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民间舞蹈的音乐特征分析
2023-09-05张林辛
张林辛
(虹口区社区学院 上海 200080)
一、波兰民间舞蹈的历史源流
波兰音乐最早起源于古老的斯拉夫文化①。在波兰经商的阿拉伯人的旅游日志中就可以见到波兰音乐的身影。波兰民间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歌曲与舞蹈之间关联紧密,歌曲的旋律往往也是舞蹈的旋律。波兰舞蹈起源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波兰民族风格。较为流行的古老民间舞曲有:霍德佐内舞曲(波罗乃兹舞曲的前身)、玛祖卡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以及克拉维亚克舞曲。随着九世纪波兰专业音乐的发展、格列高利圣咏随天主教一起传入了波兰,波兰各地出现大量教会歌曲,此后教会音乐的中古调式成为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常用调式。十二世纪,随着宫廷世俗音乐的发展,波兰民间舞蹈传入宫廷,一些贵族在波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形成了具有宫廷风格的波兰舞蹈。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波兰舞蹈音乐受到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影响,得以迅速发展。作曲家们大多采用波兰民间舞蹈音乐的旋律音调,以波兰文歌词写作。波兰民间舞曲波罗乃兹、玛祖卡、克拉维亚克分别在17-19 世纪之间传入欧洲各国,成为各个时期作曲家们钟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例如:奥地利作曲家施美尔采尔的《波兰风笛舞曲》、法国作曲家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②)的古钢琴曲《波兰风格乐曲》都反映出当时波兰舞蹈音乐文化对欧洲各国的影响。与此同时,以波兰民间舞曲为素材的世俗声乐、器乐音乐和歌剧也不断发展壮大。十八世纪晚期,部分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对他国殖民与侵占的野心也不断壮大,波兰在1772-1795 年间先后被三次瓜分。其中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不断蚕食鲸吞着波兰国土,直到1796 年,波兰所有国土被三个侵略国家瓜分完毕,波兰亡国。从此波兰在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 年。直到1918 年波兰独立,1945 年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人民生活才开始恢复。在这123 年之中,波兰涌现出大量爱国主义作曲家,他们以鲜明的波兰舞蹈音乐调式和旋律为基础,融入欧洲先进的和声创作技法,将波兰舞蹈音乐作为音乐素材融合到各自的作品中,以此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怀。波兰爱国作曲家、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③是其中的典范。他的一生创作了6 首波罗乃兹舞曲(Op.26、40、44、53)和1首波罗乃兹幻想曲Op.61,55首玛祖卡舞曲(43首生前出版,12 首作为遗作整理出版)。
由此可见,波兰音乐起源于古老的斯拉夫文化,而波兰民间舞蹈以舞蹈音乐的形式贯穿波兰历史的各个时期,它见证了波兰历史的起源、发展、衰败、灭亡和再次独立。对波兰民间舞蹈的认识与了解是打开波兰作曲家作品研究的一把解语钥匙。
二、波兰民间舞蹈的一般特征
波兰民间舞蹈分为地区性和全国性两大类。地区性舞蹈主要来自波兰的不同地区,四十几个区中,每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都各具特色;全国性的波兰民间舞蹈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波罗乃兹、马祖尔、库亚维克、奥博瑞克和科拉克维克。这些舞蹈虽然也是源自波兰各地,但却因这几种舞蹈在整个波兰地区乃至波兰皇家中都相当流行,所以逐渐扩散到全国,成为全国性舞蹈。篇幅有限,笔者只选取了其中为人所熟知的三种波兰民间舞蹈——科拉克维克、玛祖卡、波罗乃兹,分别对三个舞种的舞蹈动作、舞曲的节奏、调性与和声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波兰民间舞蹈动作
波兰民间舞蹈发展历史悠久。波兰古代的纪事文献中不仅提到了适用于礼仪教育、祭祀用的舞蹈,也记述了用于皇家宫廷内君王贵族们娱乐的舞蹈。舞蹈作为一种日常的娱乐生活方式在波兰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波兰民间舞蹈一般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并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动作使人记忆犹新。因此,舞蹈动作是研究任何一舞蹈音乐特征的重要研究方向。
1.科拉克维克
科拉克维克舞曲起源于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省④。11—16 世纪,克拉科夫是波兰的首都,因此科拉克维克舞曲又称为古老的科拉克维克舞曲。科拉克维克舞蹈最先起源于民间,又称为勇士舞。该舞蹈只由男性表演,表演形式为对舞,一方扮演骑士,另一方扮演仆从。该舞在传入贵族后成为男性与女性一起表演的对舞。表演时,男性的右手搂着女性的腰,女性的左手搭着男性的右肩,男女的另一只手叉腰或者高举。舞蹈中常有横跨步或者双人绕行的动作,以模仿骑马行进时的样子。舞蹈中常有表现男子气概的大跳动作,如舞者弹跳时在空中快速交叉双腿、大幅度跳跃等动作,舞蹈中常以铃鼓为伴奏。科拉克维克舞曲不仅是克拉科夫居民日常娱乐的舞蹈,还在波兰贵族中广泛传播,当时的“灰衫党⑤”尤其喜爱科拉克维克舞蹈。
2.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民间舞蹈中的一个舞种,它由三种舞蹈类型组成:马祖尔、奥列别克以及流行于库亚维省的库亚维亚克,随后流传到法国。18 世纪在欧洲各国盛行,并按法国的命名方式统称为玛祖卡。此外,各国的皇家宫廷宴会和舞蹈编剧们根据波兰马祖尔舞曲加工整理,在舞会舞蹈和舞台演出中进行表演。玛祖卡舞蹈情绪活泼、热情,具有情节如戏剧般跌宕起伏,以男女双人集体舞为表现形式。快——慢——快是玛祖卡舞蹈的节奏,快板部分的舞蹈中通常有男士与男士、女士与女士、男士与女士的成对旋转,并伴有前后滑步、前踢腿、男子单跪地等动作来辅助旋转。旋转时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平举或举高。舞蹈中也出现大量跺脚跟的动作,以此表现军事场面中的马蹄声。慢板部分通常由领舞完成,其他舞蹈成员围观。领舞的演员要完成大量男士托举女士的旋转动作。舞蹈中波折的情节也在慢板部分表现。此外,玛祖卡舞蹈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伊万·苏三宁》《雷蒙达》《葛蓓利亚》以及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第三幕,都有玛祖卡舞蹈的出现。
3.波罗乃兹
波罗乃兹是波兰民间舞蹈中最古老的一个舞种,最初由于旋律简单,速度悠长缓慢而被称为大舞或步行舞,后传入贵族宫廷被称为波兰舞,最后演变为今天的波罗乃兹舞。波罗乃兹起源于波兰西南部的腊维奇地区。最初,波罗乃兹是农民合唱时自娱自乐的舞蹈,后逐渐成为勇士们欢庆时表演的舞蹈。16 世纪末传入宫廷后,演变为只有获得战功的男子才能跳波罗乃兹,随后逐渐变成男士与女士对舞的形式。十九世纪以来,随着波兰独立运动的高涨,波罗乃兹舞曲常常被赋予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因此,波兰民族中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赋予了波罗乃兹独特的风格特征。舞会开始之时先跳波罗乃兹,到场的宾客都需要参加这个舞蹈,以示对主人的尊敬。舞蹈开始时,主人和在场最受尊重的女性作为第一对舞者,客人们则排列其后。舞蹈时,男女牵手并排而立,男士的另一只手背在背后,女士的另一只手放在裙摆侧,每一对都跟随音乐采用一大步两小步的优雅舞步前进,行进中有相互行礼、男士带领女士转圈等礼仪动作,最后形成一个圆形舞池。
(二)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
1.科拉克维克
科拉克维克舞曲与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在节奏上有明显的不同,它是2/4 拍的舞曲,舞曲中大量的切分节奏通常用♪ ♩ ♪ 或 ♪ ♩.表示,舞曲的结尾处通常有两种主要的节奏型,表示为 ♫ ♫ 或 ♪ ♩.。科拉克维克舞曲往往被安排在所有舞蹈的最后,用以振奋人心,提升民族士气。
2.玛祖卡
玛祖卡是3/4 拍的舞蹈,代表性的节奏型是 ♫ ♩ ♩ 。但是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三拍子节奏,它破坏了三拍子中第一拍强拍,第二、三拍为弱拍的规律,随着舞蹈的律动重拍常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通过变化舞曲中每一小节的重音,使舞曲更加洒脱和灵巧。
3.波罗乃兹
波罗乃兹也是3/4 拍的舞蹈,波罗乃兹作为波兰最古老的舞蹈,民间的波罗乃兹和贵族的波罗乃兹在节奏型上有很大差异。民间的波罗乃兹更像是用来“溜达”的“步行舞”,曲调流畅,由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构成,重音落在小节的第一拍上。
波罗乃兹传入贵族后,节奏形式上变化较大。例如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即是受民间波罗乃兹舞曲启发创作,虽然仍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且重音也落在第一拍上,但节奏型却改变较大,通常采用后十六节奏和八分音符结合的伴奏音型,表示为 ♪♬ ♫ ♫ 。在舞曲结束时,通常停在第三拍上。
(三)波兰民间舞曲的调性与和声
在古老的斯拉夫民族中,除古俄罗斯民歌旋律是多声部旋律,其他分支民族的民歌都是单声部旋律,这些旋律可以在农作休息或节日庆典时随着提琴的伴奏进行演唱。波兰民间舞蹈即兴性较强,舞蹈时提琴手既要根据舞者的不同舞种变换曲调,又要根据舞者的现场状态即兴演奏,这对民间提琴手的即兴反应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波兰的民间提琴手为了顺利完成演奏,往往使用三根手指弹奏,并且只使用不超过第一把位的单音与和弦,多使用空弦演奏。由此构成了由V 级三和弦或者七和弦与I 级三和弦交替组成的主要和声音型,构成的和声交替顺序一般为主—属—属—主。由于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出现变音,这为提琴手的弹奏增加不少难度,因此波兰民间舞曲多采用的是大调式演奏。此外,由于教会音乐的传入,波兰民间舞蹈音乐中有时也采用中古调式调和旋律。
三、结语
科拉克维克、玛祖卡、波罗乃兹这三种波兰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节奏、舞曲曲调及和声方面特点显著,这为笔者研究波兰民族音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吸引研究者们关注波兰民间舞蹈音乐的研究兴趣,对波兰民族音乐作品产生更深的思考,进而推动波兰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注释:
①斯拉夫文化:包括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各民族文化。
②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法国作曲家,法国键盘音乐古钢琴乐派的中心人物。
③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19 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④现为波兰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克拉科夫省首府,直辖市,位于维斯瓦河上游两岸。
⑤灰衫党:Brać Szaracakowa,旧时波兰破落贵族、下层贵族,因其衣着褴褛,颜色暗淡,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