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2023-09-05吴忧
吴 忧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家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的自由性和不确定性可以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小学一年级与二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也是创造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所以,通过音乐创造力教学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创造力的内涵
《辞海》对创造力的解释是:“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德雷夫达尔(J·E·Drevdahl)从创造的“目的性”出发认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道的。”沃尔施勒格则认为创造力是人“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我国学者甘白恒指出:“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那么音乐创造力又是什么呢?孙新宇在《基于音乐心理层面的音乐教育探索与应用》中指出:“音乐创造力是指以发散思维为基础,对从事的音乐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并能用流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音乐创造力:首先,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的“分支”,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具有一般创造力的特征。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因此,音乐创造力作为创造力的“分支”,同样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这两个特征。其次,音乐创造力的创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创作领域,还应该包括一切音乐活动,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通常我们看到音乐创造力,会认为这是一种创作能力,其实音乐创造力包括了一切音乐活动创造行为。音乐创造力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比如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面并没有很宽泛,但是他们把听到的某种音响通过动作或者借助其他工具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音乐创造力。最后,音乐创造力的表达方式必须是流畅的,除了通过音响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这就形成了音乐创造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创造是伴随着独创性成果出现的且具有丰富创造性体验的实践过程。比如,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变化来为歌曲配诗朗诵,也可以即兴编创与之相符的声势、律动或者舞蹈动作,或者和同学们集体编创音乐剧等等。也就是说,音乐创造力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现音乐。
二、我国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力的内容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对音乐创造力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逐渐成熟,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系统地制定音乐创造力培养标准与内容奠定了基础。我国在2002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但理论性地阐述了音乐创造力发展的价值和必要性,而且对于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操作也列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
2011.年课程标准将2002 年实验版的“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整合成“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并将其作为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且针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了“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的学段目标。“创造”依旧为四大课程内容之一,音乐创造内容包括三类学习内容:一是探索音响与音乐,二是即兴创编活动,三是创作实践。
从这三版的内容上看,2011 版课标和2002 年课标都是从“创造”这个课程内容对学生分学段阐述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并且内容基本没有变动,而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继续突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创意实践”的音乐课程理念和“声音与音乐探索”“即兴表演”“音乐创编”的内容。针对“创造”的内容并没有和2002 年、2011 年课标一样单独罗列出来,但是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围绕“创意实践”这个核心素养提出了“趣味畅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四项学业任务,使得创造力的培养更加具体详细化,并且从学业质量上对创造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出要求,这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从这三版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国家把“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不断地强化音乐创造力的内容要求。小学低年级阶段又是创造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所以这些内容和标准的制定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丰富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联想力、想象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该阶段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化。因此,他们对于音乐的联想、想象,除了凭借自己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之外,还需要借助音乐本体之外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会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就应根据儿童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以及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并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具体途径
通过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我们得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于进行节奏练习以及音高训练来说降低了难度。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比较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2011 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要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学习和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围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以及课程标准对创造力的要求,笔者主要从音乐的基本元素出发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一)通过“声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听觉感受力最敏感的时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模仿、嗓音游戏等来培养其音乐创造力。
1.声音模仿
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声音模仿是相对简单的。从比较单纯、熟悉的声响如动物叫声开始,发展到比较复杂的声响模仿,对声音特征的模仿就像寻找符号提示一样,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外均有针对耕地质量的迅速动态测定评估探究,主要是采用遥感技术、GIS系统以及GPS系统等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提升了空间数据采集的现实性,提升耕地质量测定的时效性。文本通过分析某市耕地质量级别测定结果发现,能够采取简化指标系统对导致耕地质量调整的因素实现迅速预警式测定。对于该城市,能够采取数学方法从各种测定指标中选择出能够体现县域土地质量调整的部分易测定指标。
2.用嗓音讲故事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尝试用嗓音讲故事,如“美丽的森林”“大灰狼和小山羊”“奥特曼打怪兽”等主题,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成员一起编故事、一起表演。
3.感受音的强弱
在人教版《青蛙音乐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音的强弱的认识,在学生对《青蛙音乐会》进行模仿感受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青蛙的位置不同,声音会有哪些变化呢?”由此引入“强弱符号”。然后要求学生用动作的幅度大小和声音的强弱来体会声音的力度。最后由青蛙的声音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表现声音的强弱呀?”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动作声音进行表现。
(二)通过“节奏游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节奏作为音乐的四要素之一,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学内容。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音乐创造力。
1.节奏朗诵
(1)教师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喜欢的玩具
(2)按着两拍子说。如:| ♩ ♩ |
风 车
(3)老师边打拍子,按照座位轮流进行
(4)学生们要创造出和别人不同的新词
2.节奏谱卡片游戏
(1)教师出示平八、平十六、四分、二分的节奏型
(2)要求学生读出卡片的节奏,并且要强调第一拍的节奏
(3)教师任意抽出卡片,学生要反应迅速才能掌握游戏
3.节奏接龙游戏
(1)老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再即兴拍两拍
(2)教师继续下去,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即兴拍两拍
(3)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前两拍,再即兴后两拍
(4)老师一直打着四拍子,给出“接头”和“接尾”的指示
4.创编节奏
人教版《十二生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适合进行节奏创编。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完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改编节奏,如第一、第二小节是平八和四分音的节奏,可以换成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并把改编后的节奏和原节奏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三)通过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课例:《洋娃娃与小熊跳舞》。
教学目标:通过律动体会歌曲乐句。
教材分析: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二拍子、大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波兰儿童歌曲。全曲节奏明快,舞蹈性很强,适合边表演边歌唱。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的音频,并带领学生们一起跟着音乐律动。展开教学。一是聆听旋律乐句,教师分别弹奏四个乐句,向学生提问音乐是向下进行的还是向上进行的;要求学生通过身体来表现所听到的旋律。二是敲打旋律的节奏,教师分别弹奏四个乐句的节奏(每个乐句分成两部分弹奏);请不同的学生借助任意工具敲打节奏(笔、书桌、本子、身体)。三是演唱旋律,教师视唱旋律,学生模仿;旋律熟悉之后,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四是对比旋律乐句,教师演唱第一句和第二句旋律,提问两句旋律的区别(节奏一样,旋律不同);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作来表现乐句的不同;教师演唱第三句和第四句旋律,提问两句旋律的区别(节奏一样,旋律不同);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作来表现乐句的不同。四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律动感受乐句,学生围成一个圈圈,第一乐句向右走动,并且在最后一个音做向上的动作;第二乐句向左走动,并且在最后一个音做向下的动作;第三、第四句,学生两人一组一起做“华尔兹”的动作。五是创编练习,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自行创编动作来体现乐句的走向(向上的走向往右或者往前走动,向下的走向往左或者往后移动);学生互相展示,提出建议。结课。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律动边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