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方法和路径研究

2023-09-06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社交思政

林 汲 张 瑜

1.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2.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必经过程。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探索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化的概述

1.1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与社会保持一致性,形成人的社会属性的过程[1]。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出生后,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2]。

1.2 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社会实践等,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3]。它是大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融入社会是前者的最终目的,吸纳大学生也是后者的内在需求。大学阶段是高水平的社会化阶段,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

1.3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1.3.1 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指他们通过政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将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理论的认识转化为自身的政治认识,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4]。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把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领悟力和参与能力。

1.3.2 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认同道德评价标准,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5]。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分辨是非对错、善恶荣辱的能力,激励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

1.3.3 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化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心理状况由不稳定、易波动走向稳定、成熟的过程,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尚未成熟,不仅要面临个体主观方面的心理矛盾,更要面临学校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客观的心理压力,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疏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1.3.4 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也要培养社会化技能,使个体获取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需求。高校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认识社会、深入社会、与社会成员广泛接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检验并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大学生在社会立足打下坚持基础。

2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观念的树立都需要媒介和渠道。传统媒介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主要依靠家庭、社会、学校等单方面传授政治知识来完成,高校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社团组织、党支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等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输送”。网络作为新兴的社会文化传播介质,“嵌入式”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2.1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2.1.1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

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第一来源,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也可以获取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网络作为重要的学习载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灵活多样的课堂模式,拓宽大学生知识来源的渠道,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2.1.2 网络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以网络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交平台和社交网站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人的交往不再仅局限面对面的形式,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媒体认识了不同背景、不同层面的人,利用社交媒体实现了从“陌生人”到“熟人”的转化。大学生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可以在拓宽视野,增强个人的交际能力,扩大社交空间。同时,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认识、结交与自己兴趣或看法相同的群体,分享信息、共享资源、获取帮助,培养集体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

2.2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2.2.1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冲击

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从由主流媒体主导,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式的公共话语模式,信息的真实性和发布来源不可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都带来严峻的挑战[6]。网络中错误、片面、虚假的信息以及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的价值观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2.2.2 对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开展形成挑战

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以其多元化、创新性、便捷性等优势丰富了当代学生的校园生活,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但是,当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倾向于以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时,他们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社交范围变窄。同时网络社交是一种虚拟社交,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释放心理压力、抒发不满情绪、发表过激言论,容易造成在正常交往过程中尺度失衡,产生交往障碍等问题。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路径

3.1 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领

互联网时代,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高校应转变教育方式,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分享式学习,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优势,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以及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格。首先,创建和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云共享”平台。利用现有高校网络平台,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平台的个性化定制功能,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根据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其次,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机制。高校要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网络,构建多渠道传播平台,如“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校园思政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使高校可以及时地宣传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高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小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对校园文化、校园动态、校园故事、校园名人等进行宣传,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最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的网络素养。高校需要建立一支集党政、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发掘新闻热点和典型人物、事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2 融合“互联网+第二课堂”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践路径

作为大学第一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来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开发“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教育课程项目和创新教育模式,使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能够符合高校多元化的育人要求。第一,丰富拓展社会实践的种类和渠道。充分挖掘网络背景下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社会实践,如财经类高校可以开展走访直播基地、短视频制作与运营、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带货和学生直播技巧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网络背景下,推进线上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还能够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如充分运用微博、抖音、QQ 和微信等媒介,通过搭建网络志愿者风采展示平台、开展“云实践”活动、建立“云组队”等形式,开展网络志愿服务,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第三,提高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水平。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塑造人格品质、加强实践锻炼、形成政治情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借助互联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建立社团的网站或公众号等方式,介绍和宣传有关社团的发展史及以往开展的相关活动,定期更新社团动态,发布社团活动,展示社团成员风采,让大学生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加对社团文化的认同感,推动社团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3.3 提升网络素养发挥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首先,完善大学生网络素质培养体系。高校应探索网络素养教育的新方案,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推动网络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将其纳入高校教育评价体系,提升网络道德建设,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最后,提升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的参与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网络工作平台和学习平台,组建实力强劲、技术过硬的工作团队,让其成为网络平台内容制作和宣传推广的中坚力量,发挥网络育人应有的效果。

4 结语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络思政教育为抓手,以“互联网+第二课堂”为助推,以发挥高校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目标,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自我管理与教育的能力,努力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社会化社交思政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社交距离
思政课“需求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