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融合.创新:新时代杂技艺术创作趋向评析

2023-09-05王春平

戏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杂技技巧传统

王春平 马 军

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进入新时代,传统杂技艺术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加强传统杂技艺术传承,同时积极探索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彰显中华美学神韵、凝炼现代语汇表达,以思想为魂、技巧为核,与舞蹈、影视、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交互融汇,追求力与技、技与艺、艺与情、情与思的高度统一,集中反映了“剧时代”杂技艺术创作趋势,并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

一、聚焦主题、多向拓展,创作题材丰富多样

在大多数人的既有印象中,杂技似乎就是展现高难度技艺技巧的,无关乎什么题材。如果有,大抵也是以“技”来区分的类型化题材,如顶技题材、耍花盘(碟)题材、走索题材、蹬技题材、魔术题材等等。事实上,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杂技艺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伐、和人民同奋进,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参与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的伟大进程。它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用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从时代现实题材、红色革命题材、传统历史题材三个向度开掘,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饱醮激情表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气象,利用红色资源礼赞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用情用心用力用功讲述中国故事,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中努力开拓杂技艺术的新境界,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真诚地拥抱现实生活、艺术地表现时代现实也是新时代杂技艺术理应担承的使命。现实题材创作的现实性,可以是放眼新征程,讴歌这个时代如你如我一样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可以是聚焦史诗化的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伟大祖国一日千里的建设奇迹;可以是里巷弄堂、坊间街角的“人间烟火”;也可以是军中男儿的火样青春、少男少女的花前月下。杂技剧《大桥》全景式展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伟大壮举,彰显了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造精神,也给新时代的我们以新的激励与启示。《战魂——第三站队》以杂技语汇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军旅方阵特种兵的成长故事,塑造了不畏牺牲、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一代军人群体形象,诠释了人民军队的钢铁军魂。《摇摆青春》《青春的旋律·钻圈》《当青春遇上达瓦孜》《炫彩车技》不约而同选择了以青年为表现主角,运用不同的形式演绎了当代青年团结奋进、积极乐观、勇于挑战人生、超越自我的青春风采,展示了当代青年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力。《环·滚动的天空》把杂技艺术关注的目光投向敢上九天揽月、不惧艰辛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筑梦苍穹的中国航天人。《炼·倒立技巧》用别出心裁的构思颂扬甘于奉献、孜孜求索的螺丝钉精神、工匠精神,唱响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美好赞歌。《逐风者》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浪桥类节目《扬帆逐梦》形象地诠释了中华儿女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

杂技剧《战上海》

以致敬英雄为母题的红色题材作品是红色文化的独特载体,红色题材也是杂技艺术比较偏爱的题材之一。传承绵延红色精神脉络,在历史的讲述中感悟共产党人、感悟英雄信仰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红色题材赋予新时代杂技艺术的独特价值、独特魅力。《丰碑》塑造了革命英雄群体崇高的形象,其精神烛照后人、光耀天地。原创情景魔术《红》 讲述了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一段悲怆的爱情故事。新婚夜,豺狼来袭、家园被毁、亲人惨遭屠戮,新郎毅然拿起枪走向烽火硝烟的战场。一场未完成的婚礼,爱人的牺牲感召着原本憧憬平和小日子的弱柔女子,脱下红妆,擎起战旗,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一湖烟波无声,一叶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航程。一把把变幻的红伞宛如一把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红色中升腾,汇聚成中国革命喷薄欲出的《曙光》。杂技剧《聂耳》以聂耳短暂而绽放光华的人生为蓝本,运用杂技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这一个”独特的“人民音乐家”形象,其“青春绝唱”《义勇军进行曲》这支在中国音乐史上永远闪烁着战斗光芒的革命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意志,唱出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声音,它不朽的旋律穿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化作中华儿女永远奋进的号角。杂技剧《铁道英雄》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名闻遐迩的鲁南游击队传奇事迹而创作,全剧以地下交通员凤兰与游击队长老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凤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为经,以铁道游击队飞车炸桥为纬,经纬交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团结御侮、共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杂技剧《战上海》以肢体叙事抒情,重现解放上海的热血记忆。在另一部以党的隐密战线英雄为表现对象的魔术谍战剧《明家大小姐》中,“杂耍”式的魔术被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它满足了人们对于谍战剧的大部分欣赏期待:悬疑、惊险、刺激等,做出“剧时代”杂技艺术新探索,因之深受观众喜爱。

中国地域辽阔,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地域性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艺术的风貌与品格。它是一个区域生态、习俗、文明等的表现。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地域文化无疑是最丰腴的文化沃土。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素材、鲜活的人物、生动的细节、独特的民俗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元素。深入发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释放地域文化魅力,展示传统杂技艺术审美品质,是新时代杂技艺术创作的突出特征,体现了杂技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自觉,体现了新时代的杂技担当。《泉城记忆》由“山水泉城”“人文泉城”“未来泉城”三个篇章结构全剧,泠泠泉流、依依绿柳的自然之姿,沙场点兵、金戈铁马的豪迈之态与清新婉约的诗词之韵,到智慧之城、幸福之城的活力无限,泉城的景、泉城的人、泉城的情浑然一体。《江湖》把艺术视点对准杂技文化、杂技艺术发展本身,讲述了吴桥杂技从地摊“玩意儿”发展为舞台艺术的蜕变,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圆融无间,俨然一幅着色秾丽的地域风情画。《坛韵》把巴蜀酒文化和传统杂技顶坛技艺相结合,“川北瓷坛川北酒,川北汉子震天吼”,让人领略巴蜀文化热辣、张扬、粗犷的另一面。古朴苍劲粗砺的岩画壁端,精灵一样的岩羊在攀跃。《巍巍贺兰·峭壁精灵》提炼古老的岩画文化元素,以岩羊象征生于斯长于斯的“贺兰”儿女排除万难、勇敢攀登的精神。其他如《梁祝》对美好爱情共时共情传导等等,地域文化与杂技艺术双向赋能互构,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延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彰显传统杂技艺术魅力

杂技,又称杂伎、杂伎乐。它萌芽于春秋“力技”乐舞,形成于汉唐“百戏”,兴于明清“杂伎”,繁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进入新时代,中国杂技迎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潮。

中国杂技按技巧特点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踢毽子等;二是顶举技,如顶碗、顶竿等;三是悬吊技,如空中飞人等高空杂技;四是平衡技,如走钢丝等;五是驾骑技,如骑独轮车、摩托车等;六是柔体技;七是魔幻技,还有模仿技,如口技等。常见常演的有顶技、吊子、蹬技、耍花坛、走钢丝、爬竿、转碟等种类。

顶技,演员用头、额、鼻、肩或口衔棍棒,在棍棒顶端置灯、瓶、碗、球等易碎器物或光滑物件,技艺高超的表演者甚至能在晃动的板上顶各种器物,以显示表演者掌握物体重心平衡的高超技艺。它要求表演者有过人的腰功和倒立、跟头等扎实的基本功。常见的有顶碗、顶竿等。

驾骑技即车技,有独轮车技、高车技艺、花式行车等,分技巧车技或集体车技不同类型。常见动作有转把、提梁、前把顶、站车座、站前把等。集体车技分7 人小开花、十多人孔雀开屏等。“站”者斜倾曼妙的身姿、舒展修长的双臂不断变幻各种造型,观赏性很强。

蹬技,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双脚来舞弄各种道具的杂技表演。因器物重量不同,又有轻蹬技、重蹬技之分。它主要显示表演者双足耍弄、平衡、表演、承载各种轻重器物的技能。通常是表演者仰卧于平台或较平坦器物上,将道具置于脚上,靠脚的推动使其旋转、翻腾,改变角度甚而有抛接、迭撂等高难动作。常见的有蹬鼓、蹬桶、蹬坛、蹬桌子、蹬伞等等。

如何传承与创新是杂技乃至一切艺术都需要不断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新时代杂技艺术植根优秀传统杂技文化,深入挖掘和继承传统技艺,强化中华美学神韵。“剧节目”涵盖耍弄技、顶举技、平衡技、驾骑技、柔体技、魔术等多种技艺种类,在传承优秀传统杂技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把传统技巧技艺和当代表现手段相结合,丰富了杂技语汇,增加了杂技表现手法,增强了传统杂技的技巧难度和艺术表现能力。

《集体花盘》俗称转花盘,是传统杂技节目类型之一。表演者双手转动10 只花盘,铅笔粗细的签子顶住盘子底部,之后向一个方向缓缓摇动签子,花盘随之轻轻旋转,演员借腕力使花盘飞速转动,边转动边做出弯腰、倒立、二节分叉、二节走头、三节站头等各种形体技巧动作。飞转的花盘如百花飞舞,美不胜收。《弈》脱胎于传统杂技“蹬鼓”,在原有难度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象棋文化审美意蕴,创新性加入360 度旋转移动车鼓(象棋)、前空翻、后空翻、传人接鼓等技巧动作,或圈传或对穿或蹬小鼓上肩,既有难度又有美感。《坛韵》传承传统“顶坛”技艺,表演者用小则2.5 千克、大则近10 千克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青花瓷坛轮番做出顶、抛、蹬、滚、甩、飞等动作,特别是过坛口270 度技巧,演员头顶着易碎的瓷坛沿斜侧转动时,惊奇险绝,扣人心弦。《乘风逐浪·抖杠》巧用福船、福灯等地域文化符号,突破传统技巧局限性,原创性加入“杠上转体后空翻1080 度”“头上双人倒立滑下”等绝技绝活,象征闽南人万里海上丝路博击惊涛狂风、破浪前行之意,不仅技巧难度增加,表现力感染力也进一步提高。《雨中狂想·球技》创新装置道具,将传统球技类节目由定点表演改为移动表演,不断加速旋转或倾斜的转台无疑增加了球技类节目的观赏性。《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在传统车技类杂技基础上,从装置、难度、速度等多个方面创新,融入顶功、软功、跟斗等传统杂技语汇,创新性采用人车对穿、人跃双车、背翻720 度、背上前翻540度等动作技巧,把杂技类作品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炫彩车技》飞车“跑背”的高超技艺令人赞叹。《长空啸·浪桥飞人》驰骋高天、搏击苍穹、啸傲长空,镕铸“浪桥”“飞人”于一体,以双浪桥、大飞人的形式,巧妙地设计了高空后空翻转体1080 度、双人转体两圈半900 度、浪桥飞跃手抛三周接手、连一周直体回、浪桥前空翻三周等高难度动作,表现了杂技艺术惊、险、奇、绝之美。《战上海》集中360 度旋转蹦床表演、绳梯等新老技巧,含括杂技、魔术、驯兽等多种艺术门类,恢宏惊险、别开生面。《青春的旋律·钻圈》表演者在直径近3 米的“圈”中钻进钻出、腾跃自如,飞“花”满眼、眼花缭乱。用“滚环”演绎武松打虎的场面,用“绸吊”描摹敦煌飞天乐伎的唯美飘逸。杂技在“破圈”中一次次融合技术与艺术之美,打开杂技艺术表现的多维空间。

舞中幡是中国民间传统杂技项目。《龙跃神州·中幡》把铝材幡改为钛合金幡,增加了翻、转、腾、传、顶等原创性动作,集体背花、立幡侧手翻、抛中幡前空翻腰接、双组抖轿子舞中幡回龙三次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融合京剧、武术等手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展示了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魅力。魔术《飞花令·伞》以花为雨,以伞为盖,无数把花伞幻变而出,如梦如幻,唯美诗意。它们植根于中华丰厚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技巧技艺、当代表现手段相结合,创新了杂技表达,让杂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融合发展、表意铸魂,开辟杂技艺术新境界

杂技艺术是挑战人体极限、挑战肢体潜能的艺术。它发展到今天,注重本体语汇体系构建的同时,大胆吸收姊妹艺术元素,已发展为以杂技、魔术、滑稽戏等为主体,融汇戏曲、话剧、歌舞、现代科技手段等为一体的艺术,并实现了从节目演出到剧目演出的转变,给作品注入了文化内蕴和思想灵魂。

杂技,首言其“杂”。这“杂”首先是多种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融合。它不仅是杂技的、魔术的,还是戏曲的、话剧的、舞蹈的,甚而是建筑的、光影的、声音的等时空艺术的组合,它带来的是现代艺术审美视域下的综合审美愉悦。《炼·倒立技巧》以传统顶功为基础,设计了大量单手顶、双手顶、单手顶跳把、单手蹦顶技巧动作,结合声光电舞台艺术手段,场面呈现极具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肩上芭蕾《霸王别姬》颇能代表近年来杂技创作的新形态。它来源于传统杂技“对手顶”,但大胆借鉴芭蕾舞蹈语汇、戏曲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利用表演者纤丽的足尖在“底座”演员3 厘米见方的肩部、头顶展示“双足尖站肩阿拉贝斯克”“单足尖站肩转体180 度”“单足尖站头顶踹燕”等一系列优美的芭蕾动作,体现了传统杂技与舞蹈、戏曲、体育的有机融合。《泉城记忆》成功融合杂技、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以及街舞、说唱、音乐剧等流行艺术,跨界出圈;同时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运用升降冰屏以及红外人体动作识别、实时追踪一系列前沿性技术手段,共同演绎了美丽泉城的独特风韵。杂技剧《铁道游击队》,以双人皮条、球技、钻、旋等杂技艺术技巧为核,融入“高速空降”吊维亚技术,辅之以全比例仿真军车、1:1 比例真实还原的铁道、铁轨等舞台装置,以及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现了人体的肢体美、力量美与技艺美、语言美等。《韵·花样顶技》融合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语汇,在传统杂技单一平衡点之外,创新性地变幻出花枪与叼棒、花枪与人等分离抛接多点平衡新形式,呈现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古典风韵。魔术《牌魂》中,川剧“变脸”和魔术幻变技法水乳交融;魔术《红》,准确地说,应该是魔术情景剧《红》,它以一对青年男女战士未完成的婚礼为主线,不断展现变装、变灯笼、变绸子等魔术幻变技巧,同时融合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在规定情景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匠心独运。

杂技,二言其“技”,“技”是杂技艺术的核心。这“技”既是技巧,也是技术。从一个侧面来看,舞台呈现的手段越丰富,艺术门类的表现越综合、观众欣赏需求越多元,杂技创作就越要注重以“技”为核心的艺术本体呈现。《山之魂》之高椅技、《双人吊子》之高吊技、《糖果奇缘》之车技等等。

新时代杂技艺术发展另一个突出变化还在于,素来长于炫技的“杂技”普遍注重了杂技创作本身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呈现为原本重技巧、轻表达的传统杂技艺术作品注入了灵魂。如《寻鹿》用双人皮吊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络丝》杂糅顶技和柔术演绎我国悠久的蚕桑文化,《抖杠》之于一带一路的表达,《坛韵》之于巴蜀文化的挖掘,《双人吊子》之于春光春韵的意象表述、情感描摹,《环·滚动的天空》之于航天精神的彰显与诠释,《生命礼赞》之于西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坚韧、顽强、奉献的胡杨精神的讴歌等等。其他变化诸如各类节目普遍注重声、光、电等现代舞台科技手段的运用,演员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时代现实表达需要、观众审美观念嬗变赋予传统杂技艺术新的创作范式、新的美学神韵,构建着新的审美评价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杂技艺术之生命力、之魅力正在于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杂技,这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古老艺术形式正在转化创新之路上蓬勃发展,绽放着绚丽华光。

猜你喜欢

杂技技巧传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中杂技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看杂技
老传统当传承
指正要有技巧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