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古诗词阅读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3-09-06朱燕霞

小学生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绘本文化

☉朱燕霞

中华古诗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具有持久的传承力与生命力,其中包蕴着的文化自信力量,曾经淬炼与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人生长河的源头——小学阶段就播撒古诗词的芳香,使心灵 “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1],使灵魂得到升华,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将是长远而有意义的奠基与回报。恢复学生精神成长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从小就让学生浸泡在古诗词的意蕴深处,泡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化味,也是“自信味”;学生的记忆库中,装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文化的精气神,是滋补精神骨骼成长的营养剂。而这些,在于教师与家长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恰到好处的挖掘和诠释,在于一种对古诗词文化细微的触摸与传承。

一、以共读共背促文化传承

面对中华古诗词这样的文化盛宴,学生阅读秩序的重建不可或缺。随意的阅读不可取,大量读但无效果的阅读也不提倡。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共读共背尤为必要。学生的第一份精神食粮,不是自己“咀嚼”,而是与父母亲或老师共同品尝,其效果是一般阅读难以企及的。一个“共”字意味着学习力的聚合,意味着拥有相同的触摸传统的习惯与方式,意味着拥有共同的文化与精神密码。“共”字还意味着叠加和增量——阅读经验、阅读数量、阅读效果都与自读时不一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更浓厚、理解更到位、传承更有力,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转变学生与家长观念,让家长通过“三省吾身”的方式,促使家长与学生以及更多的“共同体”一起触摸古诗词,“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共同经历文化传承的过程,共同激发出浓浓的文化自信。

例如,亲子共读骆宾王的《咏鹅》,共同读出“白”“红”相对和“绿”“青”相对,意识到对仗手法的巧妙运用(包括“句对”和“上下对”),知晓骆宾王七岁时就创作此诗的背景,于是读得朗朗上口,文化自信之情油然而生。再例如,共读共背李白的《静夜思》,成人领读一句,学生接读下一句,体会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境界,体会一种文化上的情思、情致、姿态和氛围。这样的一种共读氛围,对于个人而言,是难得的心灵被润泽的过程;对于家庭而言,正是对当下以打牌等娱乐性为主的家庭氛围的另一种有力回应。

共读必须做到“趣读”,一方面,要选择可读性较强、趣味连连的古诗词。上文提到的《咏鹅》正是典型代表作,还有李绅的《悯农》、邵雍的《山村》、李白的《古朗月行》、曹植的《七步诗》等等,既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朗读这样的古诗词,学生兴致盎然。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对读、引读、齐读、合作读等方式,变苦读为乐读,读得有滋有味。为了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发生,不妨通过画小动物的方式,督促学生一直读下去:读完一首,画龙的头;再读完一首,画龙的身子,然后依次为龙爪、翅膀、尾巴等等,等学生画完一条完整的“龙”时,学生已阅读了数量可观的多首诗词,不知不觉积淀了古文素养,厚实了文化自信。

亲子共读,不仅仅体现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还体现在亲力亲为的现实印证中。饭桌上,当学生浪费食物时,父母亲诵读“谁知盘中餐”,儿女接一句“粒粒皆辛苦”,家庭成员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触摸古诗的“精气神”,品咂古诗的多重意蕴,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古诗词和现实的亲密对接;当看到母亲特别辛苦时,左一句“谁言寸草心”,右一句“报得三春晖”,温暖了心灵,醇厚了情感,不经意间唤醒了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现实印证中,学生与成人“肩并着肩”一起成长,于不经意间完成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以多法并举促阅读积淀

学生由于注意力不持久,感官系统很容易受到干扰,陈旧、机械、重复的方式很难长久吸引他们,古诗词的阅读中亦是如此。如果古诗词总是以纯文字阅读的方式介入进来,那么,阅读的费时低效、方式上的僵硬感和成人的“恨铁不成钢”就会成为常态。如何由僵硬的阅读过渡到有滋有味的轻松阅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创设集体诵读氛围[2]。这种氛围必须是情境性的,具有游戏属性,能够达到魔法般的效果。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多法并举。

(一)“变身”为绘本读一读

通过绘本阅读能够达到“以图言物、以图悦众、以图制胜”的效果。绘本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之优势,恰恰适合于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更快开启他们的兴趣之门和情感之门。相对于文字阅读而言,绘本画面感强的优势,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亲近古诗词,并在这种亲近中完成情感的润泽与文化的认可。

例如,骆宾王的《咏鹅》,完全可以通过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出示“弯曲的脖子、雪白的脖子、红色的脚掌”的动态画面,学生被强烈的画面感所吸引,体验加深,文化认同感由淡变强,情感的滋养自然而然。绘本表演中,我们让那些对古诗词学习有难度的学困生“上上镜”,经过反复训练,他们也读得朗朗上口,在“浮”与“拨”等词语处摇头晃脑,通过角色体验加深理解,强化自信,以积极姿态完成对古诗词的亲近与解读。绘本表演之后,部分学生上网查询骆宾王与《咏鹅》的写作经历,然后与绘本表演进行对照与印证,敬佩之情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二)“变身”为故事讲一讲

“故事是教育教学的天然载体”[3]。“天然”意味着故事的特性特别符合儿童的认知方式。古诗词同样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故事理解古诗词,实际上就是褪下古诗词晦涩的外衣,而换上简洁、明快的故事形象的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古诗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教师布置学生主动搜集与此相关的诗歌故事,通过必要的筛选与盘活,让故事成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佐料。

阅读苏轼的“城东不斗少年鸡”时,不妨讲讲他的牢狱故事,感受一下他对邪宵小的蔑视。一句“不斗少年鸡”,既是他对政敌的讽刺,也是他对生活的豁达。苏轼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其艺术性多么高超呀,其中诸多的地方耐人寻味,深度涵咏,不知不觉厚实了文化自信。再例如,阅读王昌龄的《出塞》时,不妨讲讲龙城飞将李广的故事,学生理解到李广并不是单纯的勇敢,而是机智加勇敢——与匈奴斗智斗勇,以少胜多,最终匈奴不敢来犯……从中,学生体会到李广豪迈的英雄气概,也体会到古诗的高度精炼,意识到古代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丰富的、立体的、饱满的人物形象……故事与文字相伴相随,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强烈的阅读体验,也是浓浓的文化自信。

(三)“变身”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语文学习中,动态的立体实践远胜于静态的平面阅读。尤其针对好动的小学生而言,“变身”为课本剧来演一演,更能激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课本剧表演之“角色担当、协作配合、剧情深入”等环节,促使学生向着学习和体验的更深处漫溯。当学生收获表演的快乐时,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

例如学习曹植的《七步诗》时,不妨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曹植、曹丕等人,尤其让“曹植”手持着萁和豆,表演在七步之内出口成章的情境。不上台表演的同学在道具的选择上下功夫,在角色情境的评价上下功夫。一个学生提出,表演曹植异常悲愤时,应该配上激昂与丰富的曲子。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然,这样的表演建立在学生对古诗词熟读成诵和深刻鉴赏的前提下。无疑,学生眉目言语之间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既是对古诗意境理解上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深入内心的体现。其他的如擂台赛、情景剧、演讲等等皆可以为古诗词的理解而助力,为课堂的摇曳生姿而助力,为文化自信的滋生与高扬而助力。

三、以高新技术促家校对接

随着高新技术的渗透及普及,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应该实现由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转身。那种捆绑在书本上的阅读方式应该予以摈弃了。古诗词完全可以披着音乐、画面和动态的“外衣”登台亮相,以摇曳生姿的“面孔”吸引学生的眼球。当在线阅读扑面而来时,教师应该首先并且勇敢地为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之旅扫清一切障碍。教育云平台、希沃软件、大数据、“互联网+”等等都可以介入进来,实现立体时空意义上的家校对接,为学生古诗词阅读的高效而助力。

(一)以正向传递而刷屏的平台建设

如何让亲近古诗词的行动变成学习生活中的常态呢?显然,经常性手捧古诗词书籍是不现实的。不妨依托现代化技术进行以正向传递而刷屏的平台建设。网络技术为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及交流提供支撑。如在微信或钉钉上建立“古诗词诵读群”或“古诗词鉴赏群”,让“群”中充盈着浓浓的书香味和传统文化味。教师随时可以填充、弥补、更新古诗词,随时发布最新的古诗词诵读的图片、音频、视频,包括学生自己的,也包括家长的,更包括网上优选的经典诵读作品。平台中“主体对话框”,不妨彰显家长关于古诗词诵读方面的交流情况;“临时对话框”,适合于某一句古诗词理解方面的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群公告和共享均可以实现古诗词诵读的最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至于群相册和论坛,也可以留驻学生摇头晃脑进行古诗词诵读的精彩瞬间。

考虑到上网进行“在线收听”可能要收费这一现实,教师主动付费注册相关网址并推送到学校钉钉家长群中,让学生免费收听,达到“云端同步”的效果。我们推荐在线收听叶楚桥关于唐宋诗词背后故事的文章,让诗词、故事以及诗人的生平同时进入学生的视野,让“有声书”成为学生强化文化自信的媒介。当学生从叶楚桥的叙述中了解到,抢劫这样的事情居然可以通过“赐诗一首”来解决时;当学生收听到“你努力的天花板还达不到他的起跑线”这样的句子时,不禁莞尔一笑。古诗词钉钉群中,师生、家长均可以点赞、评论、转发。由此,发挥了古诗词的正效应,效果事半功倍。

(二)“我与诗人结对子”的线上互动

古诗词浩如烟海,全部去阅读是不现实的。应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人进行专项阅读,以此达到聚焦和深度阅读的效果。通过“与诗人结对子”活动,能够更深刻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与艺术成就。这里的“结对子”是学生对诗人的主动选择,是对中华文化主动的倾斜与亲近。“结对子”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后就不了了之,而是贵在坚持。例如,周周进行交流活动,互相比一比阅读数量与进度,看看谁“交友程度深”:究竟背会了自己喜欢的诗人的多少作品,了解了多少趣闻轶事。尤其面对几个喜欢同一个诗人的学生,更要进行有质量的线上互动。

在钉钉平台中,我们抛出话题:“诗人的生平知多少、代表作知多少、诗人的趣闻轶事知多少”等搜集活动,要求学生聚焦某一主题进行必要的筛选与归纳,让搜集、欣赏和转发成为一个互为映照的连续循环系统。时机成熟时,教师组织竞赛活动,通过抢答为小组加分的方式,通过卡通人出题的方式,通过分类(如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等等)背诵的方式,将“结对子”活动推向高潮。教师或家长趁机把整个过程录制下来,配以简单的字幕,给以形象的包装,发布在群中让更多人欣赏、倾听、交流、反馈……后续又生成线上“古诗词知多少”竞赛活动,这样的以诗词浸润为主题的行动里包含着传承、爱、自信,成为一个有滋有味的“传统文化场、传承场和激励场”。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其传承价值应该被重估,应该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成长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除去尘埃与遮蔽”,让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闪现出来,让德性之光照耀学生、滋养学生、成就学生。长时间让学生浸泡在古诗词的根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深厚,文化品位更上档次。引领学生沐浴在古诗词中“郁郁乎文哉”,收获智慧与素养,应该成为践行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古诗词绘本文化
踏青古诗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绘本
绘本
绘本
谁远谁近?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