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天下观”增强文化自信
2023-09-05安超
安超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天下为公、亲仁善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思想,推陈出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认为,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阻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解析:该题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为切入点进行设题,既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考查同学们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进而促使同学们通过对天下观的解读,了解在五年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第(1)題,分为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要求同学们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这一小问时,要以材料为基础,认真阅读材料,并对材料划分层次。第二小问要求同学们分析东汉何休天下观形成的原因,考查同学们对历史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在解答这一小问时,同学们要调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第一小问,由“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等信息可知,东汉何休强调以华夏政权为中心的天下观。由“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等信息可知,东汉何休强调通过教化周边民族,以形成统一的国家秩序。与该小问相关的教材知识有: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等等。同学们要调用以上的历史知识对东汉何休的“以华夏政权为中心”“教化周边民族”等天下观的成因进行分析。
第(2)题,也分为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要求同学们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这一小问时,要以材料为基础,认真阅读材料。第二小问要求同学们评析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评析”与“分析”不同,“评析”除了要分析外,还要进行评价。两则材料虽然都提供了有关天下观的信息,但时间发生了变化。历史时间发生变化,往往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变化。第一小问,要从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的阐述来分析其天下观的内涵。由“易姓改号,谓之亡国……谓之亡天下”可知,顾炎武认为,更朝换代即为“亡国”;当人对仁义充耳不闻,变得如同禽兽一样,为“亡天下”。从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的阐述中,我们也可以明白顾炎武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第二问,评析某一历史事物或者历史现象时,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即要写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走向没落;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理学占据统治地位。顾炎武的天下观体现了当时汉族士人批判君主专制,影响了近代的民族、民主意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思想受时代的限制,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
注:本文系2022年度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历史课堂效果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H14-22-L08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