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人物造型的寓意设计研究

2023-09-06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面具话剧

王 婧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传统的写实主义话剧的人物造型设计有据史设计和性格化两个特点。一般要求人物的外部形象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地域、身份心境、性格变化等特点,以便观众能够迅速捕捉到人物信息,进而有效推动剧情的发展。随着戏剧形式的不断拓展,以戏剧文本和导演风格为基础的话剧人物造型设计已然承载了更多的戏剧功能,传统话剧舞台视觉传达的概念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在此背景下,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设计已经不仅仅承担传达信息或将文本形象外化这些功能了,而是作为一个中介,被注入了更多创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和重构以及对人物精神内涵和心理变化的挖掘和展示。

本文要探讨的就是话剧人物造型中的寓意设计。当观众看到某种带有寓意的人物造型或造型细节时,可能并不意外,也可能大吃一惊。当演员的造型与观众的固有认知完全相悖,就会引发观众的思考,进而主动挖掘设计的深层含义,深入舞台形象的意义层面。从这个角度,人物造型的寓意设计可以理解为创作者与观众在交流探讨,而非仅传递信息。这种蕴含着某种寓意的人物造型设计在许多小剧场话剧、先锋实验话剧中越来越常见。话剧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亦是人物造型形式创新的过程。本文将从符号化的象征表意、面具式的造型、色彩的隐喻三方面来探讨话剧人物造型的寓意设计,总结方法并寻找规律。

一、符号化的象征表意

当使用符号来表现舞台人物形象的时候,人物与符号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某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观众的认识、思考和解读,呈现在他们的意识之中。符号是信息传达的一种载体,是有所指向的,通过符号这种外在形式与观众建立联系是人物造型寓意设计的常用方法。

创作者将其想表达的态度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融入人物的外部形象,这种符号是这个人物的最典型特征被精炼处理后的结果,是大众约定俗成的认知呈现,这个符号能够与观众之间快速建立起交流渠道,对人物在戏剧中的存在意义进行最直接表达,也是直接且高效的造型手段。在话剧人物造型设计中,符号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可以是图案、文字、数字等,可以直接绘于演员面部,也可以通过毛发、饰物、特定的道具等形式呈现。

在话剧舞台上,典型符号往往可以表现出人物的职业性格等信息。面部明显的痣、纹身、八字胡、刀疤、小圆框眼镜等都是造型的常用元素。有时候,成功的面部符号可能比人物的名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些符号可能是人物的生理现象细节或者心理现象细节,也可能是人物生活经历的体现,是设计者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后的选择。这些符号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呈现在观众的意识中。话剧《驴得水》中铁匠老婆这个角色是一个典型的出生成长在农村的妇女,有着农村妇女的典型外形,也有着泼辣的性格,造型设计者选择了在其嘴边设计一颗硕大的黑色痣,衬着角色黝黑又透着红的肤色,一个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就鲜活地出现在舞台上了。把这样的生理细节当成符号是舞台人物造型中的常用手段。

也有些舞台人物造型的符号是观众意料之外的。尤金尼奥·巴尔巴导演的话剧《树》以树来喻示人类的皮肤,揭示战争残酷的屠戮带给人类的是不可磨灭的伤痕,而人类的历史布满了这样痛苦的残片。在这样的沉重主题下,人物的造型设计却出乎意料地运用了看起来极不协调却异常明显的符号特征——剧中的人物都带着小丑形象的典型红色圆形假“鼻子”。对于承受着战争伤痛的剧中人而言,这样的符号乍看是不协调的、生硬的,观众也觉得是出乎意料的。毫无疑问,这样统一且鲜明的符号为整部剧的视觉观感提供了一种“意外”,这种意外迫使观众产生思考,从人物的外在信息层面转而开始寻找人物的象征意义,这就是符号本身的视觉意义对人物造型带来的喻示作用。用戏谑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残酷的故事,这样的对比更令观者不寒而栗并陷入深思。而这样看起来十分童真的直观造型细节似乎也暗藏着对未来的希望。

符号之于人物造型设计,承载着象征的意义和功能。符号学认为,符号是精神外化的呈现,是意义的载体。话剧舞台的人物造型相较于影视表演来说,其对于人物“真实性”的理解有所不同,这是基于舞台具有假定性的特点,因此话剧人物的造型设计给予造型师的创作空间更大,当然这是在与文本和导演风格保持一致的基础上而言。丁一滕导演的新程式戏剧《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的一大亮点是其怪诞神秘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显著体现在剧中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人物造型上。剧中人物造型的整体风格贴近中国戏曲化妆,水袖、戏服、脸谱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元素,造型还结合了中国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而人物惨白的面孔又显现出了哥特式的怪异感。此剧人物造型的符号较多,看似杂乱,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恰恰是这样的人物造型设计与剧中人物颠倒错乱的梦境相统一,形成了整部剧的诡异风格。这样“杂乱”的造型如同剧中展示的梦境一样似乎是“无意义”的,然而正是这种“无意义”使得造型师能够使用大量的视觉符号进行对比碰撞,通过看似随意的色彩和线条的变化,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外化,以喻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二、面具式的造型

面具一般是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面具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面具是戏剧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我国一些古老的传统戏种中,面具仍然是主要的造型手段,如傩戏、安顺的地戏等。

在戏剧舞台上,佩戴面具通常有象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喻示人物命运等作用。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造型手段,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效果,带有神秘的色彩,能够向我们揭示人物内心隐藏的矛盾,更能调动观众对于舞台角色的想象力。面具之于话剧人物造型,有强化人物性格、直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能够象征人物此时的复杂心境和精神状态,进而揭示人物潜意识里的真实自我。在话剧的人物造型中,有时直接使用面具作为造型的一部分,有时也会使用面具式的化妆作为造型的主体。

谈到舞台上的面具,不得不提誉满全球的音乐剧《狮子王》——朱莉·泰摩尔导演的不可多得的百老汇经典佳作。面具语言是整个演出的核心。这种面具的设计不同于传统面具那样戴在演员的面部,而是将动物头像式样的面具制作成类似帽子或头饰的东西固定在演员的头上,这种木质面具的刻画非常精细,每一个主要角色都会根据人物的性格来设计制作。例如,刀疤这个形象的面具设计就采用了不对称式的面具设计,同时在面具上使用了大量棱角式的手法,远观像是面具被扭曲了一样;面具的鬃毛如同刺一样的尖锐,充满了攻击性,将刀疤阴暗的内心世界通过视觉形象充分展示出来。

美国戏剧导演罗伯特·威尔逊导演的话剧《克拉普的最后碟带》是荒诞派戏剧重要人物、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8 年创作的同名作品,其中面具式的化妆十分经典。该剧讲述的是在未来的某个夜晚,一个老年男人坐在房间里,重新听三十年前他录给自己的一盘录音带。然而时过境迁,彼时自己的热情言语在现在听来已然是可笑而幼稚的,这个声音通过录音带的传播,在空荡黑暗的房间里回荡,仿佛是逝去的岁月,是记忆的空壳,是今日自己的空洞和寂寞的映射。老男人的整张脸被厚厚的白粉敷得苍白,刻意隐去凹凸的面部结构;眉毛如同女士般规整、干净、细挑,嘴巴略去轮廓,只看得见薄而细长的形状。发型与额头呈“M”型,紧贴头皮,一丝不苟。这样的造型去除了生和动,是机械的,如同一个冰冷的面具。这样典型的面具式化妆契合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感怀,对失去色彩的生命的无奈。

三、色彩的隐喻

在戏剧创作中,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表现方式之一。色彩于话剧人物造型设计来说是情感的表现方式,是精神的载体,是体现角色外部形象象征寓意的重要方式。

在话剧人物造型设计中,剧中人物的色彩表达是设计师的重要设计部分。色彩是与观众最初层次的视觉交流,不同的色彩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造型设计者常常运用色彩心理赋予人物象征意义和喻示功能。人物造型的色彩可以体现在服装、饰物、发型、妆容等各个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类比、同一角色身上的色彩比较、角色与舞台环境的色彩比较、有色彩和无色彩之间的对比等来表现创作者对于人物的内在设定以及人物关系、戏剧冲突等设定。

黄盈导演的《麦克白》中的麦克白的妆容造型就充分运用了色彩变化来喻示人物的心理变化。随着麦克白在欲望的驱使下性格逐渐变得冷酷残忍,设计者用红色来表达了这一变化。当麦克白听到女巫的预言、受到麦克白夫人的怂恿起了夺权之心时,演员的面部两眉之间出现了一条红色粗线条。在麦克白称王之后,猜疑心越来越重,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此时麦克白面部的红色已布满了眼睛周围,尤其是下眼睑部分的色彩更加浓重,近似血红,给人一种嗜血成性的残忍感。同时,妆容以眼部的红色块面为中心,辐射出几条细细的黑色线条,像蔓延的蜘蛛网,这样的设计将人物内心的猜疑与冷酷充分外化于面部。麦克白的化妆造型充分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以此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前文提到的威尔逊导演的话剧《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剧中老男人面具式的妆容造型,特别是其煞白的面孔让人印象深刻,而主人公所穿的鲜红的袜子一样是不容忽视的色彩元素。威尔逊导演基本是忠于原著的,唯一的改动是将原著中老男人穿的脏脏的白靴子改成了一双红袜子。在整个布景道具服装皆为黑白灰的无色彩舞台环境中,这双红袜子显得尤为刺眼,这样的色彩选择仿佛喻示着人物内心对过去、对年轻、对激情的留恋,象征着人物与时间的抗争;这双红袜子又与人物的白面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照,设计者有意让观众感到刺眼。整齐干净得当的人物造型,与人物孤独的精神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白面孔与红袜子这样的元素是人物内心对时间的留恋与抗争,更凸显出整部剧不可消弭的孤独感。这部剧在人物造型方面运用的无色彩与色彩的对比,是对视觉的强有力冲击,也是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深入解读。

四、结语

随着话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样式和形式。于话剧人物造型而言,需要更丰富的视觉语言来满足观众日益成熟的审美需求。人物造型设计作为一种中介,通过物质和视觉手段将文本信息外化,这不仅仅包括信息的传达,还包括人物的精神内涵和心理世界。如何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通过物质手段外化,不仅让观众了解,更要引导观众思考,以此作为一个桥梁,达到与观众交流沟通的目的,这是人物造型设计更深层次的命题。这个命题为人物造型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和发展方向。我们要尊重舞台创作的传统,更要勇于在形式上创新和思考,及时更新艺术理念。有时候,打破舞台上的“真实感”才是戏剧最本质的规则。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面具话剧
话剧《坦先生》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苗家织女(123cm×122cm)
面具
话剧《二月》海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