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化解路径*

2023-09-04李蛟

农业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工商资本

◎李蛟

工商资本是指以货币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资本,而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其中资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均明确指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振兴”。资本下乡能够有效弥补“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短板,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了新的机遇,因而工商资本下乡是预期收益和政策红利共振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现实中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项目烂尾、土地纠纷不断等,因而亟需构建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特征

(一)规模不断扩大。整体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居高不下,甚至一些非农领域的大中型企业也在不断下乡,跨界投资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我国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仅为0.58 亿亩,而到2020 年则激增至5.3 亿亩。同时,在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化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13—2020 年间累计投资规模从0.8 万亿元增加到近2.50 万亿元。

(二)领域持续拓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工商资本的投资领域已从种养殖业向加工流通业、社会化服务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延伸,并向资产盘活、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深度拓展。在2020 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企业达20 家,总营收同比增加了67.31 亿元,这些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资本运作方式包括了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和租赁等,地方政府除了允许工商资本参与一般性的市场化运营项目之外,也大力扶持工商资本参与特许经营、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等项目。

(三)合作模式多元。政府与工商资本的合作涵盖了PPP、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和乡村振兴基金等多种模式。截至2020 年上半年,已有187 个农林业项目入库我国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数据库,投资总额达到2646 亿元,有效支持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专项债券是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重要创新举措,近些年来专项债券已逐渐开始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庄整治、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污水处理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乡村振兴基金则与乡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有助于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使用权不稳定。工商资本下乡从事农业产业,成功的前提是拥有稳定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其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工商资本可以通过流转和租赁等形式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但这种使用权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行为具有弱规则导向性。表现在一些农民欠缺法治意识、产权意识和契约精神,同时嫉妒心理较为严重,如故意破坏工商资本投资的生产设施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商资本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二是农民的行为具有特殊主义属性。工商资本是乡村社会的“局外人”,而部分农民具有较为严重的排外思想,因而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他们通过不道德的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在工商资本投资期间突然要求增加土地租金等。即便一些工商资本采取不定期向农民送油送米等方式以期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意外情况仍时有发生。

(二)合法性存疑。公共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基础设施等,工商资本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村庄空间范围内开展的,因而势必需要利用各种公共资源,甚至有些公共资源本身即为工商资本的经营对象,如某些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即为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经营对象。然而,公共资源并不是以“无主”身份来等待工商资本进行整合,在工商资本使用需要人为供给或者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时,将会面临来自农民不同程度的合法性质疑。因为对于村民而言,公共资源属于集体所有,而自身是集体的成员,因而拥有免费使用各种公共资源的权力,而工商资本并非集体成员,因而认为工商资本免费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是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因此,当农民看到工商资本通过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获得不菲的经济收益时,存在着强烈的被剥夺感,继而可能会阻挠工商资本的正常经营活动。例如,如果村庄里出现停水情况,一些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因为资本主体用水过多而导致的供水不足。

(三)协同性不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三产的有机融合,只有通过产业间的协调互补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有真正助推产业升级。从长远角度而言,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不过在短期实践中,工商资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自由式发展的短期效应往往是恶性竞争而不是协同互补。在资本潮涌的大背景下,一些工商资本本身是从事房地产、建筑和医药等产业,这类工商资本之所以下乡,有的是基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扶持,有的是想当然地认为从事农业产业的壁垒并不高,甚至有的只是因为简单的农业情结,因而有热情没规划,在切入农业领域时存在着盲目跟风投资行为,急于造声势、铺摊子,高估了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对农业的基本属性以及农业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入的了解,由于对农业投资风险的认知有所欠缺,最终一些工商资本只能以失败告终。

三、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保障生产资料的稳定供给。工商资本下乡需以稳定的生产资料供给为保障,其中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农村最宝贵的发展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其根源大多可以追溯到土地利用方面。目前,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分散化不利于工商资本下乡,因而有必要科学布局农村的生产生活空间,适度调整农村的土地规划并进行土地的集中整理。由于村集体是农村土地资源的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在工商资下乡流转土地过程中,村集体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更多的职责,如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村社共同体,以其为主体通过“一口对外”的方式与工商资本开展深度合作,以替代工商资本从分散的小农户手中流转土地,避免土地流转处于不平衡性状态。当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牵涉到集体决策问题,尤其是与土地经营权相关的内容,需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之后方能实施,以避免村社组织违背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而出现“代行”流转行为。同时,应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身份及权利义务,以及规定土地流转的方式、规模和期限等,通过合同形式来明确土地租金和雇佣关系。

(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应立足于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发展根植于乡村的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型产业形态,促进生产要素的跨界配置和产业形态的交叉渗透,最终实现农村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不过,乡村公共资源毕竟属于全体村民所有,工商资本下乡赋予了公共资源市场化属性,因此需要构建新型的利益分配体系。目前,工商资本既欠缺使用乡村公共资源的合法性,同时也无法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因而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公共物品匮乏等诸多问题。例如,如果工商资本下乡从事的是种植业,则其无偿使用灌溉设施和机耕道会大概率受到村民的阻挠。因此,村社组织要充分发挥产权主体的作用,通过向工商资本收取资源使用费等形式,实现对“集体所有制行使主体”和“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职能的回归。如此一来,村社组织为资本下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且通过有偿使用、产权界定等制度安排,在赋予了工商资本使用乡村公共资源合法性的同时,也能够使村集体获取资本下乡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优化工商资本的投资布局。基于“大国”小农的现状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应引导工商资本以适当的方式进入相关领域。一是种养殖业。适合工商资本规模化经营的种养殖业主要包括了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整体而言技术门槛较高,而工商资本拥有可移植的专业化知识予以应对,如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可以动态监控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且员工付出的工作量也可以科学计量;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形态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规模小、分布散,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工商资本可以介入粮油深加工、毛皮精深加工、果蔬原产地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以提升产业链的衔接能力;三是农业农村服务业。工商资本具有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适宜进入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和农资连锁经营等领域,以提升农业农村服务业的网络化和集群化。同时,可以参与数字农业和数字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和可再生能源等生活性服务业,以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工商资本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工商详解网络传销四大新模式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VR 资本之路
在转变执法理念中彰显工商担当
适应新常态正风肃纪提升工商形象
落实“两个责任” 构建廉政工商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