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敏教授用香苏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用药思路

2023-09-05孙佐梅陆廷飞郑晓丹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王敏消化性脾胃

孙佐梅,王 敏,陆廷飞,潘 洋,郑晓丹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 主要指胃肠黏膜发生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中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可穿透黏膜肌层或抵达更深层次[1]。据报道,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为95%,但其1 年复发率高达60% ~80%[2]。其临床典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根据其特点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心胃气痛”“肝胃气痛”“呕吐”“反胃”“嘈杂”“呕血”“便血”等范畴[3]。其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饮食失调、劳欲失常、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等。《黄帝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饮食劳倦伤脾”[4]。其病机主要为经脉痹阻,胃失通降,不通则痛;脉络失养,不荣则痛。古人认为, 胃为水谷之腑,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降则和, 不降则滞, 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5]。如周之干指出:“盖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以转运,而不能输于五脏”[6]。周之干提出了“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补肾不如补脾”等观点,其在补脾阴之法方面有颇多建树[6]。缪希雍认为,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存在不足之处。他指出:“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脾虚之法,不知甘寒滋润益阴有益于脾也”[7]。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血脉不通, 积而化热化火, 内蕴不散, 阻滞胃络, 血败肉腐而成溃疡。可见,消化性溃疡的病机主要为脾虚。如《脾胃胜衰论》曰:“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胃论》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脾无所禀则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其气则后病”。如章虚谷所言:“湿土之气, 同气相求, 故湿热之邪, 如虽外受, 终归脾胃”。多种因素可导致脾病日久, 失于运化, 升降相逆, 湿从中生, 蕴久成热, 或肝郁气滞,郁久化热, 同湿相困,最终湿热之邪停滞于中焦,寒热错杂, 久而生疮疡。故治疗该病时应重视调节饮食,调理情志,保护胃黏膜[8]。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如今,有很多患者都遭受着消化性溃疡所致慢性疼痛的困扰,这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王敏教授是贵州省第二批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 余载。她通过研究董建华院士的“通降论”、东汉李东垣的“脾胃论”、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学术思想,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消化性溃疡以寒热错杂证居多的观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临床思路。本文对王敏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用药思路进行总结。

1 临证用药的配伍法则

1.1 辛甘通阳,健脾理气

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其病程缠绵,易于复发, 临床常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空腹痛,疼痛具有喜温喜按, 饥时疼痛,得食痛缓, 纳差神疲的特点,故病机多属脾胃阳虚,失于温煦,寒凝而不通,不通则痛。王敏教授临证时多采用辛甘建中通阳的治疗方法, 常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香苏散之类的基本方加减化裁。其中,王敏教授尤喜使用香苏散合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 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黄芪组成, 能益气温养中焦, 温中而不伤阴,平调脾胃阴阳,使营卫协和,气血通畅,脾运胃健。香苏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行气解郁,为臣药[9]。香苏散止痛作用相对较弱, 多用于中焦脾胃虚寒, 兼夹湿浊, 腹泻便溏者, 但人参价格昂贵, 故常用党参、太子参替代, 气虚偏阳不足者用党参, 气虚偏阴不足者用太子参。胃痛归根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多与郁滞并存, 临床多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 治疗上宜多用柔和平缓之药,勿用刚烈之品, 同时应兼顾理气,但须防止伤阴。故运用理气药治疗此病时要遵循叶天士的遣方用药原则,王敏教授将其归纳为三大原则,一是选用理气不伤阴的药物,如佛手、陈皮、青皮、大腹皮、玫瑰花;二是通过传统方法炮制药物,如柴胡用麸炒;三是在使用理气药时配伍养阴药, 如南北沙参、麦冬、石斛、百合、玉竹、枸杞子等。

1.2 疏调肝木,随证活血清化

情志不遂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对于肝郁气滞、木郁土壅, 宜采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法治之,如采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散、一贯煎、痛泻要方等。肝以血为体,肝阴不足,肝失所养,变柔为刚,气横逆犯胃,故治疗上应同时注重养血柔肝,滋养肝血, 恢复肝条达畅通之性,脾胃可随之而复升降之机。王敏教授在临床上常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木犯土,如使用陈皮、当归、川芎、白芍等药物, 配合柴胡、青皮、香附、郁金、合欢皮等疏肝解郁。消化性溃疡常兼夹食、夹痰、夹湿、夹瘀、夹热的病理因素。A1、A2 期溃疡, 病机以痰湿化热居多;久病体虚的患者,气虚血瘀证较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故兼痰热则用清热化湿之法,如二陈平胃散等,药物有半夏、黄柏、黄连、黄芩、蒲公英、苍术、薏苡仁、茯苓等,但需注意药物不可过于苦寒(避免伤阴败胃);化湿不可过于温燥;有瘀热的患者可用丹参饮、失笑散等方剂扶正化瘀,清热敛肌,但须防止伤胃之阳气,使得大气转散。

1.3 辨证与辨病结合,兼用护膜制酸、生肌愈溃疡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上有“无Hp无溃疡”“无胃酸无溃疡”等学术观点,认为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Hp 感染、胃酸、胃蛋白酶过多。“屋漏”学说则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是由前列腺素E 等保护因子与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的侵蚀使胃黏膜屏障、黏液屏障、碳酸氢盐屏障失衡所致。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式[10]。通过抑制病菌可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但临床实践表明伴随Hp 耐药菌株的出现,西医治疗疗效常不够理想,治疗后病情易反复。祖国医学常将消化性溃疡归于“胃脘痛”范畴,进行传统中医治疗可有效降低此病的复发率。王敏教授在治疗上主张辨证和辨病相统一, 在辨证的基础上, 根据现代药理学对溃疡病的认识,加用具有抑酸护膜、生肌敛疮作用的药物。常用的乌贝散合方加减中包括仙鹤草、荷叶、浙贝母、煅乌贼骨、煅瓦楞子等药物,联合护膜的药物有凤凰衣、木蝴蝶、白及、浙贝等,并以牛膝、荷叶、生蒲黄等止血化瘀、生机敛疮,以促进溃疡愈合。

2 消化性溃疡常见并发症的辨证论治

消化性溃疡每因饮食、情志或过劳等诱发,常见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变症;或因手术治疗而引起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粘连、残胃炎、盆腔脓肿、倾倒综合征等。病情复杂,证型多变,当明辨虚实寒热以治之。

2.1 出血论治

有消化性溃疡患者王某, 女性,32 岁, 职员。平素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饥饱失常, 多次于进食寒冷生硬食物后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2022 年4 月第2次溃疡出血, 经禁食、西药止血、抑酸护胃、补液及输全血后,仍时有少量黑便,前来求诊。王敏教授认为,此患者出血多,气随血脱,阳气衰微,不能统摄血液。当治以理气温中摄血。予黄土汤合黄芪建中汤加浙贝30 g、炮姜炭10 g、制军炭10 g、地榆炭10 g、煅乌贼骨12 g、白及10 g。7 剂,分三次顿服。黄土汤具有温阳健脾、固摄血液的作用,正所谓“有形之血须无形之气的推动”。加之炮姜炭、制军炭、地榆炭温中、凉血止血;白及、煅乌贼骨抑酸祛腐、逐瘀生新。

2.2 穿孔论治

突发性腹痛是胃肠道穿孔的典型症状,DR 提示膈下存在游离气液平面乃为确诊胃肠道穿孔之核心。但膈下无游离气体时,病史、病因及临床表现为重要确诊依据, 且能为治疗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凡急症,如出血、饱餐后穿孔, 需立刻进行紧急手术,勿贻误时机,避免危及生命。空腹下穿孔,若患者身体素质好,发病病程短, 症状轻,如为单纯性小穿孔,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愈。其治法除以胃肠减压、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为主外,早期灌肠及穿孔闭合后胃管注入法的疗效也较好, 如使用大柴胡汤保留灌肠,以理气通腑,降低胃肠道压力, 恢复胃肠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 手术后遗症的论治

术后患者,血去气耗, 故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法以补气健脾活血为主,应辨明病机在气在血,随证施治,虚者补,瘀者通。如肠粘连者, 病机以气虚血瘀多见, 应治以益气活血祛瘀, 使用桃红四物汤最佳;残胃炎者, 多为中焦虚兼夹湿热, 当补虚清化, 且需预防出血、恶变。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猫爪草清湿热、解毒,为防消化性溃疡恶变的常用药。2022 年夏,李某来诊, 患者2 月前因消化性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半月, 餐后易恶心呕吐、心慌、汗出,每于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王敏教授认为,此乃术后脾胃阳虚,不能受纳腐熟食物, 脾阳虚无力运化升清, 胃气虚通降失常,浊气上逆, 是作呕恶肢冷。治当健脾升清、益气和胃,拟香苏散加黄芪30 g、升麻15 g、柴胡10 g 治之。服14 剂后,诸症好转,继以原方加减调理月余,病愈未发作。

3 预后调护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讲的是“阴阳相得,乃克其形”,消化性溃疡与阴阳的失调有极大的关联,各种因素如饮食、劳倦、情志等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土木相仇,疾病逐渐形成。故治疗时应重视生活调摄, 祛除诱发因素,以此预防复发。

3.1 注意饮食有节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极为密切,故饮食调养至关重要,经曰“味过于酸,气以津,脾气乃绝。”酸性食物易耗伤脾气,影响脾胃运化,生冷寒凉之品易损伤脾胃阳气, 油腻煎炸之品易于呆胃滞脾,耗伤脾胃阴津, 烟、酒、茶、咖啡等可增加胃酸分泌, 加重溃疡, 故当慎之。平素饮食应规律,进食时需细嚼慢咽,避免五味偏嗜,多食鱼、蛋、瘦肉、新鲜蔬菜等营养丰富之品,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大、坚硬难消化之品。

3.2 起居有常、情志有调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加重与情志因素明显相关。肝主疏泄,为协调脾胃升降平衡的关键环节。忧思愤怒,肝气失疏,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横犯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致胃痛。因此乐观开朗, 心旷神怡,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有助于减少本病发作。

3.3 不妄作劳

《医学入门》云:“疮口不敛, 由于肌肉不生”。脾主肌肉, 适当运动有利于气血流通,恢复脾升胃降。《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故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 如跑步、游泳、做操、打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劳则气耗,过劳易伤脾气,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3.4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景岳全书·心腹痛》云:“胃脘痛证,多因食,因寒”。外感六淫,寒邪为多,因此慎起居、注意保暖、预防外邪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重要措施。

4 病案举例

范某, 女,28 岁, 贵阳人, 职员。初诊(2021 年10 月2 日): 反复胃脘部疼痛2+月,持续性发作,夜间、空腹明显,食后痛减,嗳气时反酸,纳寐可,大便正常,舌薄红,苔黄腻,脉弦细。胃镜示:消化性溃疡(A2 期)。王敏教授认为,患者先天禀赋虚弱, 中阳不振,水谷腐熟不及,失于运化,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机升降失调;同时长期工作压力大, 精神紧张,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热, 热湿蕴结, 而湿热内阻, 寒热错杂, 故拟方益气温中健脾, 平调寒热。方选黄芪建中汤合香苏散加减。处方: 黄芪30 g, 太子参15 g,炒白术15 g,麸炒柴胡12 g,升麻12 g,桂枝12 g,白芍20 g,陈皮10 g,木香15 g,山药2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百合30 g,乌药10 g,延胡索12 g,黄连9 g,吴茱萸3 g,凤凰衣3 g,木蝴蝶6 g,白及10 g,浙贝母30 g,海螵蛸12 g,瓦楞子12 g,甘草6 g。7 剂,自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二诊(2021 年10 月15 日):胃痛较前缓解,时反酸、打嗝,纳眠尚可,舌红,苔薄少,脉细数。治以益气和胃。原方加南沙参15 g、麦冬10 g、竹茹10 g,14 剂。煎服法同前。三诊(2021年11 月5 日): 胃脘部疼痛显著好转, 反酸较前明显缓解,偶有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少,脉细。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S2 期)。原方加葛根10 g、马齿苋15 g、补骨脂10 g,14 剂。煎服法同前。

5 按语

本病例是一名职员,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正气不足,身体素质差, 脾胃阳虚, 阳虚寒凝, 寒性凝滞, 不通则痛, 导致胃脘疼痛。脾主运化, 脾失健运,湿浊内生, 且长期工作压力大,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 肝火横逆犯胃, 胃气上逆,故见反酸、嗳气,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诸呕吐酸, 皆属于热”。火湿内蕴, 故舌红苔黄腻, 证属寒热虚实夹杂, 王敏教授采用益气健脾、平调寒热的方法,标本同治,用黄芪建中汤温中益气,用香苏散调理脾胃气机, 加用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增强抑酸作用, 用百合益气养阴、防止伤阴,用薏苡仁健脾渗湿,配伍延胡索止痛治标,药后胃痛明显缓解,但仍时有反酸, 胃气失于通降, 原方加南沙参、麦冬养阴益胃,竹茹清热和胃。三诊时胃痛显著好转,反酸较前缓解, 但大便偶有不成形, 加用葛根、补骨脂温脾止泻。复查胃镜示:溃疡已进入瘢痕期,继服中药3 月,诸证痊愈。综上所述,用黄芪建中汤合香苏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王敏消化性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School Guided by Schema Theory
Electricity supplier era of packaging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Bromate formation in bromide-containing waters irradiated by gamma r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