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驴种质资源保护及存在问题探析

2023-09-06王武生张金川江晓军马瑞军贾社强马伟东党瑞华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驴母驴保种

王武生,张金川,江晓军,马瑞军,贾社强,刘 飞,封 赟,马伟东,李 聪,党瑞华*

(1.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陕西扶风 71000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西安 712100)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防止“卡脖子”。畜牧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硬性保障,是优良遗传资源保护的源头,也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1]。我国已有4000 多年的养驴历史,是世界主要产驴国之一。本文从关中驴品种及保种单位情况、关中驴保护做法、创新经验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着手论述,分析保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关中驴及其保种单位的基本情况

1.1 关中驴品种情况

关中驴的母系祖先是非洲野驴中的索马里驴和努比亚驴,现有研究认为是经丝绸之路从中亚迁徙入我国的,最初养于新疆南部。规模养驴始于汉代,西汉时期由西域引进的役用畜种,主要分布地集中在陕西省中部,之后逐渐向华北、华东地区推广[2]。

关中驴主产区位于东105°48'~110°38',北纬34°9'~35°52',海拔360~1300m,平均海拔500m;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箒21℃;无霜期210d;年平均降水量660mm。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多为栗钙土,质地粘重,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

关中驴是陕西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也是我国著名役用大型驴种,以体形高大,头劲高扬,两耳竖立,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遗传性强,驮伏强,被称为“天下第一驴”。被毛90%以上是黑色,其特征是粉鼻、亮眼、白肚皮,俗称“三白一黑”。关中驴主要产区有乾县、礼泉、武功、蒲城、咸阳、兴平等,经长期驯化,具有性格温驯活泼,吃苦耐劳,听从使役等优点,成为我国大型驴的优良品种之一[3]。

关中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h,可耕地2.5~3 亩。在农村还可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自农耕时期以来,关中驴在改良全国中、小型驴以及繁殖大型骡,农业运输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驴的役用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肉用、药用品质倍受市场青睐,驴肉是宴席上的珍肴,关中驴肉质鲜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驴肉有补血、补气、补虚、滋阴壮阳的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驴皮也是制造阿胶的主要原料。经测定,每100g 驴肉中 含蛋白 质18.6g,脂 肪0.7g,钙10mg,磷144mg,铁13.6mg,热量80kCal,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之美誉。

1.2 群体数量现状

关中驴,由1981 年存栏106308 头锐减至2006 年6733 头,且呈继续减少趋势。2007 年,全省进行关中驴群体数量调查统计,2006 年底,全省关中驴总存栏6733 头,其中适繁母驴2620头,宝鸡市存栏3838 头,咸阳市469 头,西安市97 头,渭南市1838 头,铜川市34 头,延安市374 头,汉中市83 头[4]。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关中驴产区多处在平原,驴的役用属性被农业机械化取代,养殖区由平原转向半山、丘陵沟壑区[5]。此外,驴产品开发相对其他畜产品滞后,驴的商品价值尚未充分发掘。因此,保护关中驴遗传资源势在必行,为我国驴品种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1.3 保种单位基本情况

陕西省农牧良种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陕西省关中驴场始建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占地5000 多亩,拥有职工100 多名,驴200 多匹,因主要是山地,不便管理,地方有克山病,人畜共患,于1975 年8 月14 日搬迁至该场,共迁回基础母驴40 匹。多年来,该场一直致力于关中驴的保种、繁育和推广工作。2000 年关中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2008 年农业农村部将陕西省关中驴场确定为“国家级关中驴保种场”。2021 年该场再次被认定为“国家关中驴种质资源保护场”。经几代畜牧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共选育出关中驴7 个家系,存栏120 匹,其中种公驴28 匹,母驴82 匹。该场现存栏的关中驴公驴平均体高144.2cm,体长146.1cm,体 重345kg。基础母 驴平均体高142.7cm,体长143.5cm,体重292.1kg。种公驴和基础母驴全为特一级,各项体尺指标均超过《关中驴企业标准》。

为扎实做好关中驴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这一优秀畜种,2021 年10 月该场申报了农业农村部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关中驴种质资源保护场项目。2022 年上半年,完成了项目可行性评审,现场踏查、扩初设计评审、地质勘探等工作,2022 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图设计、资金申请等工作。2023 年前期完成了工程招标、监理招标及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总占地31.6 亩,总建筑面积5810m2。建设驴舍5 栋,配套建设测定舍、兽医站,更衣消毒室,饲草饲料库及青贮窑,改造检测中心。购置各类检测、化验仪器设备20 多台套。总投资1167 万元,建设期2 年。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陕西省关中驴种质资源场的物质装备水平,有效保存关中驴种质资源,为关中驴育种保存素材。项目建成后,种质资源场存栏保种核心群母驴270 头,总存栏规模达到350 头,家系10个,保种目标50 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育成驴140 头。

2 保种单位的主要优势

陕西省是关中驴的主导产区,关中驴养殖历史悠久,存栏量大,为扩群提供了广泛选择对象;关中驴场所在地扶风县,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饲料用粮供给充足;项目区肉驴产业发展基础厚实,农民素有养驴传统,在长期饲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中驴保种场现有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各1 名,畜牧师、兽医师各2 名,技工6 名。常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为技术顾问,技术力量雄厚。现有驴舍、饲料库、兽医室、病畜隔离舍以及辅助设施和机械设备、化验检测仪器,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多年来在保种、选育和科研方面为全国各地用户提供关中驴技术服务,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现有的种公驴、种母驴畜群结构合理,血统清楚,近交系数增量在规定指标内。

3 关中驴保护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保种管理,加强保种场与保护区的联合保种,坚持种群活体与冷冻保种相结合的原则。在主要产区建立关中驴保种场和保护区,在保种场建立保种核心群,采用小群体活体保种为主的方案。保种区内禁止引入其他品种的种公驴,造成血统污染,主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不断完善系谱档案,重点加强种驴的选留选配,扩增群体数量。

二是摸清种质资源现状,拓宽保护方案思路,通过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及性能测定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关中驴遗传资源家底,了解和掌握了关中驴遗传资源区域分布、数量变化等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为全面完成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扎实基础。根据资源普查的结果,制定关中驴具体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方案,完善关中驴遗传评估体系,推动关中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在对关中驴保种场的内部管理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如系谱、母驴配种、驴驹培育、母驴泌乳、体尺体重、外貌鉴定、公驴采精、精液品质、疫病防治、种驴卡片等资料,对出场的种驴全部附具系谱证书、种畜禽合格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对精液进行严格的质检。

四是在驴群保健方面,坚持“以养为主,养防结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的总方针,自建场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免疫程序,建立了场内防疫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消毒,无一、二类传染病和国家规定的其他疾病。

五是在种驴场的生产经营上,制定了多项目标考核制度,对每一位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根据分工,结合驴群的生产、产驹数量、幼驹生长发育等情况制定了多个考核目标,逐级逐项考核,奖罚分明,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是改变关中驴传统的饲喂方式,传统的关中驴日粮组成是干麦草加精料,最近几年随着机械化推广普及,秸秆还田力度增大,麦草的收购价格逐年上涨,收购难度增大,今年我们在关中驴的日粮里添加30%的青贮玉米,30%的苜蓿青干草,保障营养全面丰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关中驴的膘情得到明显改善。

七是制定新的保种方案,引入新的繁育手段,对陕西省关中驴场现存7 个谱系公驴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摸清其遗传背景及变异情况。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得知目前关中驴保种无近交现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选育,筛选出抗病力强、繁殖力高的良种驴,为进一步选育提高奠定基础。

4 关中驴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情况

保种场采取集中保种,本品种选育杜绝近亲交配。全群平均近交系数总增量不超过4.85%;保种期间驴群繁殖力增加,种公驴的精液品质保持稳定,母驴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均有所提高;初生体尺体重提高,种群个体全为特一级;保种期间,对抗逆性、环境适应性、耐粗饲进行选育,幼驹成活率由85%提高至93%;关中驴固有的背上下凹,尻斜偏短等缺陷个体的占比大幅降低,无新的有害性状出现[6]。

陕西省关中驴场累计推广关中驴4000 多匹,推动了畜产经济的发展。2006 年,在保种任务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经营式保种” 理念,与西安某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关中驴精液药用途径,为关中驴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14 年关中驴场与农业部种质资源处合作,制作关中驴冷冻精液细管5000 余支;2016年关中驴场开展关中驴冷冻精液细管制作与推广项目,既积累了技术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除驴肉用和驴皮药用外,公驴精液的治癌作用研究上也已取得一定进展。随着人们对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关中驴以其“三白一黑” 的独有体色、驴叫、打滚等生物学特征,有望成为“一村一品” 和休闲农业的新宠。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关中驴整体存栏量呈递减趋势。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除过 “老、少、边、穷” 地区,驴的役用属性大大减弱,导致社会上驴群存栏头数继续有逐年减少趋势。关中驴作为陕西土生土长的品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种用价值。目前,只有陕西省农牧良种场的关中驴保种场在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且保种场群体规模不够大,从外部引种难度大。

缺乏熟谙驴专业的人才。驴业生产体系其实很大,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有力的加盟指导。目前,在驴场规划、种驴引入、种群结构、饲养管理、繁育选育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成。

对关中驴产业开发利用不充分。当前关中驴产业从单一役用向肉、奶、皮多用途转轨,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和不同生产方向配套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也缺乏协调分工研究。目前针对关中驴的选育力度还有待加强,生物保种技术没有得到实际应用,未能形成肉用品系。由于关中驴群体小,相关科研进展少,进一步造成关中驴的选育进展缓慢,国家应加大此方面的科研投资。

驴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影响种质资源保护。驴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相比其他国家有很大优势。驴肉、阿胶消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驴产业具备做大做强的现实条件。但目前,驴存栏数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驴繁殖周期长,缺乏肉、皮、奶等专门化品种,再加上假驴肉冲击,导致养殖环节效益低下。但在加工和餐饮环节,消费市场很大,效益极佳,屠宰量不断加大。这种局面导致驴的存栏数不断下降,影响到关中驴的社会面保种。因此亟需政府合理规划驴产业,大力投入经费引导驴产业健康发展,使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6 建议及改进措施

驴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即遗传多样性保护,为遗传改良提供基础的遗传材料。根据家畜遗传资源学的要求,保护遗传多样性的关键,要从驴种起源系统、地域来源、生态类型、经济用途和文化特征的方面出发[7]。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保种场建设,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促进关中驴种质资源保护。

一是制定长远的目标和战略规划。今后要采用生物技术保种与常规活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关中驴本品种的保种选育,使静态保种和动态保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二是驴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目前驴的数量急剧下降和社会上人们对驴的需要日益增长已成为我国驴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大力增长驴的数量和扩大驴群的规模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依照规划抓好驴业结构的调整和驴种质量的提高,充实品种内的品系内容,做好驴种的分型选育,使其性能和品质按照现代驴业的标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是提质增效,延伸精细驴业产业链,建立产业化体系。重视对由科学饲养、精确营养和无公害养殖技术等构成的精细驴业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研究和萃取驴的各种产品(肉、奶、血、皮等)对生产和生活特殊有效的成分,关中驴的肉用性能和药用性能很大,应进一步开发形成产品,直接服务于社会。

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关中驴的影响力,共建市场化的合作交流平台[8]。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开展项目科研合作,进一步提高保种工作的科技含量。建议由政府、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及保种场联合成立一个完善的保种体系。积极搭建技术、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多方联络,共同探索关中驴的开发利用途径。

五是增强保种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注意处理好保种和选育、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保种方式可互为补充、保种资金多渠道筹措等问题。保护关中驴遗传资源属于公益性事业,当地政府要足够重视遗传资源保护,遵守“以保为主,以用促保” 的原则,做好关中驴登记、建档、性能测定等工作;建立保种场实验室,结合生物信息技术,加快育种步伐,扩大关中驴繁育保护群;成立相关课题研究小组,持续跟踪关中驴遗传资源多样性,加强种质资源遗传特性研究。

7 小结

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种质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因此,作为优良畜种,关中驴的品种保护与开发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结合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通过加大关中驴选育力度、重视开发利用、引入社会力量等措施扩大关中驴的存栏数,为最终推动我国驴产业稳健、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公驴母驴保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浅谈种公驴的饲养管理技术
种公驴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种公驴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种公驴的饲养管理及不孕症浅析
母驴流泪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母驴配种注意啥
母驴流泪
一只母驴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