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思考与实践

2023-09-06高婉斐杨柳胡颖超

高教学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城乡规划培养策略

高婉斐 杨柳 胡颖超

摘  要:城乡规划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受当前城乡规划行业内涵和工作方式转变的影响,亟待进行相应的反思与调整。在转变的时期,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是城乡规划从业者思考与制定方案的最终目标,将人居环境理念融于规划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是极为必要的。该文在现有高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城乡规划专业的人居内涵,阐述融入人居理念对专业教学的要求,探讨以人居为根本的规划学生的培养策略,以及教学改革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的融合渗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划师,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城乡规划;人居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73-05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r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and working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dustry.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goal. Goo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actitioners to think and formulate plans.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lanning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expounds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ng human settlements concept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probes into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students with human settlements as the fundamental planning,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to cultivate planner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o make positive exploration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strategy

伴隨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深刻变革,城乡规划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进步。在世界和行业面临着重大变化的历史时刻,认真回顾和思考城乡规划教育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城乡规划学的影响不容忽视。规划教育宜从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出发,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完整科学的一部分,完善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指导规划专业教育。

一  城乡规划学科的人居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规划的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为建立起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规划学术研究逐渐向人居环境建设的本质聚焦。当前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人居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的城市[1]。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当代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城市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不断融合,都需要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持。

吴良镛先生提出:“面对新的科学发展形势,建议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为核心一级学科,融合地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有关内容,增设‘人居科学这一新学科[2]。”城乡规划学作为核心学科对人居环境科学有重要支撑意义,城乡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居环境科学的融会贯通。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也出现了忽略人对环境与功能的最本质需求,存在大量形式化设计、模式化规划的现象。长期以来的规划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些许重授业而轻传道的现象,部分学生经过本科规划专业教育,却在实践中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设计之法和设计之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设计之道[3]。

城乡规划学科在吸纳诸多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人居环境的学科门类[4]。吴良镛院士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动态、开放的科学[5],人居环境科学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6],以国家战略政策為导向,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提供支撑。引入人居环境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学生知规划设计之本源,建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带着以人为本的底线思维进行规划专业学习,对现有的规划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和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与多学科善为交融,相互促进,共臻繁荣[6]。

二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人居内涵

(一)  以人居为本质目标

随着城市规划的外延领域不断扩展与理论内涵不断加深,城市规划学科的重心也逐渐发生了偏移,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地理等跨学科方向发展[7],受“天人合一,二元对立”等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人居环境营造更是将“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作为一体统筹规划。城乡规划专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求规划从业者在掌握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基础上,能从人文、生态、社会等因素出发,考虑如何去保护弱势群体,加强底线约束等。人居环境科学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结合当代城乡规划具体的实践,主要作用在“人-自然-社会”三个层面。从人的层面出发体现为创造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并在自然层面提升对环境质量的把控,进而实现在社会层面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规划对象范围已扩大至全域全要素,城乡规划也不仅仅是单纯解决城市或乡村的发展问题,更是要以整个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整体人居环境的塑造。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规划体系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规划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等都需要在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要求、适应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特点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和提升[8]。

(二)  人居科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科学,鉴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居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方面着手,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进行。城乡规划的理论研究中,诸多学者将人居理念融入研究中,而人居理念在规划教学体系中还略显不足,甚至在部分高校培养计划中未达到技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城乡规划的所有技术,都是为人类居住而服务,我们需要不忘初心,贯彻以人为本,贯彻人居理念,将其融入本科教学当中。

人居环境科学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理念指导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拓展宏观视野,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设计之道。第二,系统地学习人居环境科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规划方法论,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科学的指导依据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研究。第三,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给予学生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有助于学生研究创新,解决实际的城市问题。回归“人的尺度”的城市规划要求学科从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等多个方面同时推进,真正从社会和谐,也就是人的和谐角度进行规划[9]。

三  融入人居环境科学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一)  以人居观念为导向的思维能力

规划设计师的价值观及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是伴随设计师一生的自我修养教育的基石[10]。因此,在规划教育中融入人居环境科学理念时,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系统、整体、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系统思维指在学习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理念时,应厘清其内在结构体系,只有从宏观上做到把控,才能应用于细节突破。整体思维指人居环境科学并非单一的科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组。这些学科共同构建完整有机的科学知识体系,应避免片面地看待和应用研究。多元思维指将人居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交融贯通,如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等综合应用学习。有学者指出,城乡规划学的关键在于灵活地、弹性地吸收跨学科知识来分析空间以及具体的区域——城市问题[11],在学习运用人居环境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沟通作用,便于从业者以多元视角出发来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

城乡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人-空间”关系系统,从结构上是人居环境系统的子系统[6]。人居科学的思维观念,要求学生在规划构思当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系统、整体、多元的思维能力,在建筑和城市设计规划时从人的尺度出发思考,城市和景观塑造以人的视觉感受为起点,将人的行为活动特征作为规划设计的宜居依据,从而正确引导设计,为后续工作奠定基调。

(二)  以人居理念为基础的规划方法

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协调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居环境科学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规划科学方法和技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12],其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的方法,是兼顾多学科的方法,是客观条件限定下的方法,也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方法。

以人为核心的空间,要摒弃以单一的图纸平面表达,而强调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多维地感知人居空间,从人的生产、生活视角出发,准确地把握城市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等生态要素本底,将规划融合在真实的人居环境中。在规划设计教学过程当中,应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不同尺度下的环境塑造设计手法。从学生能直观感受的小尺度设计开始,进行例如广场设计、校园一隅设计等小地块设计训练,运用实地考察与感受等直接经验进行规划设计,感受人自身的尺度;再扩大到中观尺度,如进行公园规划、校园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结合人的多维感受,学习运用空间尺度营造空间氛围;最终过渡到街区更新改造、城市设计等大尺度,以地形地貌、城市山水格局作为规划要素,进行城市尺度的规划设计。此外,学生应具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社会需求分析能力、统筹协调多元要素的能力,并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来追踪反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三)  以人居科学为根本的求解能力

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这门科学本身,更要学习创新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研究所运用到的融贯的综合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对立统一及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6]的求解方法论,有助于指导学生提高整体思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动态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人居环境科学是城乡规划学连同相关学科的发展领域前沿学者们的创新研究。鼓励学生学习此类研究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目前的学习高度进行自主创新,对持续变化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操作方面,当前城乡规划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面临着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如国土空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脉积淀与传承等,都对城市规划塑造人居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人居环境科学的求解能力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出现的规划新问题,运用规划新要素实现规划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需要以人为出发点,以良好人居环境的塑造为目标,去探索、思考问题,追寻答案。

四  推进人居环境科学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实践

(一)  当代实践

已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大多设置有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课程,如清华大学的人居科学基础,同济大学的现代生命科学与人居环境,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的人居环境导论,重庆大学的山地人居环境学等,都是对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积极响应。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加入人居环境科学的课程,并结合办学背景及办学所在地人居环境特点,做出了在课程中融入的尝试。学者薛立尧等[13]对规划专业绿地理论课加入生态人居理念的改革进行了探析。学者谢薇薇[14]对“人居环境”学科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思考。学者郑小东[15]记录了人居环境设计应用于园林设计的课程实践。

多位学者的思考实践研究均体现出人居环境科学融入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必要性,且开设的人居环境科学课程要将办学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城乡环境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教学与实践的依据与前提,使人居环境科学因地制宜地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形成专业特色教育。同时,结合高校办学背景,促进多专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达到学生具备从多元的视角来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  融入人居内涵的教学模式

完整的教学体系模式应以理论为支撑并与社会相衔接,规划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城乡规划学科人才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融入人居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是建立以人居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根本理想。建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从思想意识到方法运用,再到具备空间统筹能力的专业人才,应将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模式组织当中,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未融入人居科学体系的教学模式存在类似问题:人居科学理论体系未能完善体现在教学的所有内容与环节中;学生多以规划手段或审美效果为导向而非人居科学观念导向;教学未能使人居根本目标原则根植于学生的规划价值观中,难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根本规划价值观。

城乡规划教学的内容,应以城市空间规划理论及方法为核心,学习如何对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等空间发展影响因素作统筹安排。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作业方式和反馈方式等环节的改革中,融入人居科学的思维和内涵。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除了需要增设人居理论课程之外,还需在相关授课内容中加入人居内容,以达到低年级懂人居理念、高年级能够运用人居科学思考和完成规划任务与研究任务的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与运用。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空间分析、调查研究、科技论文写作等规划方法论,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运用规划技术方法于实践中。在规划任务的布置上,注重两个角度的人居内涵贯彻,即从城市规划角度的思考与实施,从人居科学角度的思考和实现。在当代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以合适的媒介呈现和讲解人居科学知識,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人居科学。在完成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借由人居的根本内涵判断教学中是否贯彻融入了相应的科学发展观,致力实现融入人居科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三)  教学组织形式优化

在教学组织方法框架的制定上,注重思维训练、技艺传授、能力培养方面的人居内涵融入,建立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能力等多层次能力训练的体系。当前国内院校的教学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性分析技能、正确价值观和沟通协调能力的教学主线展开的[16]。在贯彻融入人居环境学科内涵的教学组织上,需要重点把握教学与实践环节、理论教学与设计训练、课堂授课与自我培养、知识获取与充分表达两两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实践环节方面,依据本科学生的特征进行组织安排。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以多形式的讲授为主,如包含人居科学内涵的基础知识讲解、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调研调查方法学习等。本科高年级则以促进学生思考人居的实践为目标,在规划分析中进行实践融合的培养,通过分析实际规划项目,使其对规划专业与人居学科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理论教学与设计训练方面,结合教育技术发展,推进数字化教学。吴志强[17]院士指出,城市规划未来将依托新一代的技术发展,发育出对城市感知、城市认识、城市分析、城市模拟和城市决策全新的技术可能。因此规划教育也应在传统授课方式以外,结合相应的规划技术科学,融入生态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拓展多元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多情景模式教学。运用“空间+”的理念开展规划与相关学科的多维研究[18],结合GIS与“大智移云”[19]等规划技术方法,拓展数据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在学习运用规划新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量化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授课与自我培养方面,通过教学组织,加强本科高低年级之间课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之间的交流,综合集成,融会贯通。在规划专业教学中做到既能结合低年级的基础设计、高年级的系统规划课程提炼核心知识,又能分散到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重点中,形成完善的包含人居科学研究内容的教学体系。高校所能讲授的具体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必要的授课之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培养。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加以补充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自我完善学习内容,拓展自身知识体系。

知识获取与充分表达方面,通过规划实践不断的表达与反馈,使学生实现从学习到表述,从吸纳相关信息到展示分析思路的变化,做到能够充分表达规划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项目锻炼实操能力,适应人居科学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检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成果,便于复盘改进教学重点。通过积极的外部刺激因素,帮助师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效能的提高,强调师生双向互动,在信息交流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四)  教学改革策略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教育-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视野下,规划专业教育改革应结合研究和实践,注重以整体的思维方式融入规划教育,形成从空间、时序,横纵向有机结合的规划教育体系,并因材施教,科学地指导规划专业教育改革[20]。

改革应把握人居理念在几个实现路径上的贯彻落实。首先,将人居理念融入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在人居环境对城乡规划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课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程度,结合本科教学过程的时间管理,由低至高、由简至难地执行教学计划,给学生建立起人居环境理念体系。其次,在重点课程授课过程中,将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渐进式地融进规划课程教学中。由低到高平缓过渡,从具体案例的分析向抽象原理的落实,渐进地启发学生人居融合的思维方式。再次,利用好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多元思维,辅助构建人居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促进规划设计中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以深刻了解人居环境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理论,为实践规划设计打下多学科的基础。最后,对本科生进行创新训练项目、跨学校联合工作坊、联合毕设、规划院合作参与实践项目及规划专业竞赛等多方面的激励和要求,以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进而完善教学改革策略。

五  结束语

城乡规划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不谋而合,高校在城乡规划教育上应作出响应与改革创新,结合多学科交叉背景,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融入人居环境理念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善紧要相关课程大纲的内容调整,制定适应空间规划的新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实现新理念与新方式的顺利融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适应新形势下空间规划的要求,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规划师储备人才。将优化的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落实到规划教育中,在为国家输送更优质的规划专业人才的同时,提升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具体方案在落实的时候,可依据办学理念进行一定的增减,但完善的人居科学融入,对城乡规划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在变化的时代更具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稚.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J].城市规划,2022,46(2):7-11.

[2] 吴良镛.加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管理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J].人类居住,2018(4):3-4.

[3] 齐羚,吕元.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城乡规划“无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99-105.

[4] 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6):46-52+54.

[5]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3):4-9.

[6]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 杨俊宴.城市规划师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研究——基于一级学科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2,36(12):91-96.

[8] 孙施文,吴唯佳,彭震伟,等.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J].城市規划,2022,46(1):38-43.

[9]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10] 齐羚,吕元.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城乡规划“无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99-105.

[11] 柏兰芝.反思规划专业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跨学科的知识和实践[J].城市规划,2000(4):56-58+64.

[12] 罗震东.科学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元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2):54-60.

[13] 薛立尧,薛倩,王霄.基于生态人居理念的规划专业绿地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S1):88-93.

[14] 谢薇薇.“人居环境”学科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外建筑,2017(5):72-74.

[15] 郑小东.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人居环境设计记研究生一年级园林设计课的开放式教学[J].风景园林,2016(1):70-74.

[16] 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17] 吴志强.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J].时代建筑,2018(1):6-11.

[18] 杨俊宴.凝核破界——城乡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自觉性反思[J].城市规划,2018,42(6):36-46.

[19] 同济规划.吴志强:规划新时代与生态理性内核[EB/OL].https://mp.weixin.qq.com/s/KXW_OIKE12kh6zGV8wfzhQ.

[20] 郑悦.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科技资讯,2021,19(29):80-82.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城乡规划培养策略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