阐释的艺术理论和对艺术活动、现象、作品进行评价的艺术批评,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
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实体性对象、关系对象,也是活动对象。所谓的活动对象是说艺术是在社会文化惯例下进行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觉文本的生产与消费。因而艺术研究必然关涉艺术创作活动,也关涉艺术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艺术只有通过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并形成艺术创作(研究)主体、艺术创作(研究)成果与艺术接受者(观众)的互动与共鸣,其价值才得以最大化的实现。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展览、出版、发表等,而学术论坛、研讨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艺术家与艺术研究者之间可以交流艺术研究的心得和最新成果,可以聚焦艺术的历史及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研讨。观念碰撞、理论探讨、思想建构、成果的交流是论坛、研讨会意义与价值所在。好的论坛对于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每一个艺术的活跃期一定也是艺术研讨的活跃期。
无疑,艺术论坛、研讨会的频率與质量是艺术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不过,这些年来,在各种艺术论坛、研讨会此起彼伏的情景中,也出现了值得关注与反思的如下现象:
自我拔高,名不副实。这些年艺术界一些论坛、研讨会的名称越来越高大上,邀请来自不同区域的少数专家的会议,动不动就冠以“全国”之名;请了两三个外籍专家参会,就标以“国际”,一个普通的研讨会往往后缀以“峰会”。似乎名称越大,含金量就越高、影响就越大。殊不知,很多时候这种“高大上”的论坛,要么是“拉大旗作虎皮”,要么就是“标题党”,实则名不副实、内涵空空。
圈层划地,自立门户。一些学术观点趋近、价值取向相同的学者或者批评家,自设“联盟”论坛或“年会”,以此形成学术山头,相互“分封”,占据大小盟主之位,从而拥有“话语权”,或以此种方式抱团取暖,构建小群体的学术圈,以学术之名,行划分学术江湖之实。
以会为名,趋炎附势。一些院校、单位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如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申报、名分头衔申报或者为画展唱赞歌,以论坛、研讨会之名邀请业界“大咖”和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会,套近乎、拉关系,为达到某种具体的功利目的做铺垫。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对于举办“论坛”的目的、实质,都心照不宣。
虚化主题,学术走秀。一些论坛或者研讨会,在没有充分学术准备的前提下匆忙举办,并非是因学术之急而为之,而是因“填表”所需,甚至是为快速消耗“专项经费”而为之。因而论坛的主题、问题意识、学术含量并不重要,旨在论坛活动本身、经费的“合理”消耗。一些与会者也心知肚明,不管会议的名称、主题是啥,要么随意发点感慨,要么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就自己驾轻就熟地选择一个与论坛主题不搭界的老话题,贩卖一番了事。严肃的学术论坛演变成了学术走秀,出场比出货真价实的观点、思想更重要。
出现以上种种现象,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首先与大的学术氛围有关,近年来,学术界与娱乐界一样,也沾染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因而论坛的“名称秀”“大咖秀”“出场秀”就成为一种“景观”;其次是学科、项目等申报的指标化、表格化,必然催生出只要名头不要实质的各种各样的论坛;再就是功利化的价值需求,必然将严肃的学术论坛、会议演化为学术江湖和名利场。
要纠正和消除以上现象,当然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关于举办论坛、会议的规范性文件、要求,但是在笔者看来学术界的自律更重要。不能因为过往的论坛、会议存在一些与学术相悖的现象,而挤压正常学术活动的空间,更不能由此贬低严肃的艺术论坛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不能把握好尺度,不仅无益于改善学术的环境,而且有损于学术应有的活跃局面。规则、规范很重要,不过在改善、完善规则、规范的前提下,艺术界更应以自律的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充分的学术准备,举办更多有思想深度、学术高度、影响广度的论坛,以此提升艺术研究的高度,更好促进艺术的发展。
我们在审视、反思艺术论坛、会议的种种现象,呼吁提升研讨会质量的同时,也不要忽略艺术展演活动中出现的种种乱象。相对于艺术论坛而言,艺术展览活动中的无度拔高、虚名、江湖化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建立和完善论坛(会议)和展览机制,才能更好促进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探讨之间的互动并进,也才能推进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