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作用实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西南地区高职学生调查分析为例
2023-09-06曹子英
韩 英 曹子英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8000)
0 引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厅〔2007〕8号)等一系列制度。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学校作为上述制度的推行和实施部门,应当把上述各项标准的施行工作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高职作为应用型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毕业生身心素质规格要求较高。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现实中并不尽然,研究表明,从大中专体质健康检测数据来看,连续三十年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由于肥胖、体质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案例比比皆是。体育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发挥作用?体育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素质?高职体育在新时代如何改革?这一系类问题值得关注。
笔者一直关注高职体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在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不断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1-5]进行深入研读,发现有的研究范围偏小,只针对一所学校;有的论文仅从体测入手展开研究,没有考虑个体心理因素;有的论文只是语言表述,缺乏数据支撑;有关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
研究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问题,第一手资料是院校的全部师生调查、相关教学文件和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等资料。然而,文献浩大,获取每一所高职院校的上述文件材料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中对体育教育没有单项评估,年度报告中无相关数据和结论。尽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高职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肥胖、懒惰、体力不支,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案例,但零星反映既不能代表全面,也不能给出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有何作用的结论。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取文献、访谈、抽样本、定量和定性等方法,观察分析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的问题,评估、判断高职体育工作成效,给出学校体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深化高职体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1 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对学校体育、身心素质内涵进行界定,对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为探究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作用找到逻辑起点。
1.1 理清学校体育内涵
体育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狭义的体育即身体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采用“狭义”解释。
谈及体育教育,不得不提到体育教学,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重要实施途径。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
1.2 学生身心素质内涵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优良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优良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
1.3 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关性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从而,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在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资料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包括:线上百度问卷星调查、线下调查等)、定量和定性分析、归纳、实证等方法。
2.1 样本体系构建
2.1.1 采取逐级优化的“三步”法构建样本体系构架
构建样本体系构架思路:
①每所高职院校选取足够数量调查样本,使得调查结果能够代表该校学生总体状况;
②在每个省份适当选取一定数量代表性高职院校;
③通过对以上各省高职学校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区域调查研究结论。
2.1.2 构建方式
第一步:把西南地区川、渝、黔、云、藏目前204所职业院校作为总体样本;
第二步:依据每个地域均衡抽样原则,每地选取4所高职(专科),其中至少含一所示范(或双高)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合计选取20所院校,预计抽样人数总计为8000~10000人;
第三步:以上每所院校抽取学生人数为400~500人,其构成为:毕业生90~120人,在校190~220人,实习生90~120人。
2.2 问卷内容设计
从学生和学校二个维度,设定能够反映高职体育工作成效的要素。在体质健康、运动习惯、体测成绩、运动类别、锻炼目的、运动频度、学校体育成效等七个方面设计问卷题设和选项。
3 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样本优化处理与统计
在2021.10—2022.01期间,进行为期四个月调查,按照2.1采取逐级优化的“三步”法构建样本体系构架中的思路和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过滤与筛选,得出以下结果。
3.1.1 抽样结果
实际选取样本人数8729人,平均每所学校436.45人。按照平均每校1万人计算,样本采集率4.36%,符合抽样比在3%~15%之间的经验做法[6]。本次抽样学生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学生分布情况
3.1.2 结果说明
通过过滤与筛选,保证四个年级人数比例接近1∶1∶1∶1(毕业生整体视为一个年级)水平,且男女学生数量保持1∶1比例,目的是使在校、实习、毕业生人数均衡,全面反映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状况。
3.2 健康状况调查
配合问卷调查,针对亚健康状态,向调查者做了解释(见图2中注释),告知亚健康的医学诊断标准,以便让调查者对号入座,正确自我判断,达到减少偏差,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的目的。
注:诊断标准(至少4项同时出现,至少连续6个月持续存在):(1)注意力、记忆力明显下降;(2)咽痛;(3)颈部淋巴结肿大;(4)肌肉酸痛;(5)多处关节疼痛;(6)头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与以往不同;(7)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8)运动后不适继续超过24小时
3.2.1 调查结果
身体健康状况如何?有哪些亚健康症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见图2,可见,调查对象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非健康情况不容忽视。
(1)被调查者通过对标(即图2中的注释)认为健康的占比77.16%;
(2)被调查者通过对标(即图2中的注释)认为亚健康的占比19.01%;
(3)被调查者通过对标(即图2中的注释)认为不健康的占比1%;
(4)被调查者通过对标(即图2中的注释)认为不清楚占比2.84%。
3.2.2 结果分析
据研究报道,一般人群亚健康检出率在20%~80%之间,本调查学生群体亚健康检出率19.01%,可见,被调查者亚健康状况维持较低水平。同时,不健康检出率为1%,也维持较低水平(通常15%)。一般来说,由于高职学生正处在发育旺盛期,学习、生活压力并不大,各种困难较少,心理负担相对较轻,因此,这一结果符合常理。
对图2调查统计数据深入研究,依据亚健康诊断标准,被调查者具有(1)(4)(6)(7)(8)症状的人次相对较多,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睡眠不足、长期不良情绪的情况较为普遍有关。同时,还有2.84%调查对象选项为不清楚,说明这部分人对自身健康处于无意识、麻木、不关心状态。这一情况提示体育教师应给予关注,需要向学生灌输健康理念,精准施策,以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3.3 体测成绩调查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给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进行准确打分,目的是方便学生掌握自身的体质与健康的状况,激发自身锻炼积极性,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方式。
3.3.1 调查结果
对学生体测成绩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前后二次体侧成绩变化情况,并对比了不同年级的成绩差异,体测成绩调查情况见图3。其中,优秀:184人,前后二次成绩比较无变化的有172人,占93.48%;良好:873人,前后二次成绩比较无变化的有815人,占93.36%;及格:6110人,前后二次成绩比较无变化的有5789人,占94.75%;不及格:1562人,前后二次成绩比较无变化的有1409人,占90.20%。结果表明,体测成绩水平偏低,有“增龄递减”趋势。
图3 体测成绩调查情况
3.3.2 结果分析
(1)多数被调查者集中在及格水平,占总样本70%;
(2)体测成绩与前次比较成绩水平无大变化,分数值在各个成绩区间范围内略有降低;
(3)女生成绩好于男生成绩;
(4)及格、不及格学生中,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力量和耐力等素质,如1000米跑、引体向上、800米跑等项目分数较低;
(5)被调查者体侧成绩有“增龄递减”趋势,从年级角度来看,学生大三体测成绩呈现下降趋势;
(6)图2与图3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从二种不同角度出发,统计结果趋于一致。
图2抽样情况,是依据医学评价标准,通过学生个体自我感受来评判健康状况,健康率77.16%;图3是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出的定量结果,侧重考察锻炼效果,体测及格以上占82.11%。体测及格以上82.11%与健康率77.16%二者相差4.95个百分点,可见,从二种不同角度出发,统计结果趋于一致。
对上述结果成因分析,一是部分学校执行教育部政策不彻底,体测成绩没有与学生能否毕业挂钩;二是部分学校仅安排二年体育课教学,学生锻炼次数减少,造成体能下降;三是学生对体测不重视、平时准备不足、锻炼无针对性和教师指导不够的情况比较普遍。
3.4 运动频度调查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每周锻炼次数)与锻炼的效果直接关联。本次调研,考察了学生运动频度状况。
3.4.1 调查结果
对每周锻炼的次数进行调查。运动频度调查情况见图4。
图4 运动频度调查情况
(1)1~2次/周及不运动人数占被调查者总数80%以上;
(2)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19.88%。
3.4.2 结果分析
对运动频度调查结果成因分析,一是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浓厚体育锻炼氛围,体育活动、赛事组织的效果较差,多数学生的运动热情没被激发出来;二是学生没有把身体管理纳入到终身目标,运动理念还没形成;三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教师个性化指导;四是项目选择不合理,运动时间过短导致锻炼效果差,运动时间偏长挤占学习时间的现象较为普遍。
3.5 锻炼习惯调查
锻炼习惯养成,会对身体持久健康带来益处。本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调查。
3.5.1 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期间是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运动习惯调查情况见图5。
注:该问题选择应衡量是否符合锻炼频率、锻炼强度、每次锻炼和持续时间等属性条件
(1)有37.40%的学生是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有48.06%的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5.2 结果分析
对调查结果成因分析,一是有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得益于自身的觉悟和自我塑造,同时,受到体测达标、体育文化的影响也较大;二是部分人还没能得到终身运动理念的开化,运动意识不足,值得学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应加强引导。可见学生锻炼习惯培养成为高职体育教育的短板。
3.6 运动项目调查
运动项目分为:体操、田径、球类等78项。在高职院校,这些运动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具备实施条件。调研学生喜欢的项目,有助于学校教师和资源的配置,以及教学工作开展。
3.6.1 调查结果
针对大学期间学生最喜欢哪项运动情况进行调查,见图6。
图6 运动项目调查情况
(1)球类运动受欢迎程度高,占比55.64%;
(2)喜欢田径运动项目的占10.48%;
(3)体操、武术类项目占比仅为3.97%。
3.6.2 结果分析
对调查结果成因分析,一是球类作为传统运动项目,普及率较高,多数人将其作为锻炼身体途径;二是跑步作为田径运动的主要形式依然得到部分人青睐;三是受到场地不足、教练数量少和体育设施落后等因素限制,体操、武术类项目占比不大,游泳、拳击、散打、轮滑等项目开展的不多;四是高职院校学生运动项目呈现多元化趋势。
3.7 运动目的调查
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因阶层、年龄、性别的不同而差异较大。针对高职学生,进行了运动目的调研及统计分析。
3.7.1 调查结果
对学生体育锻炼目的进行调查,见图7,结果表明:
图7 体育锻炼目的调查情况
(1)运动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占比74.43%;
(2)以减肥为目的占比39.63%;
(3)以磨炼意志为目的占比36.22%;
(4)消遣与精神发泄为目的占比20.46%。
3.7.2 结果分析
对调查结果成因分析,一是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已经成为大多数被调查者共识;二是体育运动成为减肥的重要方式;三是运动目的单一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多目的重叠情况较为突出,运动目的呈现多样性。
3.8 学校体育成效
意质品质的培养对高职学生成长以及将来就业至关重要,尽管促使意志品质提高受多因素影响,但学校体育对意志品质的影响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以上考虑,以下从学校体育与体质和意志的作用、关联度以及带来的益处加以调查研究。通过关联度数据观测和表征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成长贡献度大小。
3.8.1 调查结果针对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质增强和意志品质带来的益处角度进行调查,情况见图8。
注:从自身能否胜任强度较大、艰苦的工作方面来考虑
(1)认为学校体育对体质和意志增强“有,且明显”的占比15.09%;
(2)认为学校体育对体质和意志“没有”作用的占比48.77%;
(3)认为学校体育对体质和意志增强“有,但不明显”的占比36.14%。
3.8.2 结果讨论
认为学校体育对体质和意志增强“有,且明显”的占比15.09%,接近半数即占比48.77%的学生没受益,为数较高即占比36.14%的学生感到不明显。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度偏低,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增强和意志品质成效不大。
4 结论与建议
总结上述调研统计结果及分析,对高职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增强所起作用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并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维度给出学校体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4.1 结论
高职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惠及的学生面以及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度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总体健康人数处于较高水平。亚健康不容忽视,亚健康与不健康习惯有关,体育运动有助于辅助治疗;
②多数体测在及格水平,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类测验项目中,耐力、力量指标普遍较低;
③学生运动频度明显偏低,学校激励学生身体锻炼力度不够;
④学校体育对习惯养成效果不明显;
⑤高职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比较单一;
⑥高职学生运动目的呈现多样性;
⑦学校体育对体质和意志品质的影响和贡献不明显。
4.2 建议
4.2.1 学校维度——把体育教育改革纳入总体发展规划
体育教育是良心工程,体育教育的成果是优质院校和双高院校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应把体育教育改革纳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及考核激励制度,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使学校体育成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规定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按结业处理。二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施体育场地升级改造工程,增加投入,配足体育器材。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抓好运动队训练工作。四是成立教师、学生运动组织或协会,全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4.2.2 院系维度——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相互融合
落实学校体育发展政策,密切体育教研部与二级系部的合作,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满足学生多种诉求,把体育思政、专业训练、运动健身、娱乐消遣、职业体能等多种运动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学校要求学生参加阳光长跑项目,每学期在手机上打卡完成跑步任务。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体育课不但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养成运动习惯,还要在增进学生职业体能、实习实训、劳动素养、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2.3 教师维度——践行终身体育理念
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作为学生终身运动的领路人,要内练功底,外塑形象,起到表率作用。一是要提高岗位责任意识,端正主人翁态度,对学生身心健康高度负责。二是提升教育教学和训练水平,增强教育科研能力。三是开阔教师视野,体育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树立起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共同完成育人的使命,为健康中国出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