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指向
2023-09-06陈大勇沈秀琴廖建平
陈大勇 沈秀琴 廖建平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审视高校课程思政,重点强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时段的连续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特殊性。针对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参差不齐、课程建设时间链条尚不完整、课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三全育人理念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胜任力,实现全员教师同频共振;健全课程思政时间链条,推动全程育人持续推进;突出课程思政特色元素,促进全方位育人横向拓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09-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deeply implementing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he Three-all education means the whole staff educ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so as to exa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cusing on the diversity of subjects, the continuity of time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speciality of content. In view of the uneven quality of teachers' political thinking, incomplete time chai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unsound orientation and other real problems. Three-all education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resonance, improve the time chain to promote the whole education continuously and highlight the special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al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predicaments; practical direction
三全育人是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育人合力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终极目标的育人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强调挖掘各学科、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力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统一。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三全育人理念从理论上引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与优化方向,课程思政在实践中践行、丰富三全育人理念,赋予三全育人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审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从主体内涵、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促进课程思政的完善和发展。
一 以三全育人引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三全育人充分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必须体现且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3]。以三全育人理念审视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教育主体、教育时段以及教育内容方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予以重视和引领。
(一) 全员育人强调课程思政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全员育人,即全体教师参与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共同履行育人职责,发挥育人作用。以全员育人理念审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强调课程思政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全员化,即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当中,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以具体的、专业的课程、课堂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隐性的思想价值引导。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全员化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人力基础。教师的全员参与,丰富了课程思政的主体内涵,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当中,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发挥全员教师的思政育人作用。
(二) 全程育人强调课程思政时间跨度的连续性
全程育人是指依据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生活中。以全程育人理念审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强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时间跨度上的持续性,依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阶段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引导作用渗透到大學生在校学习成长阶段的全过程,最终建成贯穿入校到毕业的高校课程思政时间链条,长期、持续且稳定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课程思政时间跨度的连续性是课程思政组织建构、作用发挥的时效要求。《指导纲要》指出,“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2],因此,课程思政在时间上的持续性要求必须将除思政课以外的所有课程都建设成为“课程思政”,依据循序渐进、因类施教等教育原则使课程思政全面、系统、科学、均衡地分布在大学生的各个学期、各个时段,长期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三) 全方位育人强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调动育人各方面、各领域,以不同教育内容的独特育人作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强调教育的思想性和价值引领性。以全方位育人理念审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强调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即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系统建设到课程思政格局中,以整体性教育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作用。“作用于思想观念的信息不是特定于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4],因此,面向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不能是单方面的、单课程的,应发挥不同课程类型的不同内容的特殊育人作用,依托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多维度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将其培养成政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注重全面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课程思政利用所有课程、所有专业的特殊思政元素,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群体输出站位高、有担当、有价值的行为,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同时促进其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经过党的十九大以来不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参差不齐、课程建设时间链条尚不完整、课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等现实问题。
(一) 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领者,教师队伍的思想认知、教学能力和行为表现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尽管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教师整体思政素养明显提高,但还存在部分教师育人意识不足、思政育人能力欠佳等问题[5],导致课程思政的全员育人难以实现。
首先,部分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很薄弱。在推动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同行同向、协同育人的主流下,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意识明显加强,但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理工科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思政的现象仍然存在。育人意识淡薄导致教师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许多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师不是党员,不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党的理论知识,受西方文化影响存在认知误区,导致其政治立场不恰当或不坚定,不认同甚至反对党的意识形态教育。
其次,部分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师普遍具备博、深、精的专业知识,但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德育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十分有限,使得全员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 课程建设时间链条尚不完整
课程思政的全程育人强调学校育人的整体连贯性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深入育人[6]。这要求既要构建贯穿入校到毕业全程的完整的课程思政时间链条,又要具体课程全程发挥思政育人功效。但在现实中这两个层面的要求都未能较好实现。
首先,已有课程思政总体时间链条有缺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课程思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不同学段逐渐出现更多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依据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课程思政建设依旧局限于相当有限的部分课程,许多课程还未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当中,在时间上就表现为时间链条的缺口。只有实现全课程、全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成就课程思政在时间维度的完整性、全面性。
其次,具体课程的全过程育人要求未能普遍实现。大学生具体课程设置以学期为单位,将整个大学阶段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因此在微观上具体的课程思政应全过程体现思政教育,在课程的全时段注意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但在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等的某一课程建设成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往往将某一爱国素材或经典案例机械生硬地搬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个领域,离“每节课都发挥育人作用”的目标甚远。
(三) 课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
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运用不同课程与专业的特色思政资源,使所有课程、专业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当前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已有育人方位效果欠佳。
首先,全方位育人总格局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课程思政的课程参与率较低。若将2016年当做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元年[7],至今也不过发展到第七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不甚成熟。从横向看,课程思政建设依旧局限于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实践上课程参与率总体偏低,理论研究通过发文数量上可看出,目前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以医学、理工类居多,艺术类、外语类和综合素养类相对较少[8],与不同课程全都建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其次,已有的课程思政育人方位功效发挥度不够,具体表现为课程特色思政元素不突出。已有的课程思政在利用思政元素时,在内容上,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充分挖掘、整理、有效利用本课程和本专业的特殊性思政元素,没有突出这一课程的育人特色,甚至是很少采用普遍性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限;在方式上,存在教育内容生搬硬套的现象,强行加入思政元素,结果适得其反[9]。
三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指向
大学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力量之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解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问题,需要在教师队伍、教育时空上狠抓实干,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总体布局,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一) 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胜任力,实现全员教师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1]。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关键。为总体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胜任力,应做好思政育人意识与思政育人能力两个重点工作。
第一,总体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生动体现。一是要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教育培训、组织研讨等方式进一步破除“只教书不育人”的陳旧观念,推动全体教师确立“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本质责任,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建成做好思想准备。二是要加强政治素养的培养。通过重要讲话和文件精神的深刻学习,确保教师群体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首要问题,在政治认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提升家国情怀,以正确认知激发合理教育行为。
第二,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具体要求。一是要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课程思政的特色在于将思政教育纳入到除思政课之外的课程中,必须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培训、自我学习,使其牢牢掌握思政教育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运用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二是要注重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实践,在课程实践活动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二) 健全课程思政时间链条,推动全程育人持续推进
课程思政全程育人要求建设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全程生动的具体课程,从时间维度保证所有学年大环节、具体学期小环节上持久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作用。构建全面覆盖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全过程的课程思政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目标和总方向,既要注重总体时段构建,又要具体时段成效。
第一,系统谋划,循序渐进做大做全。课程思政建设始终要以总体时段构建为蓝图。各高校应综合学段的主要任务、学生的阶段成长特点、不同学科的专业特性等因素,依据典型具体课程的建设成果不断优化补充和丰富,逐步实现贯穿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逐步完善课程思政的时间线分布,起到以线带线、以线促面的作用,以本校的全学段课程思政体系带动其他高校乃至全国的课程思政在时间链上的完善。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局部试点经验推动总体时间链条的形成,以总体时间链条目标引导具体时段课程的完善,助推课程思政长期发挥隐性思政育人作用。
第二,科学取舍,狠抓关键少数做深做精。高校课程思政尚处于起步阶段,试点改革是对“摸石头过河”实践经验的吸收与借鉴,是实现课程体系总目标的必要踏板。各高校应以核心专业课程、基础性课程和典型实践类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积极建设本校的品牌思政课程,努力实现具体课程思政的“每节课育人”,用有深度有内涵的精品课程思政引领本校甚至全国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具体课程的“点”在总体时间线上均匀分布,起到以点带点、以点带线的作用,为所有课程、所有课堂建设成课程思政打牢基础。
(三) 突出课程思政特色元素,促进全方位育人横向拓展
课程育人要重视课程思维突破,在“价值增值”方面下功夫,有效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关切[3]。为实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应加强构建横向课程体系,激发不同课程和专业的育人特性,多角度、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全方位教育大学生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第一,所有课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横向构建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力图实现文化知识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处于试点改革阶段,所有课程主导者都应树立思政育人意识,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队伍中,发挥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等不同课程类型的不同育人作用,在空间维度加快实现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全方位育人作用。
第二,深入挖掘、运用不同课程的、不同专业的特色思政元素,激发其独特的育人方位作用。一是在课程思政元素上在运用一般性思政元素的同时,要尤其注重体现本课程特点和本专业思政特色元素,依托专业独有的思政育人内容如典型案例与任务、经典人物及其精神等,以特殊性育人资源实现不同方位育人作用[12]。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是同源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是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得以实现的重中之重。二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上切忌生搬硬套,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在知识传播中隐含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体现知识底蕴。
教育是人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人的发展是丰富而复杂的,欲对丰富复杂的人的发展形成全面的支持,教育亦须克服片面性而走向完整[13]。长期以来,知识导向的惯性模式根深蒂固,限制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课程思政是回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关切,以课程的价值引领为突破口,拓展课程育人的生长点。为解决当前课程思政在教师队伍、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等方面的难题,必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促进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2-136.
[4] 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2-56.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4):265-270.
[7] 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6.
[8] 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6-30.
[9] 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10]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1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2] 肖映胜,吕学芳.“五全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创新思路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97-100.
[13] 高树仁,郑佳,曹茂甲.课程育人的历史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