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生猪种业现状与思考

2023-09-06占松鹤涂小璐席海龙倪泽兰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黑猪种猪种业

占松鹤,涂小璐,席海龙,唐 骏,倪泽兰

(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安徽合肥 23009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全世界48%的猪养在中国,49%的猪肉被中国人消费。在中国所有的肉类消费中,有60%左右来自猪肉产品,生猪产业对于畜牧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安徽是生猪大省,2021 年生猪产量位居全国第11 位,在全国生猪稳产保供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安徽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十四五” 期间,生猪产业被列为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十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对安徽省生猪种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生猪种业发展提出探索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安徽生猪种业振兴有所帮助。

1 现状

1.1 资源基本情况

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 年版)》 统计,安徽省畜禽地方品种25 个,其中地方猪品种5 个,10 个类群,分别为:安庆六白猪、淮猪(定远猪、皖北猪,其中定远猪又包括定远猪和霍寿黑猪)、皖南黑猪(杨山黑猪、绩溪黑猪)、皖浙花猪、圩猪(芜湖黑猪、宣城黑猪、枞阳黑猪),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有3 个,分别是淮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安徽建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单位4 个,包括1 个淮猪保种场、2 个安庆六白猪保种场、1 个皖南黑猪保种场;5 个品种8个类群地方猪品种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建有17 个省级猪保种单位,实现所有地方猪品种全覆盖和多点保护。

1.2 生产基本情况

2021 年,全省种猪场209 家,能繁母猪存栏近150 万头,生猪存栏1582.5 万头,出栏2798万头,猪肉产量238.7 万t,猪肉产量位于全国第11 位,华东地区第2 位,长三角地区第1 位。2010—2022 年,我省先后认定安徽长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安泰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安徽大自然种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禾丰浩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绿健种猪有限公司、史记种猪育种(马鞍山)有限公司池州分公司、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7 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存栏纯种基础母猪15000 头以上,年提供优质种猪15 万头以上[2]。安徽省内建有安徽正大、安徽温氏、淮北高策、蚌埠鹏睿等近十家原种猪场,全省核心群种猪约1.5 万头,扩繁群种猪近8 万头,种猪品系囊括美系、丹系、法系和加系等,区域联合育种的基础条件优越。全省年出栏种猪近100 万头,良种自给率90%以上,种猪外销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种源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1.3 科研相关情况

研究单位主要有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省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成立地方猪资源战略育种联盟、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在全省建立68 个生猪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采取“专家+站长+示范场+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的带动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集成推广生猪高效选育技术、地方猪特色养殖技术、猪场废弃物综合治理技术、猪场重要疫病监测及生物安全防控等新技术,推广优质瘦肉型猪种及特色地方猪新品系。安徽农业大学筹建“国家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 项目,作为资源保护生物遗传材料基因库和信息库,同时作为国家级基因库备份库。2021年,启动瘦肉型猪、地方猪良种联合攻关,开展地方特色猪品种研发。以美系、法系、丹系等优质瘦肉品种猪为基础,以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为主攻方向,经过连续选育,繁殖性能得到初步提升,丹系专门化品系大白总产仔数指标比2021年提高0.3 头,窝均总产仔数达到14.5 头以上,攻关企业种猪整体生产性能平均提升5%以上,仔猪育成率均得到较大提升。培育的新品种“皖岳黑猪” (暂定名)已完成第4 世代选育工作,组建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新品系选育核心群,完成1 世代体尺、屠宰及肉质性能系统测定及评价。

1.4 产业开发利用情况

安徽省5 个地方猪品种,均进行不同程度市场化开发与品牌化建设。在开发利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养殖+屠宰+加工+专卖店”、“公司+电商协会+养殖户”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等模式,以长三角市场为突破口,通过开设专卖店、进驻超市、联姻特色餐饮业等方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订单式生产,主销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城市及周边市场;在品牌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地理标志论证、农产品有机论证,注册商标;对猪肉进行精细分割,或深加工生产高档火腿、香肠、腊肉、烤肉,或开发推广黑猪肉鲜包、水饺、馄饨、肉松等方式,打造特色品牌。安庆六白猪,注册“程岭黑山猪”,地理标志商标;淮猪(定远猪)注册“牧林森”、“榭根香” 两个商标;霍寿黑猪注册“皖玉香”、“皖豫香” 商标;圩猪注册“勇创”、“申泰缘” 商标;皖南黑猪,注册“沣乡”、“皖南黑” 商标。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安徽地方猪销售总额为29393 万元,其中销往沪浙苏地区的为13448 万元,占总销售额的45.8%。

1.5 党和政府重视程度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3],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意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 个厅局印发《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印发《打造种业强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安徽省“十四五” 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从政策、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部署种业振兴工作,生猪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

2 存在问题

2.1 地方品种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一是经济效益不高。地方猪品种生产周期长、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经济效益差,农户规模化饲养数量逐年减少,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主产区的种群数量也在逐年减少。二是环境保护和疫病影响。为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安徽部署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划定工作,2016 年3 月—2018 年3 月,关闭或搬迁生猪养殖场3938 家,存栏量为114.05 万头,占全省生猪存栏总量8%,被关闭的大多为中小规模猪场,地方猪养殖空间下降。2018 年年底,非洲猪瘟暴发,很多中小规模猪场及散养户损失惨重,被迫放弃养猪行业,导致地方猪品种饲养量进一步减少。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保护机构、专业人才和经费。国家虽然从财政上予以一定的保种经费支持,但到地方财政后容易被地方财政整合使用,保种单位难以拿到补助资金。专业化保种场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保种工作举步维艰。四是品种退化严重。保种场群体数量有限,某些品种仅存在于一个保种场,这将导致品种血统越来越近,近交系数越来越高,生产性能下降,品种纯度得不到有效保护。

2.2 联合育种机制难以建立

受非洲猪瘟影响,各养猪企业加大了生物安全防控力度,建立了严密防范的生物安全体系,人流、物流进出均需进行严格消毒程序,种猪之间几乎没有交集。非洲猪瘟发生前,种猪性能测定主要是靠个体笼秤逐头称重,用B 超逐头测定背膘和眼肌厚,而非洲猪瘟发生之后,靠人力逐头去称重在种猪场存在较大风险,因此,种猪测定只能靠自动化测定设备来完成,但智能化设备价格昂贵(约6 万元/台),加之近年猪价波动较大,企业效益差,更不可能有更多投入。测定数据缺乏,遗传评估就难以进行,大数据育种、联合育种难以合作实现。

2.3 品牌价值难以体现

虽然安徽地方生猪生产企业都创建了各自的品牌,但由于对种猪资源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猪种质资源内部特性的研究,如抗病力、肉质等,育种工作大多限于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因此种源质量不稳定,猪肉品质参差不齐。加之市场上以生长速度较快的杂交黑毛猪为主,消费者对优质土猪肉没有有效鉴别经验,造成地方黑猪市场占有率低,宣传和运营成本增加,影响规模化发展步伐,无法满足长三角高端猪肉消费需求。

3 有关建议

3.1 构建生猪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

非洲猪瘟发生后,国家及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政策,随着资本和集团的进入,生猪产能在两年时间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以前三年一次的猪周期行情被打破,猪价周期性波动加剧,养猪企业艰难前行。猪价低迷,养殖企业无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首先选择提前淘汰种猪以减少损失,这极不利于种猪企业的发展。稳定的政策和价格是促进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稳价格关键在于稳生产,稳生产关键在于稳产能,稳产能关键在于稳母猪[4]。为确保母猪产能稳定,国家要加强调控产能布局,避免资本进入后生猪养殖企业无序扩张、恶性竞争,导致价格大幅度波动。确保生猪产能和价格在合理区间,养猪企业有利润,才有可能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品种选育,才能推进生猪种业持续发展。

3.2 构建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为严防非洲猪瘟疫情,进出猪场的人员、物品等,均需严格消毒隔离,各养殖场种猪无法交流,数据不能共享,无法适应与全产业链大数据育种技术。当前,最主要的是持续优化并严格落实非洲猪瘟各项防控政策,结合大区防控政策,加快推进种猪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做好种猪场源头疫病控制。加强检疫监管,严格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非洲猪瘟病扩散和污染。加快人工智能测定设备的推广,建设统一的测定平台和遗传评估平台,组建联合育种公司,开展种猪的遗传交流,共享数据资源,为联合育种、大数据育种提供支持。

3.3 统筹地方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安徽5 个地方猪品种保种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因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限制,开发不足、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市场占有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受生猪市场行情影响,开发前景令人担忧。建议进一步创新保种体制机制,统筹我省地方猪优质资源,政府出台政策或设立相关项目,引入资本或养殖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组成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利用联合体,组织良种联合攻关,对我省地方猪品种开展表型鉴定和功能基因挖掘,构建地方猪种质资源数据库,建立利益共享和联合协作机制,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做好“土特产” 文章,打造知名品牌,从品种开发、品牌建设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做的相对较好的单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3.4 加强要素保障

生猪种业是一项基础性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也大,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担保平台、知识产权抵押等信贷产品,对生猪种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环保和金融担保等方面的保障,安徽省担保集团、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以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优先支持本土生猪种源企业的发展,加快打造“皖系” 种猪品系,推进安徽生猪种业做大做强。

4 小结

当前,生猪种业受到疫情防控和市场行情的双重影响,导致生猪育种工作不确定因素增加,如何统筹生猪产能与猪价波动、疫病防控与联合育种、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深度整合的新型生猪育种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黑猪种猪种业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黑猪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