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05王开元
王开元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实用的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独特的学情特征,相比同一年龄段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弱,但他们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养复合型高职毕业生,就要提升院校的教学实效性。教育部2019 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美育是学生提升审美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人格构成具有较大影响,高职院校公共课中美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有状态下,音乐公共课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并未能较好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那么,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在实施教学时遇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解决?这些都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探索。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笔者对此展开探索、分析与研究。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调
公共音乐课程门类较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然而,根据笔者的相关调研,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类音乐课程设置较为单调,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科的选择性都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一般高职院校的公共类音乐课程以音乐赏析为主要内容,缺乏基础专业技能类课程,没有实用性较强的实训课程以及器乐基础演奏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但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兴趣较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表现出的兴趣能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特殊的学情,艺术生的比重相对来说较低,实际上,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是较强的,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较大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会随着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变化,加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丰富,加上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多为00 后,他们具有多元与开放的审美理念,因此,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程仅仅是为了凑学分,并不需要太用心,导致公共音乐课程成为鸡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
(三)教学理念偏差
高职技术院校以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在公共课程的安排中容易忽视与就业无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获得外在能力的课程上。尽管当今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但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常常得不到认可。学院往往会将就业率作为努力目标,而学生也会将获得学分作为在校学习的目标,因此,类似于音乐公共选修课程这样的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的课程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缺失以及教学理念的偏差。不仅如此,进行音乐公共课程教学的老师也容易出现教学理念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音乐公共课的实效性。
(四)师资力量较弱
教师队伍的质量对教学成效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支撑,大量引进和培养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然而,在现阶段来说,高职院校整体并未根据需求搭建一支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团队。实际上,随着硕士、博士的扩招,国家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但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流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在演奏、演唱等技巧上具备更高、精、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教学领域却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培训。加上在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之后,学院对艺术学科教师的考核标准也与其他类别的教职人员一样,以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效为主要考核内容,然而,艺术学科不同于综合类课程,特别是音乐学科,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兼顾个体情感体验的学科,因此,不应该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等作为唯一的教师考核指标。
三、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实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高职公共类音乐课程门类
不断丰富高职公共类音乐课程的门类,加强音乐学科的课程建设是促进音乐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以及地域特色,形成以学校发展为指向的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促进公共课程的统一规划,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开设不同层次、类型的音乐类必修、选修课程,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尽管不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教学目标,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育依旧是重中之重,通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人格。如可以开设中西方经典音乐作品鉴赏课程,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中西对比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在理解、认可多元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基础钢琴演奏课程,以具体的乐器为载体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掌握专业的音乐术语知识,构建音乐基础知识体系。不同的音乐公共门类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实效性,能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音乐表达力。
(二)加强公共类音乐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共类课程的教学应当具有简明、系统的特征,并且要能够有效满足特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出实践性与循序渐进的特点。高职院校音乐类课程教材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音乐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为稳定教学秩序、培养全面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水平参差不齐,且针对性不强,教师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资源重组,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以及学生特征选择具有教学特色的资源。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校本资源,如可以结合本土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开设地方民间音乐课程,通过借力民族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学科,这样一来,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地域、人文、历史等学科的综合理解,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老师还可以结合院校特色,将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实现以美育促进智育、德育的目标,还可以将思政与音乐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达到五育并举的育人成效。
(三)形成紧跟时代的合理教学模式
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育形成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发展、海量信息的涌入、学习平台的增多,使教育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线上教学在当今已经有了与线下教学同等巨大的影响力。“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在线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打破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手机上随时随地开展学习。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音乐学科公共课教学实效,可以紧跟时代潮流,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资源与讯息。通过信息沟通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在线上开展交流、学习,形成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方式。如可以利用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网络直播、慕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学习,通过网络渠道延伸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教师还可以将优质的公共音乐课程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以公众号、up 主的形式进行分享,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结合新的网络热点技术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紧跟时代形成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助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开展。
(四)打造高水平的音乐学科师资队伍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积极性与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影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全面提升师资素养,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优秀的教师具有专业的音乐素养、丰富的音乐知识、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素养是在长期、规范的学习体系中形成的。师资队伍的形成离不开学院提供的平台,高职院校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广纳贤才,发现人才并留住人才,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团队的素养,并且定期组织与开展音乐实践培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与培训,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其次,还应当结合音乐学科的独特特征,将校外指导、展演、排练、比赛、指导学生获奖等不同实践类型的成果作为音乐学科教师评奖、评职称的重要依据,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推出符合专业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最大程度保障人才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自古以来便是育人的重要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便被列入“诗、书、礼、乐”之一。音乐学科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德育、智育”的有力依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在音乐中能够了解民族、历史、地域、自然等多种知识。高职院校音乐公共课程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精品课程,音乐类的公共课程能够赋予学生更美丽、更宽广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思考以及理论学习,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兴趣、教学理念等多个角度对高职院校音乐公共课程进行调查与分析,厘清现有状况以及问题所在,并提出通过丰富高职公共类音乐课程门类、加强公共类音乐课程教材建设、形成紧跟时代的合理教学模式、打造高水平的音乐学科师资队伍四个角度入手提升高职院校音乐公共课程的实效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音乐素养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