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民族歌剧在高校的审美价值阐发与推广研究

2023-09-05

歌唱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歌剧美育民族

彭 青

近年来,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多项文艺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当前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一批创作单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中,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极佳的民族歌剧作品,如《长征》《运河谣》《沂蒙山》《刘三姐》等,这些优质的歌剧作品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部2019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民族歌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合体,对高校美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发挥重要的审美价值阐释作用,本文将以此为角度对民族歌剧在高校的传承、传播方面所阐发的审美价值及推广研究进行分析。

一、民族歌剧在高校审美价值阐发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高质量、经典化的高校美育艺术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就是凭借艺术的方式,针对受教育者开展的、以不断培养其美学意识、提升其人格修养为目的教育活动。①民族歌剧进入高校艺术课程可以“赋能”艺术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即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注入艺术课程体系,更加注重民族情感、民族思维、民族表演美学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为构建高质量、经典化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注入新动力。近年,民族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的复排再次印证传承与传播“经典性”民族歌剧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将一批“经典性”的民族歌剧进行高校传播,一方面,可以完善高校公共美育艺术课程体系。除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创作的代表性民族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之外,将21世纪以来涌现的民族歌剧《长征》《运河谣》《沂蒙山》《半条红军被》《二泉》《马向阳下乡记》等纳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不断充实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新时代优秀民族歌剧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民族歌剧以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故事情节、感染力极强的舞台表演丰富了专业艺术院校音乐表演课堂的教学内容,一首首经典的咏叹调、重唱选段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资源的更新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学校艺术教育要具有艺术学科所特有的高雅气质、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这必须依托经典和精品,必须靠优秀艺术作品来打造。”②为此,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歌剧教材的编排及优秀剧目的选择,要根据不同歌剧作品的审美特色、时代风格来打造高校系列歌剧精品课程和教材,以“经典”和“精品”意识贯穿其中,全面提升艺术学科建设水平和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二)唱演并重、神形兼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

民族歌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是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传统戏曲表演、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彰显中华艺术美学精神的歌剧表演艺术范式,这里面包含最深层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美学风范,它在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方面具有强烈的审美性。而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民族歌剧进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有力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传播,对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民族歌剧作品理当用歌剧的体裁传播当代中国精神的真善美、弘扬传统中华艺术精神、提升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品格。”③比如,民族歌剧《白毛女》在独具声腔唱段、人物情节的展现中,以中西结合的戏剧叙事手段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民族精神,它在展现人民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审美思想中,以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唱腔表演、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鲜明的“喜儿”形象,寓理于情,揭露黑暗社会的不公,并在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中华美学表演艺术中阐发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意蕴。歌剧《沂蒙山》《长征》《刘三姐》《运河谣》等更是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力作,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民族之美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赋予了更多的审美风范和审美精神。这些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来说,具有鲜明的社会审美价值。

二、民族歌剧在高校审美价值的阐发与推广分析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的艺术之所以是美育最重要的手段,是由艺术的性质决定的。④民族歌剧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高校艺术教育有效地将民族歌剧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中,可以不断推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在高校的深入,促进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以美育人,阐发民族歌剧的“人性”审美体验

民族歌剧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自《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发展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产生了一大批经典性、艺术性、审美性极高的歌剧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闪耀着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光辉审美体验。比如,20 世纪《党的女儿》《江姐》《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红珊瑚》《小二黑结婚》等,进入21 世纪的《长征》《运河谣》《沂蒙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优秀剧作在展现人类为追求自由、和平及美好生活理想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挖掘、提炼民族歌剧的“人性”审美体验是高校艺术教育实施在以美育人策略的有效手段。首先,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它是浓缩文学、音乐、戏剧等多门艺术的综合体现,在音乐性和戏剧性的叙事情节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曲折的故事发展中可以深化学生强烈的“人性”审美体验。比如,歌剧《江姐》主人公在被叛徒陷害最后英勇牺牲走向刑场的舞台场景展现及咏叹调《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就是充满崇高之美的人性咏叹。这种审美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性,更是民族歌剧在实施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理念中优势所在。其次,凸显“人的教育”的核心审美内涵。民族歌剧作为表演性极强的“皇冠”艺术,无论在剧目创作还是歌剧表演、音乐叙事等方面始终围绕故事主人公展现。人物在故事情节中始终以“人”为出发点进行表达,或是戏剧性的动作、歌剧唱段及舞台场景设计等都按照美的规律创作构思,体现不同历史背景中“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思想的光辉。比如,经典歌剧《党的女儿》的女主角“田玉梅”作为一名共产党的思想信念、人性追求无不在优美的咏叹调、重唱、对唱及充满舞台戏剧性的“自由共生象”表演中丰富了观众的视听审美体验,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唱段鉴赏、亲身示范的唱演表演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以此全面提升歌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水平。

(二)以美化人,阐发民族歌剧的“美感”意蕴

民族歌剧在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实践中同样要遵循美育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挖掘、阐发歌剧艺术“美”的元素并进行提炼、整合,以感化、体验为审美原则,以艺术课堂为载体,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平台,大力推动民族歌剧在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充分融入。笔者认为,民族歌剧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是展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更是高校在“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下实施美育的重要体现。高校艺术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歌剧资源进行美育课程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以民族歌剧为教材资源来阐发歌剧艺术不同的“美感”意蕴价值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阐发民族歌剧的“美”来“感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培植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和文化自信。

1.思想崇高美

歌剧人物的思想崇高美一直是歌剧脚本和创作的重要立意,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歌剧中的人物思想审美来帮助学生提升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比如,高校艺术教育歌剧鉴赏公共选修课可以将近年新创作的民族歌剧剧目引入课堂教学,更新、丰富艺术学科公选课教材的内容建设。2017年浙江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荣登“中国歌剧节”展演舞台,将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艺术形象立于歌剧舞台之上,一位严谨而具有大家风范的科学家的思想光芒和事业追求中崇高之美的人物形象成为整部歌剧的灵魂,女主角“屠呦呦”深深打动观众。教师可以剧目《呦呦鹿鸣》为例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推广,结合歌剧中人物的唱段、剧情的发展讲解来引导大学生在歌剧艺术中感受一位女科学家在事业追求中的崇高之美的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观和道德操守的人生信念,同时结合直观地看、听、赏、评互动教学环节来加强感受歌剧崇高美的审美体验。

2.唱腔音乐美

唱腔音乐美的审美体验也是歌剧审美中展现美感意蕴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每一部经典的、成功的民族歌剧无不有着动人的唱段和百听不厌的旋律。近年,文旅部组织复排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更多地将经典的民族音乐文化再次呈现于当代青年眼前。民族歌剧的最大艺术魅力应该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唱段。一部优秀的歌剧离不开它的“唱腔音乐美”,引导大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歌剧音乐的经典优美唱腔是陶冶大学生艺术情操的绝佳路径。除了在歌剧鉴赏课中通过民族歌剧优秀唱段的鉴赏来感受歌剧的唱腔音乐美之外,高校可以和本地音乐家组织协会不定期举办民族歌剧唱段讲座与鉴赏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歌剧艺术素养,协同高校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人物表演美

歌剧之美贵在表演。表演的价值来源是表演艺术家客观地再现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民族歌剧中“喜儿”“江姐”“小二黑”“韩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都是歌剧舞台表演美的集中体现。歌剧艺术审美教学中,阐发歌剧的人物表演美是歌剧审美教育引导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歌剧表演中唱演并重、形神兼备的传统表演美学艺术在虚实结合的舞美意境中可以激发强烈的审美感受,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审美优势,独具韵味的民族唱腔在专业演员真实情感的表演中可以感化大学生的歌剧审美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的剧场舞台观演可以真正感知到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美感,从而使得大学生从歌剧审美的“感性人”变成“审美的人”。这方面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力引进民族歌剧进高校巡演等活动的力度与实施,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礼堂进行现场歌剧观摩,同时也可激发我国一批近年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下产出剧目的复演频率,盘活高校歌剧美育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

4.现实社会美

民族歌剧的现实社会美更多体现在近年来主旋律题材及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歌剧艺术创作中。其一,主旋律歌剧题材一般以现实生活、故事来展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思想。教师选用一批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进行审美鉴赏可以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让大学生体会到歌剧中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比如,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以扶贫干部“马向阳”为现实人物原型进行创作,以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谱写了村干部“马向阳”的动人事迹,弘扬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高校中以歌剧美育的形式在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及党员干部中组织观摩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来深化大学生及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歌剧美育“润物无声”教育的有效方式。其二,将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歌剧作品充分吸纳到艺术教育课堂中,展现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民族歌剧《刘三姐》唯美的舞美设置、动人的故事、传统歌圩民俗风情尽情展现了社会现实的风俗之美,教师可以比较鉴赏电影《刘三姐》版本与歌剧版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刘三姐文化”,以及视听经典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乐唱段,全面加深对歌剧《刘三姐》的感知体验,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歌剧艺术的审美兴趣。

三、民族歌剧审美价值阐发与推广的几点补充

第一,“美育”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形成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⑤为此,民族歌剧的“美感”阐发也要配套相关教材,不断丰富歌剧美育学科建设。比如,组织专家编写歌剧美育教材及加大民族歌剧美育通识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根据民族歌剧不同的美感特色及题材分类编写歌剧介绍、歌剧背景、歌剧唱段、歌剧意蕴的通识类教材。在“高雅活动进校园”品牌活动中,可以分层次、分类针对不同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定向剧目推广观摩。对于农业类的高校可以推广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类的高校可以推广民族歌剧《二泉》,对于理工实验类院校类的高校推广《呦呦鹿鸣》,对于国防类的院校可以推广民族歌剧《英雄》《国家》。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积极将一批近年新创的民族歌剧选段引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此外,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歌剧人物思想情感的唱、演能力表达,积极汲取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精华,突出歌剧表演艺术的美学风范、精髓阐发,课外艺术实践中加强学生歌剧舞台表演的实践训练,如教师领衔组织高校歌剧表演团队带领学生走进不同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表演推广。

第二,以“歌剧美育综合”的观点进行不同艺术专业的交叉教学,推动歌剧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歌剧美育不仅仅只限定于听、赏公共教学课程来完成,以“歌剧美育综合”的教学理念,即将民族歌剧元素以学科交叉的形式融入相邻艺术学科中进行推广教学,如歌剧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叉融合,引导大学生针对民族歌剧《长征》《沂蒙山》进行红色题材歌剧短视频、宣传片制作,展现学生对红色歌剧作品的创意设计,这种歌剧短视频的制作其实就是一种歌剧创意审美活动。或者通过数字视频技术建造民族歌剧艺术影像馆,让大学生对民族歌剧发展史经典剧目、人物进行影像故事虚拟再现,将歌剧经典故事影像化,然后进行平台推广,以此从中获得审美精神的满足体验。环境设计专业可以通过手工制作道具模型来再现民族歌剧《刘三姐》的舞台景观,让大学生通过歌剧舞台景观设计体验一种艺术情趣。产品设计的专业则以不同民族歌剧剧目内容为素材进行歌剧海报创意设计或歌剧中人物场景的插画设计等,都可以将歌剧美育融入不同艺术专业学科教学领域,真正做到高校歌剧美育的全面推广与发展。

综上,民族歌剧对高校美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发挥重要的审美价值阐释作用,应该在高校进行全面推广与发展。

注 释

①刘红《高校艺术教育要彰显中国精神》,《人民论坛》2018年第24期。

②刘暄《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精神—基于“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③同注②。

④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⑤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歌剧美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