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生猪种业创新工作思考与策略

2023-09-06占松鹤吴惠娟汪美莲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黑猪品系种猪

唐 骏,占松鹤,吴惠娟,汪美莲

(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

生猪产业是安徽省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猪肉是居民消费第一大肉类产业,尽管是生猪产业大省,但生猪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家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从国外引进,生猪企业综合实力偏弱,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育种企业成长缓慢,还不能满足生产与多元化猪肉市场消费需求。因此,急需加强生猪种业基础研究,进一步提升我省生猪种业创新竞争力,加快新品种新品系培育步伐,逐步实现核心种源替代进口。

1 安徽生猪种业基本现状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然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四季分明、物种丰富,是我国农业种质资源大省。我省地方畜禽品种29 个,其中猪5 个品种(8 个类群):安庆六白猪、淮猪(含定远猪、霍寿黑猪、皖北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圩猪(含枞阳黑猪)[1]。2021 年,全省种猪场209 家;能繁母猪存栏量近150 万头,生猪存栏1582.5 万头,出栏2798 万头,猪肉产量238.7 万t。全省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7 家(含1 家地方猪育种场);我省核心场存栏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品种核心育种群达到1.3 万头。

1.1 地方猪种业创新

我省目前拥有地方猪5 个品种(8 个类群),品种数量多但群体规模小,而且对地方猪种的保种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够,专门化品系培育力度仍需加大,尚未实现新品种培育的突破。“十四五” 期间,我省全面启动地方猪良种联合攻关等重大种业项目,启动地方猪资源普查及分子、细胞生物学保种工作。目前,在新品种和配套系选育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针对地方猪劣势,系统开展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等优质新品系培育,开展不同模式杂交组合筛选,大力拓展地方猪产业链条,实现地方猪产业可持续发展,以皖南黑猪、川乡黑猪、巴克夏猪为素材,启动“国牧1 号” 新品种培育重点攻关项目。以岳西黑猪、北京黑猪、杜洛克猪为素材,采用杂交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的“皖岳黑猪”新品种已开展中间试验和第三方评价,有望在“十四五” 期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1.2 瘦肉型猪种业创新

“十三五” 期间安徽省生猪种业发展迅速,目前拥有7 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开展美系、丹系、加系、法系等优质瘦肉型种猪选育及推广,生猪种源供应基本涵盖目前国际主流生猪品种(系),年提供优质种猪15 万头以上。当前缺乏持续的性能测定和选选种选育,先进的育种技术(如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程度低,种猪遗传进展不能达到预期。种猪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企业内部尚未建成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导致高端种源遗传贡献率低,对商品群的遗传辐射效应不高。“十四五” 期间,我省全面启动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瘦肉型猪良种联合攻关等重大种业项目,陆续开展国家核心种猪场的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力争利用3~5 年时间培育瘦肉型猪专门化品系3~4 个,实现我省种猪产业的全面提质增效。

2 生猪种业创新做法与成效

2.1 实施创新政策攻关核心技术

近年来,围绕生猪种业重点,安徽省相继启动“揭榜挂帅” 瘦肉猪、地方猪良种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等政策,推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种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生猪育种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核心育种场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基础性育种工作稳步推进,生猪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进程进一步加快。近2 年来,通过联合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生猪新品种(新品系),以美系、法系、丹系优质瘦肉品种猪为基础,以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为主攻方向,经过连续选育,繁殖性能得到初步提升,丹系专门化品系大白总产仔数指标年提高0.3 头,窝均总产仔数达到14.5 头以上;法系专门化品系2022 年百千克体重日龄数比2021 年减少4d,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攻关企业种猪整体生产性能平均提升5%以上,种猪育成率均得到较大提升。

2.2 搭建“产学研推” 种业创新平台

设立省级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共设11 家生猪产业试验站,68 家示范企业,涉及生猪产业的各个环节。聚集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各类研发、集成、示范、推广人员,主攻生猪遗传育种、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标准化健康养殖、产业融合发展等产业领域,以应用基础研究与示范为重点系统开展种业创新工作。在全省建立68 个生猪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生猪高效选育技术,推广优质瘦肉型猪种及特色地方猪新品系“高繁殖圩猪新品系” 等,示范推广数量达到500 多万头,新增经济效益50 亿元以上。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2.3 转化科技成果创新取得突破

在生猪种业创新方面取得了100 多项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180 多项,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10 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 项,授权专利120 件。针对安徽地方猪群体数量少、性能退化、养殖效益低等制约地方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安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系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持续开展杜长大等瘦肉型种猪高效选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相关成果获得2020 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地方猪保种与开发、瘦肉型猪育种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3 制约种业创新因素

3.1 生猪核心种源自控能力差

生猪产业长期重生产轻选育,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一是当家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从国外引进。80 年代我省母猪品种80%以上主要是地方品种,当前存栏母猪90%以上是国外引入品种及其杂交母猪,地方品种母猪下降至5%以下,种猪市场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 的不良循环;二是生猪企业综合实力偏弱、数量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尚未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

3.2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现代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技术研发需求强烈,“十四五” 期间是我省作为养猪大省向养猪强省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猪产业在自主品种选育、智能化养殖、优质生猪产品开发等方面需要顶尖技术支撑和成果铺垫。生猪体系在研发人员、技术设备、体制基地等方面尚显不足,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研发机制创新,形成创新性高、推广价值大的标志性成果,为我省生猪产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3.3 “策源-传导-落地” 机制不健全

生猪种业研发人员、推广人员、应用单位之间的畅通机制还未形成,生猪种业上下游衔接不紧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尚未形成市场为导向的高效种业创新体系。长期以来,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论文、课题为导向,采取课题组形式开展,规模化程度低。生产企业在“繁-育-推” 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经验育种,缺乏技术支撑。生猪体系研发人员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教授为主,开展较多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形成的成果多束之高阁;推广人员以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为主,无法与科研人员形成无缝对接;生猪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技术成果很难落地,缺乏技术、资源、信息和成果的共享共用,迫切需要从产业体系层面加强联合,重点解决生猪产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问题。

4 生猪种业创新工作思考

4.1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4.1.1 联合育种攻关

联合育种技术也被称之为分散核心群育种技术,能有效整合各种选育场的优质资源汇聚到大的核心群[2]。由于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我省单一企业目前的种猪核心群规模偏小,单一品种核心群一般不超过2000 头,如果再考虑遗传变异需要维持的家系规模,选择的余地就更为有限。因此,需要借鉴国际上主流趋势,组建不用方式的联合育种体系[3],我省的生猪育种也将是区域性联合甚至跨省联合育种。

4.1.2 联合人才攻关

在生猪育种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整合大型种畜禽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等力量,集中科技人才对我省地方猪、瘦肉猪品种开展表型鉴定和功能基因深度挖掘,构建种质资源基础数据库,实施遗传品质分析、种质创新研究、育种理论研究等重大专项,构建生猪种业创新平台(比如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全基因组参考群建设)[4],对基因编辑、基因芯片等分子育种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提高育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

4.2 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围绕生猪种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大全省良种推广范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生猪新品种或配套系组合,提升产业效力。以产业应用技术研发为出发点,突破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共性及瓶颈技术问题,形成可复制、转化与推广的专利成果,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遴选产业示范基地(场),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效果评价,切实解决发展阻点和痛点。

4.3 挖掘地方猪优质资源利用

对于濒危、珍稀、特有品种或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品种,应由国家兜底,实行全面保护。对于市场前景较好,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品种,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品种为主要素材,重视特色养殖和文化传承,充分挖掘资源独特性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以保为先、以用促保,实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5]。建立高效完善的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基因,发掘一批优异种质材料,进行新品种新品系选育。

4.4 增加投入激发内生动力

纵观国内外畜禽种业创新,在新品种育成推广之前,基本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过程,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特性。生猪种业创新工作不仅依靠科研院所、企业自身,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吸引信贷、风投、保险等社会资本投入。突破资源保护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充分的新瓶颈,培植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新优势,努力形成保种与开发相促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相融合的格局,优化种业创新机制,聚集优势资源,突破种业“卡脖子” 领域,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猪新品种(新品系),夯实种业强省建设基础,为我省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黑猪品系种猪
10个团豆新品系在绥阳县的田间性状及产量表现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黑猪
小黑猪
湖北省白肋烟新品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