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注式阅读 让学生高效学语文

2023-09-06卞晨曦

小学生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圈点文本课文

☉卞晨曦

《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见,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实现高效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在课堂中采取圈点批注的阅读模式,但教师采取这样的模式,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会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指导,导致批注式阅读难以提升成效。因此,笔者围绕批注式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路径展开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提升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一、课前准备阶段,鼓励自主批注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两军作战以前,必须确保稳定的后勤供给。而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同样取决于“后勤供给”是否稳定,所谓的“后勤供给”主要指的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针对语文阅读课,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严格把关课前准备环节。换言之,教师应在上课以前,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提前理解、欣赏、感悟以及评价文本,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莫过于圈点批注。因此,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而这远比让学生抄抄生字更有价值。[1]

例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以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进行思路上的提示,如可从作者的用词出发,作者用的哪些词非常精妙传神,可以将它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从作者描绘的语句入手,看看哪些句子写得生动深刻,耐人寻味,同样可以画出来,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除此以外,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批注作出任何要求,学生可从任意一点切入文本,并写下自己的批注想法。通过如此具有开放性的预习任务,学生大多留下了精彩的批注。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第一自然段,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入手,留下批注:“通过‘常常’这个词,作者成功说服了我,他的确很爱看日出。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会丧失原文的味道、改变句意,将原本的爱好转变成了一般性行为。”有的学生通过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文章进行批注:“在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了描绘日出,特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原本平常无奇的日出现象描绘得格外生动、精彩,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的过程。”通过预习课文留下批注,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初步憧憬,而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预习是整个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常常围绕着生字展开,很少从文本批注的角度入手。事实上,通过批注,学生能对课文产生初步认知和体验,而这是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的。

二、借助下水批注,把握精彩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批注教学,教师既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还需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困惑和期待,更需要向学生做出示范,展示“下水批注”。所谓“下水批注”,其功能类似于“下水文”,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批注,后者强调的是作文,但是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向学生做出示范。因为学生并没有形成批注的习惯,在批注过程中,也很容易存在各种问题,而通过教师的示范,不但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批注的细节,有利于提高批注效果。[2]

例如,针对《白杨》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技巧入手,抓住文章的三句话,从中提炼三处细节,向学生进行下水批注示范。第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针对这句话,教师特意圈出了两个关联词,分别是“不管……不管……总是……”以及“哪儿……哪儿……”,同时写下批注:“作者通过应用这两处关联词,能够在无形中让读者感受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此外,教师着重圈出了“从来”这个词,同时再次批注:“通过这个词,可以让我们清晰感受到父亲对白杨树的赞美与热爱。”第二,“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成长起来。”教师对此的批注:“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将健康成长的孩子们比喻成一棵棵小树,从中寄寓着父亲的殷切期望,那就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如同这一棵棵白杨树,克服环境的恶劣,能够在边疆扎根,造福边疆。”第三,“爸爸搂着孩子……又陷入了沉思。”教师在此处着重圈上了“沉思”一词,然后留下了批注:“虽然语意简单,但有着清晰严明的逻辑,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通过向学生展示下水批注,教师利用三个细节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明白通过批注把握文章细节的重要性。

对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批注对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常常做些形式化工作,并没有真正将批注融入日常学习。通过展示批住,学生将明白如何精读课文,怎样把握文章的细节,如何用批注提升阅读效果,而这样的示范是有价值的。

三、立足教学目标,批注重点内容

对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的欣赏水平以及知识素养相对有限,因此在运用批注阅读法时,常常会纠结于文本的“细枝末节”。尽管学生将书本批注得满满当当,但是很少涉及课文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致使阅读过程背离教学目标,不断迂回,难以切中核心内容,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资源,使学生即便运用了批注阅读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导致阅读效率以及质量大幅度“缩水”。基于这种现象,教师需从文本的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批注重难点内容。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批注阅读才更有实效。[3]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通过查阅学生的批注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批注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诸葛亮可以算准借箭当日的天气变化”,“诸葛亮怎么能随意调动周瑜军队的船只”,“‘草船借箭’是确有其事吗”,“如果借箭的时候射来的是燃烧的箭,又该如何”……这些疑问虽然说明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对文本产生探索和思考。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感知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要重点研读诸葛亮草船借箭的部分,感受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质。而学生留下的批注和教学重点完全无关,如果作为课后涉猎完全没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如此批注,便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目标着手,引导学生批注重点内容:一是课文的哪几段落分别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二是哪几自然段写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三是“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四是在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五是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周瑜的心机深沉、善妒多疑?要求学生利用批注符号对上述内容展开深入批注和思考。通过教师明确批注重点,学生的批注质量也大大提高。

批注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模式,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批注内容进行引导,如果学生的批注和教学目标无关,就会浪费很多教学时间,而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因此,聪明的做法就是从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批注重难点内容,这样的批注阅读才是高效的。

四、把握批注精髓,促进读思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仍然停留在“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层面。对课文中的词句、段落、主旨、情感以及思想的领悟仍然停留在极其肤浅的层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辅助阅读,但是收效甚微,并没有改善这一现象。究其根本,学生只是将圈点批注当作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并没有意识到其精髓所在,批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加上任何思考,自然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批注质量,让学生一边批注一边思考,这样的批注阅读才更有价值。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课文标题是金色的鱼钩,请问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为什么作者又要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金色光芒’,你对这个句子是如何理解的?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吗?”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本,想一想“金色的鱼钩在整篇课文中究竟代表着什么?”“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又是什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完成情感以及思想的表达的?”同时要求学生圈点出和问题相关的语句描写,并将自己的思考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批注更具针对性,也更加深入,如“金色的鱼钩是象征的手法,用金色来代表老班长如金子般宝贵的心灵。为了让战士们吃饱饭,老班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品质”。有的学生抓住老班长的外貌以及言行描写,留下批注:“老班长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即便自己饥肠辘辘,但是为了让战士吃饱饭,他隐瞒了这个事实。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鱼骨头的片段,平常被鱼刺卡住都很痛苦,何况是直接吞食鱼骨头,这得多么痛苦?老班长真的太了不起了,也太伟大了!”通过这样批注,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深入,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而言,应当有意识升华学生的批注质量,让学生的批注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具深度,只有这样,批注阅读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并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

五、注重循序渐进,提升批注质量

循序渐进,强调的是读书要遵循一定的计划和步骤,必须系统性进行。根据朱熹提出的读书观点,如果读者面前有两本书,必须做到“通一本而后及一书”;如果读者面前只有一本书,必须遵照首尾次第、篇章文句的顺序,切不可自乱程序。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循序渐进还有一层深刻内涵,就是读书要量力而行,千万不可过分贪多。读书如此,而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批注阅读教学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应在课堂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批注阅读的精髓以及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批注阅读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按照如下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掌握批注阅读方法:首先,针对初读环节,这一阶段的阅读相对粗糙,要求学生重点批注字词,例如“魂、幽、缕”等字,并为这些汉字注音、注释,为每一个自然段标记序号,画出文章中的中心句以及关键句等。此时的批注重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了解文章主要讲解了什么内容,为深度阅读夯实基础。其次,针对再读环节,这一阶段的阅读相对精细,批注的目标应围绕着初读时感到困惑以及质疑的问题或细节上。例如“外祖父教‘我’诗词时总是泪流满面,外祖父究竟哭些什么”。除此以外,还需要围绕着课文重难点知识展开批注,如“课文围绕着外祖父叙述了几件事”“标题‘梅花魂’有着哪些深层次的含义?”等,这个环节的批注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索。最后,针对三读环节,这一阶段的批注将直击课文的精华部分,也就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以及令学生印象最深的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入手,分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语言细节。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的批注阅读层层深入,其质量也会水涨船高。

同时,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引导学生掌握批注是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日实现。因此,在实施批注阅读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贯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批注阅读效果。

圈点批注阅读具备极强的教学优势,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学生对批注阅读的定位不清、理解不明,导致学生的运用效果不够理想。鉴于此,笔者从相关角度分析了批注阅读的实施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批注阅读质量,让学生越批越精彩。

猜你喜欢

圈点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黄侃读书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的经济效益——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