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和文化特征
2023-09-05蒋真
蒋真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竹笛在我国民族传统乐器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不断提高,涌现出不同的满足各种审美趣味的竹笛流派,这推动了竹笛演奏的变革,表演形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这些流派各有独特风格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竹笛艺术的内涵、内容,有力推动了我国竹笛艺术的繁荣发展。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创新中,竹笛艺术将会继续展现其文化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一、竹笛流派的兴起
20 世纪50—60 年代,以南北地区为划分标准而兴起了竹笛流派——南派、北派。
(一)南派
南派指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气候较为湿润、空气较为清新地区的竹笛流派。因靠近沿海而有着较好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对生活品位有着更高的追求,南派竹笛就受此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柔和、唯美、典雅的特点。相应地,南派竹笛作品呈现出节奏平稳、音色细腻轻柔的特色。在演奏方面,南派竹笛强调“气沉丹田”,着重于对气息的控制,口风的力度、松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演奏的效果,并且多用打音、指颤音、小颤音等技巧。赵松庭、陆春龄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鹧鸪飞》《小放牛》等是极具南派特色的竹笛演奏作品[1]。
(二)北派
北派则指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所形成的竹笛流派,其演奏风格和南派差别较大。北方地域辽阔,人们居住较松散,思想上较为传统但行为上又十分粗放,性格直爽、淳朴。受此地域文化影响,北派竹笛在演奏时一般会运用较快的节奏和较大起伏的旋律,十分欢快,音色也粗犷豪放,吐音、花舌等是较常用的技巧。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有冯子存、王铁锤、刘管乐等,代表作品有《五梆子》《喜相逢》等。北派竹笛演奏者所作的曲目大都是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并且常用北方的戏曲进行伴奏,更呈现出高亢激昂的效果。如刘管乐在进行竹笛作品创作时就尝试借鉴了老调梆子、吹歌、西北地区民歌等,并融合自己的研究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声音嘹亮、豪迈且容易引起共鸣[2]。
二、竹笛流派的汇流与分流
(一)俞派
俞派是指以俞逊发为代表的竹笛流派。俞逊发师承陆春龄,后求学于刘管乐、冯子存等大师,在南派、北派演奏风格的共同影响下,继续挖掘、创新了竹笛演奏技巧,演奏细腻而不失奔放。他对演奏音准的控制水平相当高,这正是其作品备受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
俞逊发在对演奏音准的控制上,强调通过把控风门实现理想的效果。对每一个曲目,他都要根据曲目的意蕴进行风门大小、出气速度的调节,风门通常呈圆孔状,以确保气息的充足,由此吹出混合型的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饱满声音。另外,在气息控制上,俞逊发先生会将气息灌得非常满,以充足气息支撑打音、颤音等技巧的运用,如《寒江残雪》《欢乐歌》等。俞派竹笛演奏作品时着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技巧的运用则比较隐蔽,意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新派
新派是一个独特的派别,其使用的演奏技巧与其他派别大有不同,且有突破,表现力强、抒情性强、富有歌唱性是新派竹笛演奏所呈现的特点。一些人认为新派是中国竹笛派别的第三极,是传统竹笛新发展的体现。刘森是新派的创始人,也是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立足于对传统竹笛艺术的了解,结合自身所学习的西洋作曲理论、指挥理论等进行了整合探索,在更广阔的竹笛艺术视域下,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当下的创新。新派竹笛演奏注重歌唱性,多融入不同情感,既有个人的生活感悟,也有对国家的情感[3]。
(三)中原笛派
中原笛派是受地域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孔建华是其创始人。在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初,笛子演奏已经出现了独奏形式,孔建华顺应竹笛演奏的革命性变化趋势开展了新的改革探索,在中原器乐艺术基础上,结合民间戏曲、音乐等元素进行创作,《黄鹤归来》《江河情》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所呈现的特色是既委婉抒情又激越奔放。另外,在演奏技法上,装饰音、气震音、滑音、抹音等较为常见,由此演奏出浓烈、缠绵、低沉、明快交错的效果,极富特色。中原笛派明显蕴含着中原文化,在演奏作品时侧重于体现人伦和睦、道德至上,有着较强的内聚力与包容性,不仅能够承受住来自外部的各种文化、技法的冲击,彰显团结,还能容纳一些特色与创新,促使竹笛演奏整体获得发展。
(四)山东笛派
山东笛派指的是山东地区所产生的竹笛派别,其发展阶段也经历了从探索到成熟,其特色表现为快速灵巧的吐音,代表人物有曲祥等。最初,山东笛派通过改编或移植中国民间音乐进行创作,如《清泉话喜讯》就是以吕剧曲牌《凤阳歌》为素材而创作的,通过对旋律的语言化处理使其呈现出婉转的特点,既有地域特色也有强烈的表现力。之后,山东笛派开始进行独奏曲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地域,而着眼于内容,寻求更有深度、更有层次的作品,多是对内心活动、内心冲突的描写。如《向往》这一作品就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层感悟,使用了一些有难度的技巧,如快速半音阶、关系大小调等,使得整个演奏的音域更加宽阔,旋律更加舒展,并且慢板部分的长音给人以无限的思考、遐想空间,既引发人们对人性、人生的回忆思考,也促使人们保持对未来的无限幻想与积极追求。
(五)草原笛派
草原笛派形成于草原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创始人是李镇先生,其自小生活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对草原有着深深的情谊。李镇正是基于对草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表现出对草原音乐强烈的热爱,并将之与笛子艺术相融合,创新竹笛技法和领域。李镇的代表作品有《鄂尔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等,长调和短调的体裁形式是其主要特色[4]。《浩特篝火》也是李镇与其他大师共同创作的优秀作品,演奏过程中运用了大G 调以及多变的音阶,乐调辽阔且悠扬,为演奏效果增添了神秘感,让人很容易在脑海中幻想出一幅围绕篝火欢歌起舞的画面。
(六)长安笛派
长安是著名历史文化古都,长安乐派是以此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为支撑而形成的,而笛派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回溯历史可以了解到,竹笛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在宋代之后的戏曲音乐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备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长安笛派的演奏风格呈现地域性,蕴含着陕西地方民间音乐、戏曲等的文化特色,体裁丰富多样且音乐风格也在不断创新。按照风格的差异,长安笛派还可细分为三类:一是以地方戏曲音调、民族民俗为素材,代表性作品有《秦川抒怀》,运用徵调式和特色的“欢音”与“苦音”演奏出轻快与悲伤相衔接的独特风格,更易与听众形成情感共鸣;二是以唐代宫廷音乐为素材,代表性作品有《踏歌》,呈现秦川音乐的特色魅力;三是以陕北民间音乐为素材,代表性作品有《陕北好》《赶牲灵》等,多使用小七度音程跳进、纯四度音程连接等方式,轻快、积极向上,展现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三、竹笛走向“学院派”的百花齐放
(一)“中央音乐学院派”
“中央音乐学院派”是指中央音乐学院内所形成的一种竹笛流派,主要以校内教师和学生为人员构成。“中央音乐学院派”教授的竹笛知识、创作的竹笛作品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色表现在对八孔笛进行了改良,并顺应时代发展对竹笛演奏进行了独奏与协奏的多方面探索,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袁非凡、戴亚等,代表作品则有《愁空山》《楚魂》等。戴亚还在20 世纪90 年代改良研制了八孔笛,其形制比较简单也易于普及。戴亚在演奏《愁空山》协奏曲时,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动感与较强的交响性相衔接,呈现出圆润悠扬、高亢清脆与浑厚低沉的不同意境。“中央音乐学院派”侧重运用多种演奏手法、技巧,在竹笛作品中展现豪迈、激昂的情感,还从一些民歌中汲取内容、能量来进行丰富与拓展。
(二)“中国音乐学院派”
“中国音乐学院派”即中国音乐学院校内形成的竹笛流派,其特色表现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些笛、萧乐器的独奏曲,代表人物有张维良等,代表作品有《咏春》《花泣》等。“中国音乐学院派”的竹笛演奏多传承传统文化,选材以经典作品居多,技巧运用巧妙,侧重于情感的输出,重视展现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让听众不仅感受音乐的熏陶,也获得文化知识。
(三)“四川音乐学院派”
“四川音乐学院派”是指四川音乐学院校内形成的竹笛流派,其特色表现在对十孔竹笛进行了改良,使竹笛具备了十二平均律的功能,代表人物有易加义等,代表作品有《西域行》《阿诗玛叙事诗》等。十孔笛的律制采用了十二平均律,第七孔和第八孔为大二度,其他各相邻孔则均为半音关系,拥有六孔笛的演奏优势,能够轻松满足频繁的转调需要,如《阿诗玛叙事诗》就是用十孔笛演奏的,其实现了D—A—bB—bE—C—D 音调之间的连续转换。另外,外国音乐多采用十二平均律,十孔笛能与其实现较好的融合,为中西乐器合作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特点与方向
(一)发展特点
多元化是当代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在历史基础上,将传统艺术文化作为思想根基,以世界文化交融为背景,探索各国音乐文化,感知世界多元音乐风潮,为中国竹笛演奏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组织开展各种音乐交流会,展现中国竹笛多流派的丰富风格和形式,既让中国竹笛艺术获得启发,也丰富了世界音乐体系。当代竹笛演奏家中,唐俊乔、陈悦、马云鹤等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飞歌》是由唐俊乔所演奏的一首笛子协奏曲,其创作时邀约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共同完成,融合多种民族乐器风格,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的交融。《中国随想曲》由上海民族乐团所作,唐俊乔演绎,以我国多种民间音乐为基调,主要是江南一带的戏曲和民歌等,并选取了西方复调音乐为素材,因而在风格上既呈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体现西方的现代音乐特点。
(二)发展方向
在当前,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多种风格通过多个渠道传向了世界,让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碰撞,展现出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也应把握好未来发展方向,让中国竹笛演奏艺术获得持续发展。为此,竹笛演奏艺术家应认识到笛子艺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在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5]。同时,竹笛演奏艺术家要注重塑造个人音乐形象,打造特色竹笛演奏品牌,积极融合大众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因素,吸引人们对竹笛演奏艺术的关注;积极寻求与其他乐器的融合,创作全新的竹笛演奏作品,在合作中为大众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积极探索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合作,如现代舞蹈表演、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等,创新演奏方式,带给观众丰富的音乐体验,促使竹笛演奏艺术实现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竹笛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诸多演奏流派。这些流派将竹笛艺术拓展到更多领域,创新了更多技法,使得竹笛艺术文化得到丰富和延续。今天,在世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各流派应充分认识到竹笛演奏要继续保持探索,融合新生事物进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挖掘新素材、探索新技巧、创作新作品,从而推动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弘扬,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