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人物形象构建研究
2023-09-06董星
董星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认同以及审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纪录片的创作题材也不断得到扩充。
一、人物形象建构的典型化策略
在纪录片创作中,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成为塑造对象,他们的生活情境是观众不了解而又想了解的,通过挖掘这类群体的生活才能更加全面升华主题思想。
《形象与典型》中写道:“凡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比较集中地、突出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团体的本质特征的人或事,我们都称为典型。”这类典型群体能够展现社会中的某些规律,也具有鲜明的特点,通过纪录片创作让其中的人物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进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在创作纪录影片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观察和理解社会群体,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深入挖掘典型人物。所选取的人物如果不具有典型性,作品就很难吸引观众,所以这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一步。在挖掘典型人物后,必须做好拍摄的前期策划工作,包括拍摄的时间、叙事的手法、人物的交涉等。如日本纪录片《72 hours》,该片选取日本街边小店为对象,记录72 小时里的日常。通过观察便利店中的购物群体,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并感受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从中可以品味出平平淡淡的烟火味。有一集讲述的是小卖部——孩子们的小小宇宙,小卖部里的琐碎承载着孩子们珍贵的童年,也是他们长大后回忆里最柔软的地方。
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差异性,但也具有群体的共性,因此在纪录片选取创作人物时应考虑到个性与共性。优酷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刚开始上海街区的几个镜头展现出主人公是个小老头,在一个还算不错的环境里工作,心很细,是一个子承父业并将手艺带回大陆的人。这是我们通过人物小传能了解的基本信息,他们是普通的上海人,但是有着不平凡的手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典型人物也需要典型事件辅助叙事。导演在前期要对人物进行深度了解并制定具体的拍摄方案。通过挖掘典型事件阐明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通过人物的典型性和故事的典型性吸引受众观看和思考,从而丰富和升华纪录片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建构的情节策略
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构通过故事展现。故事由无数个串联的情节组成,情节必须有矛盾和冲突,包括人物的显性性格特征和隐性性格特征碰撞。因此,纪录片必须有冲突,才能让观众了解人物,才能更加吸引观众。
高潮部分的矛盾由前期的矛盾、人物心理和事件特点综合而成。矛盾可以分布在作品的各个片段中,通过纪录片的真实性捕捉矛盾冲突,外在因素下的矛盾冲突一般采用客观的纪实性手法进行叙事。在客观叙事中,观众可以通过第一视角观看和分析剧情,了解人物群体的生活,且不同的受众心理感受具有差异性。
对矛盾和冲突的记录要求导演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提炼,并在作品情节中充分展现。而导演的基本功也在前期的策划中得以发挥,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中挖掘素材并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纪录片也被称为“等待的艺术”,导演必须在前期深度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生活背景等,也需要了解社会环境和心理学知识,并对创作主题内容进行预判。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拍摄和剪辑在屏幕中呈现出矛盾的引导和高潮的设定,以此引导观众理解与感悟作品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纪录片《生活万岁》将小人物的故事搬上了银幕,体现出生活本不易,活着更艰辛这一主题。影片中的盲人夫妇已结婚22 个年头,每天靠街头卖唱为生,希望好好度过余生,他们的生活充满苦难,但始终保持乐观。
人物形象自身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表现也充满着矛盾。人物内在的冲突是自我矛盾,通过内部矛盾的叙事和细节刻画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由多维度矛盾所包裹的,可以是人物和周围环境的矛盾,也可以是人物内心的挣扎。而人物内心的挣扎也和人物的职业、年龄等条件密不可分。国产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让“棒棒”这个在重庆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行业群体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65 岁的老黄为了生孩子罚款远走他乡,生活多年的妻子也在这时候离开,患有严重高血压的他历经了诸多磨难,但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帮女儿买房和还完房贷带孙子。他虽然是苦力的“棒棒”,但是他绝不多拿客户一分钱。在外界的干扰下,他的内心也挣扎过,生活的困苦与他勤劳朴实、顽强坚挺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负重前行的精神也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纪录片的导演在设置矛盾冲突时要遵循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和叙事结构,需要根据记录事件的逻辑关联起叙事线索,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在叙事的同时确立其中的矛盾和是非对错,根据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确定故事的对立面并构成情节冲突。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设置不同的矛盾冲突,最后一定要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叙事矛盾得到合理化解,让观众的心理得到宽慰。
三、人物形象建构的影像呈现策略
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客观真实”,即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生活。
(一)用细节构建人物形象
“所谓的细节就是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发展脉络、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记录的内容因细节而丰富,矛盾和冲突通过细节变得更加细腻,人物的心理特征也可以通过细节得以充分展现。纪录片可以弱化情节,但不能减少细节,而且需要丰富必要的细节。细节就像血肉,是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尤其是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构更需要通过细节刻画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与此同时,细节也能丰富画面效果。另外,有些镜头中的细节无法让观众意识到,因此创作者要有意识地放大细节来吸引观众,如通过特写镜头或近景拍摄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升华主题。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陈素琴和张昌华是每天忙碌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回家过年”是他们在一年中的最期待的时刻。火车站里,滞留在里面的民众不甘心地往火车上挤,警察拉着他们说:“不是不给你进去,前面都是人,你说你怎么进去?”镜头捕捉到张昌华的面部表情,他眉头紧锁,倔强地回了一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进去!”
(二)人物采访
纪录片是一种朴素的纪实方式,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会像剧情片那样跌宕起伏,很多是通过采访人物得以展现的。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部分素材难以获取,可以通过采访或后期合成来完成。采访的内容在纪录片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适当的采访有利于让观众了解发生的事情,使其和镜头之间建立起关系纽带。采访的语言和细节能直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因此采访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物建构中,采访环节并不是随意发挥的,在采访之前要做好调查工作,对采访的人物和事件要有充分认知,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后制定计划。通过撰写采访大纲可以优化采访内容,通过多机位采访可以捕捉采访细节。
(三)拍摄技巧
合理运用视听语言可以丰富和完善作品。由于纪录片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因此在拍摄之前要把困难点思考清楚,提前设计好镜头的运用手法。其中一个较好的方式是使用长镜头,它的真实性和纪实性较强,一个镜头可以表现出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多以运动摄影的形式出现,能够表现事态进展的连续性以及延长叙事的时间性。观众通过长镜头画面可以获得除解说词之外的细节,同时长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其产生共鸣。
(四)声音效果
声画合一让纪录片的主题得以升华,使观众产生共鸣。音乐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镜头所呈现的环境氛围、人们的心理矛盾、空镜所反映的意境等。音乐本身具有抒发情感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构建上,剪辑师需要搜集和制作相应的背景音乐。音乐也可以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匹配,让观众更加了解纪录片中的人物。此外,音乐也具有象征意义,能够让人通过音乐进行联想,进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音乐可以是纪录片镜头所记录下的声音,也可以是后期剪辑导入的素材,它与解说词、采访等相辅相成,共同充实情节。
四、结语
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构需要在前期充分的调研下进行,在创作作品之前,导演要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做好故事的梳理以及细节的捕捉,重视音乐的氛围渲染作用。人物形象的建构不仅是个人故事的展现,更是纪录片主题升华的要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