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演进脉络、核心热点与前沿趋势

2023-09-04沈琼王硕潘禹锡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沈琼,王硕,潘禹锡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立足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奋勇前进的关键发展阶段。解决“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振兴”,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其培育与储备是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出台支持性文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2014年7月,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遵循“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各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2 254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其进一步的培育工作将持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热潮兴起,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特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定位”“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等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累积,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持续稳定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度高、政策针对性强、现实性意义大的关键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现状、核心热点、脉络变迁、前沿趋势等内容的系统性梳理是尤为重要的。本研究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该领域的综述类文献以理论分析居多,虽有少许学者尝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开展量化分析,但这些文献普遍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单一视角,仅初步揭示了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链条,且存在时间跨度有限、文献数据不足、内容分析不到位等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扩展研究时间线、样本量和覆盖面,以期更深入地解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学理基础、更清晰地揭示研究的热点规律,为今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深入研究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学术参考和坚实的实践指导。

1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精准清晰地反映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脉络,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方法,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热点突现等可视化分析,系统呈现研究领域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演变规律和分布特征,清晰地揭示相关研究的演化路径和演变规律,准确地挖掘领域前沿的科学问题。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演进脉络

对关键词共现时区进行可视化并构建关键词共现时序图谱(图1),考察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演进的3个阶段,并阐释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共现规律。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第一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初始萌芽期(2012—2014年)。这一时期年均文献增速超过100%,这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决策相关。根据党中央相关支持政策沿革,该阶段文献尝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类型和外延进行系统完善。朱启臻等[1]在2012年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主体论,认为市场主体地位是新旧职业农民研究的分水岭。闫志利等[2]从过硬农业技能角度定义新型职业农民,突出了农业技术骨干对新型农民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尝试从不同角度细分新型职业农民类别,例如,魏学文等[3]从综合能力维度将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以及社会服务型3类,而周一波等[4]则倾向于将新型职业农民分类为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

第二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积极探索期(2014—2020年)。这一时期的文献数存在小幅浮动且持续稳定在高数量区间,于2019年达到峰值(85篇)。首先,该阶段大量文献热衷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关键抓手。例如创新与升级农民培训的“农民学院”模式;以乡村互联网建设的数字赋能来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缺口;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通过合作团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其次,该阶段的中后期研究倾向于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逐步内化并嵌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浪潮中。例如,王雪平[5]将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属性与乡村振兴的科技扶贫结合,特别强调了科技扶贫的重要性。钱多[6]通过定量研究,揭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揭示了新型职业农民优惠政策的重要性。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困难,丁远等[7]建议引入精准扶贫的教育理念、融合职普教育、加强多元教育供给来加以解决。陈家斋等[8]从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视角,考察了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建议借助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助力乡村振兴。此外,产业融合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结合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壮大农村创业群体、破除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匮乏的“盲点”和“堵点”[9],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与农村产业兴旺,进而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现[10]。

第三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拓展深化期(2020—2021年)。虽然这一时期文献数量缓慢缩减,但刊文数量和质量仍列第一方阵。如何借助“数字经济”“互联网+”等发展趋势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示范效应,成为该阶段研究的新热点。刘琪等[11]就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研究,得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是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这一结论。基于此,“新时代、新趋势、新路径”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责任”精神与“合作”精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进取”精神与“创新”“冒险”精神是至关重要的[12]。陈家斋等[8]认为高职院校培养阶段就应加强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改革实践,通过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完善“全程化”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此外,不少学者指出“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优势挖掘有助于强化农民创业素养并拓宽农业农村创业渠道[13]。因此,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信息服务是以信息技术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途径。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核心热点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词展开共现与聚类分析(图2、图3),并归纳为3个核心热点。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特征趋向与战略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界定在此不作赘述。在明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后,其优势特征的甄别也是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焦点。叶俊焘等[15]指出,稳定务农意愿、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特征。职业性、专业性、社会性、现代性、规范性等同样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此外,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新型职业农民在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拥有战略地位。现阶段“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沈琼[16]指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更多地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上。因此,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吴兆明[17]指出,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意愿并增强其现代职业技能是支持和促进中国“三农”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是适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保障中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人才支撑,其高效培育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8]。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瓶颈与优化路径。农民素质低、基础弱等天然劣势和农业政策不完善,投资主体缺位、激励协调机制欠缺等[19]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短板。周桂瑾等[20]认为,基数不足、地区失衡、供给不强等成为限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基础。学者们尝试从政策支持、外部环境、培育对象、培训机制、产教模式、劳动力素质等[21]多个角度探寻最优培育路径和有效运行机制。张广辉等[22]指出,农村土地长效流转机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机制。因此,应该精准锁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重点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立足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政策背景展开新型职业农民的融合性研究。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刘琦[23]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从源头助力乡村振兴。李莹等[24]站在中国梦的高度,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破解乡村衰落、根除乡村“空心化”。同时,大量研究尝试从农村人力资本展开。郭晓鸣等[25]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不少学者尝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献言献策。徐进等[26]分析了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挑战,建议加强政策扶持。田昕加[27]建议加速构建综合培训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刘泽等[28]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工程,以及从全流程协同视角保障乡村振兴。

综上,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热点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宏观战略导向保持一致,逐步形成了基础性理论探讨-现实性问题探索-新时代诉求契合的完整研究链条,为中国高质量、强时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前沿趋势

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关键词突现特征进行分析(表1),可分析前沿研究趋势。从关键词突现强度看,“乡村振兴”突现率最高(18.23),凸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家庭农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现延续期最长(4年),说明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载体,新型职业农民为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引擎”和“双动能”。结合中央历年的“三农”政策,发现自2012年起,“培养”“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等关键词陆续出现,持续热度长,这与2012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央一号文件密切相关。在2013—2017年,先后出现“新型城镇化”“家庭农场”“职业教育培训”等多个突现词,这与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和2014年中共中央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紧密挂钩,说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革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等改革内容成为阶段性的研究重点。2018年以后,随着中国进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关键词快速跃升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沿革高度呼应。此外,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究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结构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构建。

表1 2012—2021年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词突现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了中国2012—2021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演进脉络、核心热点与前沿趋势,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经历了初始萌芽期(2012—2014年)、积极探索期(2014—2020年)以及拓展深化期(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各时期研究演进链条清晰、内容关联紧密。研究主题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学术范畴界定、培育方向探索、国际经验比较、“互联网+”新业态创业模式探析等;研究机构以农林类、师范类高校和职业教育研究院为主,呈现“百花齐放”的共荣格局,但各主体间缺乏稳定学术交流合作;文献来源期刊以教育领域期刊为主,研究视角跨学科性明显。第二,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热点体系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制约瓶颈、培育手段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逐步形成基础性理论探讨-现实性问题探索-新时代诉求契合的完整研究链条。第三,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与党中央“三农”政策沿革和国家宏观战略部署一脉相承,未来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究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结构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构建,为培养“一懂两爱”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仍有待改进。第一,追踪现代农民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规律,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市场的要素场景和行为变化,积极重塑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定量研究,重点评估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政策效果,揭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济社会影响和内在决定机制。尤其需要丰富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观调查数据,选择自然实验、准自然实验等现代因果识别工具,从农民职业选择、农民收入改变、农民就业转移等多维视角,积极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引致个体农户决策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宏微观政策的互动应对和适宜条件。第三,将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与“双创”热潮相结合,未来重点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研究,尤其加强“互联网+”、农村新基建、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对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作用机制研究,围绕建立“数字+”应用场景与新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培训模式展开,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趋势。第四,拓展“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内容,融合现代农业、新型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容。将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农业发展形势,与新型职业农民展开融合研究,也是未来亟待探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