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途径研究

2023-09-06王凯利杨其亚张红印郎涛赵利娜张晓云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王凯利 杨其亚 张红印 郎涛 赵利娜 张晓云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开阔教师视野、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打破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刻板印象、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等方式,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效果。在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有效实现途径

基金项目: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维度协同立体管理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XJGKT23_002);江苏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2SZYB034)。

引  言

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年并接受大学教育,但还未完全踏入社会,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作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是许多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流行文化的追随者甚至引领者,更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在当今“万物皆媒”的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等传统纸质媒介和媒体,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在整个高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贯通和牵引的作用。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高校已成为各种思潮和敌对势力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的站位,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思政课程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课程,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社会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是引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向好发展的显性教育。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通过思政课程,可以开展对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系统学习,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总方针。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讲话,继续为新时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时代需求下,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一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相融合的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学习并开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弱化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灵活利用新兴教育媒介,在教学设计时,欠缺了利用网络新媒体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意识,不能设计一种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甚至有新奇感的教育形式,难以吸引学生关注课堂、了解课堂和融入课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很多热点信息会通过多渠道在网络上进行快速传播,如短视频、长视频、直播、音频等。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平台快速了解热点资讯,甚至会比教师先了解热点信息的全貌,使得教育主体的权威性遭到弱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力,从而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对学生缺乏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所处环境与之前截然不同。但是,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首先,教育方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经验感受来理解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甚至按照多年前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围绕感兴趣的知识点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不能有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育内容不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在教师希望传播的知识和学生想要获得的知识上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再次,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若是再不想沟通、不愿沟通,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3.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印象固化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既有自身的核心知识内容,也有与其他学科交叉延伸的内容。在大学课堂上,现在已经形成整体构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的理论教育与行为要求”等高校主干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为主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多个方面,在发挥主干思想政治课程核心作用、形成高等教育阶段完整稳固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但尚未完全成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的设计是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进行的,在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成熟的“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次,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融合。再者,课程思政是在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把两者进行很好的融合,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课程或者专业课程的学习不相关,甚至觉得有些反感。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印象固化,认为这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死板、内容枯燥、不接地气、课堂氛围沉闷并且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性不高。僵化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没有较大的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很难有效开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4.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程度较差

长期以来,虽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出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各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虽然教学目标高度一致,但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的理论教育与行为要求”等高校主干思政教育体系内容。通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知识体系完整的人。专业课程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度较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的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影响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有效实现途径

1.开阔视野,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道路上最重要的领路人,更应厚植爱国情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校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串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应用上,还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都要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政课程更应如此,它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重要使命。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教师都是传播知识与思想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每一位授课教师提高站位,合理利用网络教育方式,及时把握网络热点信息,在教学设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始终。因此对现代高等教育来说,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应开阔教师的视野,使其及时了解当下热点资讯和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对时政和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将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与所教授的课堂知识相联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要想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深入了解学生。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将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利用学校综合门户、迎新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等各类数据平台对学生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思想观念。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定期将这些分析数据传输给教师,使其更加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有的放矢,将教学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相结合,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将教学知识点、思想政治元素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相关话题自主发表观点,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加入思想政治课堂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打破刻板印象,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认识

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因为思政课程的特殊性与系统性,使大家对其形成了刻板印象。要改变这个印象,就需要高校对思政课程的教育形式进行创新,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改变目前的思政课程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大胆尝试以情景式、启发式、研讨式为主体的探讨性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从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中提炼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就某一自选专题组织课程研讨或课堂辩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党员班干部的带头作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增加课堂互动、设置思想政治相关课堂竞赛,让学生参与其中,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要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中学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体化建设,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更需要一体化建设,形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局面。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应该打破思政课程长期以来的“孤岛”局面,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格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堂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与思想,让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下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可借鉴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综合课程的例子,不同学科背景的多名教师打造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充分表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激发出更好的思想火花。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学校、学院、各部门和教师形成协调联动的管理体制。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与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相互探讨,共同寻找教学中的契合点,以真正实现双方共同提升、进步,打造出更多的优质课程,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下,应多元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  语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途径,首先要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站位,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打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将时政和社会事件与所教授的课堂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时政及社会事件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联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敏.论高校治理结构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50-53.

[2]袁佩媛,李晓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意蕴与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5):69-71.

[3]郭玉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与协同研究[J].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20(29):26-27.

[4]赵子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7):82-84.

[5]新闻联播.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6-12-10).https://tv.cctv.com/2016/12/10/VIDEzdJDCMjlSxWZ8j3b5Gaj161210.shtml.

[6]吴晶,胡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18/c_1124248228.htm.

[7]齐绍平.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3):28-29.

[8]刘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4):293.

[9]李丽平.高校本科通识课程体系创新路径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2):86-90.

[10]赵利娜,张晓云,杨其亚,张红印.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13):87-88+92.

[11]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12]曲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6):72-75.

(王凯利、杨其亚、张红印、郎涛、赵利娜、张晓云: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