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白蛇夫人》对白蛇传故事的接受与重塑

2023-09-06刘怡娟李蔚佳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雷峰塔白娘子白蛇传

刘怡娟,李蔚佳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蛇在民间长久以来都是一种有着特殊神话意义的异类形象,广泛出现于古今各类戏曲文学作品之中。其中最经典的当为我国民间文学中的“白蛇”形象。白蛇传故事并非一成不变,其历经近千年的传承与变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其极强的传承性,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仅对中国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日本、韩国等东亚细亚国家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对中韩白蛇故事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文化发展规律,还可以深刻把握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内在根源。

(二)前人研究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历来被中国学者关注。学术界对白蛇传故事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文本源流演变研究、人物形象设计研究、文化内涵研究等。而中韩白蛇传故事对比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对电影《白蛇夫人》与白蛇故事的对比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为空白。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白蛇传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本文以韩国电影《白蛇夫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法和影响研究法来探讨《白蛇夫人》对白蛇传故事的接受与重塑,以期把握两国文化差异性的内在根源以及思维意识。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白蛇传故事特指话本集大成的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二、白蛇传故事的传入和接受

(一)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白蛇传故事的发展演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雏形阶段,从唐朝《博异志》中的《李璜》短篇始,到宋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中《西湖三塔记》止。第二阶段即为过渡阶段,以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第二十八章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主。第三阶段,即为形成阶段,以清朝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为代表。

1.唐宋时期白蛇传故事

最初的白蛇故事见于唐代小说家谷神子所撰的《博异志》,其中《李璜》《李倌》两篇讲述了两个十分淫毒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片面单薄,气氛阴森恐怖。故事通过讲述男主公因贪图美女蛇的美色而丢了性命,来教育男性不能好色纵欲。故事中的男人是一个好色男子,白蛇则是害人的蛇精,故事本身和人物形象都未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

有关白蛇精化为白衣娘子,被镇于石塔之下的传说雏形最早出现于宋代话本《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传说宋孝宗淳熙年间,有一名为奚宣赞的男子与白蛇精所变化的白衣妇人结婚,婚后几次被白蛇所害,幸得奚真人所救,将蛇妖镇于西湖三塔下。话本中的男主公是临安人,名字与许宣相近,白衣妇人又是白蛇所变,且有同伴,又都被镇压于西湖的塔下,显然与后来的白蛇故事有所联系。

早期故事中的蛇女只是“妖”,丝毫不具备“人”的个性特点,她们凶残成性,外表美丽而内心邪恶。故事的情节也与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有着很大的差异,志怪意味十足,伦理说教的气息极其浓厚。

2.元明时期白蛇传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辑录在《警世通言》中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白蛇传的故事全貌。故事中人物形象丰富,情节详细,白蛇的形象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纯粹的吃人妖精,而是有了人类的性情,甚至颇有市井妇女气息,具有了半妖半人的人格。

3.清时期白蛇传故事

乾隆三十六年,出现了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基本定型。《雷峰塔》共四卷三十四出,情节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民间传说基本相同,在继承冯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生子”“祭塔”“佛圆”等内容。另外,白蛇故事在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故事主旨上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物性格上,白娘子的妖性已然消退,转变为善良、美丽、勤劳的传统古代妇女形象。情节结构上,故事一改以往的悲剧结局,夫妻双双得道成仙。此外,《雷峰塔》还从时间维度、因果相生角度创造了白蛇故事的“前故事”时代——白蛇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窃食蟠桃后,苦修迄今千载;许宣为文佛座下捧钵侍者,与白蛇旧有宿缘,需待孽缘完满之日,法海才可点悟许宣。“旧有宿缘”“因果相生”等叙事元素的添加,使得白蛇故事“报恩”的主题逐渐凸显,并最终确立成为白蛇故事新的母题,以及白、许二人发生离合纠缠的最根本动力。

(二)白蛇故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明清时期,虽然朝鲜“蛇郎”型故事很丰富,但和白蛇传故事情节相类似的传说却很少见。当然,朝鲜也有“蛇女”故事,但它和白蛇传故事相去甚远。至于白蛇传在朝鲜受到冷落的原因,陈建宪认为是“蛇女的形象有悖于朝鲜传统的伦理价值,不符合朝鲜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情趣”[1],正好与“蛇郎突出人类的力量与财富,蛇女却着重表现了人类情欲”的观点相符。

直到李朝纯祖时期(1801 年—1834 年),白蛇故事才得以在朝鲜半岛广泛流传。二十世纪以后,白蛇故事以新媒体的形式持续传播。1960 年10 月,由申相玉导演,崔银姬、申星一、金东园主演的电影《白蛇夫人》在韩国上映。虽然电影的内容和白蛇传有所不同,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该电影明显受到戏曲《白蛇传》的影响。

(三)《白蛇夫人》对白蛇故事的接受

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上看,电影《白蛇夫人》虽然在部分人物及故事上略有改动,但基本继承了中国白蛇传故事框架。其情节结构如下:

一、西湖相逢,共渡借伞,白蛇主动向许宣求婚,并赠银给许宣作为婚聘之资。二、因官银事件,许宣被发配苏州。三、苏州再遇白蛇并成亲。四、开药店,白蛇上天求仙草救城中百姓。五、观音赠草,并与白蛇约定于7 月7 日离开许宣,回到修行的山洞。六、道士赠符,白娘子哭诉许宣听信外人闲话,怀疑自己。七、道士反被白蛇戏弄。八、法海告知许宣其夫人为一条白蛇,并赠予其一包硫磺。九、两班欲迷奸白蛇,白蛇现形吓死两班。十、许宣因杀人罪获刑,白蛇救夫。十一、白蛇逃狱,欲与许宣私奔,法海出现,命令白蛇遵守与观音的约定。十二、许宣跳海救妻,夫妻双双淹死。十三、观音因这一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救活白蛇和许宣。十四、白蛇和许宣坐船离开,不知所踪。

白蛇传故事在朝鲜半岛被广泛接受并非偶然,异物交婚型故事广泛存在于东西方各国中,是人类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自身生活阅历而创造出的共同母题。同时,它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传奇性故事的强烈猎奇心理。所以,白蛇传故事才会形成一种全民传播的文化效果。

另外,人们对白蛇传故事的接受与当时的国际情势也不无关系。1950 年到1960 年期间正值美苏冷战,人们渴望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能够共存,实现和解。白蛇和许宣的形象隐喻着美苏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二者的结合属于异物交婚,既不符合自然法则,也不符合儒家伦理观,却以大圆满结局结尾,打破了“异物屏障”。所以,人们借此寄托了希望冷战结束,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愿望。

三、《白蛇夫人》对白蛇传故事的重塑

《白蛇夫人》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挪用了白蛇传故事,但在具体的人物及情节上略有增删。

(一)故事情节重塑

中国白蛇传故事的悲剧性色彩浓厚,许宣因白娘子貌美而对其动心并私定终身,婚后却始终对白娘子疑心重重,一旦有人指出白娘子是妖怪,他便马上对她挥戈相向,最后为了自己的安危,依照法海的指示将白娘子罩在了钵盂之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被永远地压在了雷峰塔下,以悲剧收尾。《雷峰塔》中,白娘子虽然看似得到了眷顾,但实际上她是妥协的那一方——二十年后,白娘子出塔,得以夫妻相见,尽释前嫌,且同列仙班。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是以白娘子的妥协为代价。白娘子默认了自己对许宣的爱是错误的,承认自己犯下了魅惑纵欲的罪行。

《白蛇夫人》基本延续了中国白蛇传故事情节,但在结尾处有所改动,使得原来的爱情悲剧变为了爱情喜剧。许宣虽然知道白娘子是蛇妖,但仍然选择与其一起为爱殉情,观音被两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救活两人,最后白蛇和许宣坐船离开,不知所踪,真正实现了婚姻美满的愿望。虽然过程曲折,但白娘子实现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得到了许宣的爱。

(二)人物形象重塑

1.对白蛇形象的重塑

中国白蛇传故事中的白蛇形象在历史上屡次改变,每一次改变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对性、对爱情、对生殖、对妖怪鬼神等问题的看法的变化。白蛇最初是一个对男人身心有害的淫荡色欲的象征,是兼具美艳与恐怖的反差形象。到元明时期,白蛇形象大幅度改观,白蛇不再是纯粹的吃人妖精,而是有了人类的性情,具有了半妖半人的人格。白蛇有了存善之心,对人类不全是恐吓杀害,此时白蛇的形象仍有着人妖冲突的矛盾。到了清朝,白娘子在文学上和民间的正面形象基本定型,其形象不断被美化,妖气逐渐消失,从此,白娘子具备了正面的、令人同情的形象。

《白蛇夫人》中的白蛇形象与清代之后的白蛇形象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她们均有着正面的形象,但《白蛇夫人》中白蛇形象的反抗意识较之原作有所减弱。原作中,最能体现白娘子反抗精神的,就是其与法海的完全对立。而《白蛇夫人》中,利用“与观音的约定”这一情节设置,化解了两次斗法冲突,大大削弱了作品中白蛇的反抗精神。

2.对观音形象的重塑

在中国白蛇传故事中,观音并不是关键人物;但在《白蛇夫人》中,观音两次登场,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次登场时,观音答应赠草给白蛇,并与白蛇约定7 月7 日必须离开许宣,回到修行的山洞。出于对白蛇善良品质的欣赏,观音并没有勒令其立刻离开许宣,而是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告别时间,并且相信白蛇不会食言。《白蛇夫人》中观音对白蛇宽容及信任的态度,与中国白蛇故事中观音代表正道一方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为前者的喜剧性结尾埋下伏笔。结尾部分,观音与法海感动于白许二人的爱情,施法救活他们,并允许他们远走他方。观音的这一行为承认了异物交婚的合法性,给这个悲剧故事赋予了喜剧色彩。

观音承认了异物交婚的合法性,也代表着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的正当性。白娘子在其蛇妖身份的掩饰下,不受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可以无所顾忌地追求她的爱情,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渴望独立自主,向往自由爱情的愿望。而代表着天道的观音菩萨对白许二人的成全,正是对自由恋爱的权利的承认。

四、《白蛇夫人》的文化意蕴

(一)对婚恋与人性自由的追求

《白蛇夫人》中的白娘子与以往电影中只追求个人利益的女主人公不同,她的行为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追求,即对婚恋与人性自由的追求,《白蛇夫人》中白许二人沉海溺死的反抗,是现实中青年男女争取自我婚恋价值观的实践与努力。在强大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下,人们渴望“现实我”击败“理想我”,解除封建伦理枷锁的束缚,实现婚恋的自由、人性的解放。

(二)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并没有到来,国家间的矛盾对立持续加深。冷战体制的确立和南北朝鲜的对立使得朝鲜半岛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1950 年—1953 年)的爆发,东亚的冷战与对立变得愈发激烈。

《白蛇夫人》的导演申相玉与白娘子扮演者崔银姬在朝鲜战争期间,于釜山相遇相知相爱,并于1954 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结婚,两人为韩国电影事业奉献了才华,《白蛇夫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上映的。与以往白蛇传故事的结局不同,《白蛇夫人》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得到了对方的爱,而且在绝对权力的承认下,乘船去了一个没有压抑与束缚的理想国度,这表达了人们对冷战结束,秩序恢复正常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压抑与束缚的理想国度的愿望。

猜你喜欢

雷峰塔白娘子白蛇传
传奇佛塔
黑皮肤的“白娘子”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浙江杭州雷峰塔
白娘子采灵芝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要善于统筹解决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