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

2023-09-04焦翔辛绪红李梦蛟沈光宏

农业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江苏标准化农产品

◎焦翔 辛绪红 李梦蛟 沈光宏

加入WTO 以来,我国农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贸易竞争优势逐年减弱,尤其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原因是农业负担的生计成本高,农业降成本难度大,由此也倒逼我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应更充分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根基和底线,也视为对未来国际风险的未雨绸缪,同时尽力争取国际市场,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认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波特理论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竞争力之强弱取决于如何主动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现代农业理论同样提出,农业竞争优势不仅关联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禀赋等基本生产要素,而更与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品牌营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等高级要素相关,因此国家应通过政策干预促使农业竞争力提升,强化和引入更多的高级要素和特定要素。此外,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农业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

江苏是农业资源禀赋紧缺而农业产出丰厚的经济发达省份,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加深进程中,把握江苏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特点和竞争力状况以及梳理面临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对于更好地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持续贯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与品牌强农战略,但江苏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

(一)国际市场地位较弱

王圆和贝淑华(2020)进行了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分析发现江苏省一直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地区,且有逐渐加深趋势,农产品贸易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出口总额基数太小,因此在总体国际市场占有率仍旧太低。此外,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结构过于集中,初级农产品多而加工产品少,整体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随之增大。何涛(2021)研究发现,2018 年江苏省农业地区总产值为3735 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而当年农产品出口仅占全国出口的5.11%,江苏农产品出口与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的地位不完全匹配。崔秀芹(2021)研究发现,江苏农产品出口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或半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影响了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市场优势不足

1.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不足。相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和需求增长,江苏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与有效供给均不足。21 世纪以来,根据连续多年的中央1 号文件,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江苏省多年持续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截至2020 年底,江苏全省绿色食品企业1690 家、产品3678 个,有机农产品企业86 家、产品106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7 个,面积总计1861 万亩(含养殖水面和草场)。首先,尽管横向比较数量居全国前列,但相对于全省1405.58 万户农户和1.1 亿亩的农作物总面积(2019 年统计),当前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规模明显不足。其次,绿色优质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产品多、养殖业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蔬菜和大米产品数量占比超过40%,与产品多样化、优质营养化消费需求不适应。此外,生产主体构成不理想,目前获证主体中相当部分属于合作社,国内合作社“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一定的结构隐患。

以江苏省第一农业主导产业“稻米”为例,江苏常年种植面积3300 万亩,位居全国第六。稻米产业发展水平,直接涉及全省人民的主食质量与广大稻农的效益。与此同时,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依托较好的市场购买力,成为中高端稻米的重要消费市场,而目前江苏全省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仅有三成,江苏地产稻米消费仅占江苏居民口粮的两成,市场上东北大米、进口大米等更占优势。根据笔者团队对苏南5 地市的居民稻米市场调研,样本居民显示出了良好的购买力,46.5%的样本居民习惯采购单价每斤5 元以上的大米,过半消费者依据“食味”“香气”偏好更倾向于采购东北大米并给出中高价格,但江苏地产大米并未占据本省中高端市场,3 元左右的售价处于低端产品水平,对省外地区市场而言,更加缺乏竞争力。

2.品牌农业发展不强。品牌是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9 年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强农 营销富民”工程,研究制定了《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专项方案(2018-2022)》;将农业品牌工作列入“十四五”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编制重要内容,射阳大米、高邮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南京盐水鸭、洞庭山碧螺春茶等一批知名品牌逐步成长壮大。不难看出,以上品牌创立发展均在一定产品规模基础之上,除碧螺春茶叶外,其余品牌历史并不长。问题也较为突出,首先是品牌覆盖范围小,多为区县级或县级以下区域品牌,影响力、供给力、辐射力十分有限,缺乏地市级、省级的品牌,先天不足导致影响力不大。其次是企业名气小,全国知名的农业企业品牌少之又少,各产品品类缺乏大型、知名龙头企业引领。第三,产品品类小。与江苏众多农产品品类相比,目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类均为小众,粮油、果菜、肉蛋奶都缺乏知名企业和品牌,例如阳澄湖大闸蟹和碧螺春茶叶品牌知名度较好同时价格较高,季节性突出、礼品属性较强并且消费群体有限,并不构成广大百姓餐桌的必备品。总体来说,江苏农产品国内市场竞争力不高。

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障碍

(一)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多年以“产量”为导向,政策倾斜、科技研发应用、品种选育等均以产量为纲,而对农产品质量重视程度不够高;其次,江苏农户也习惯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生产方式,相对并未追求高质量目标。再次,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健全,绿色优质产品需要组织、制度、技术创新投入,往往一定程度加大了生产成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品牌打造的长期性,以及产品销售中缺乏中高端渠道的渗透能力,优质农产品无法实现优价,进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不完善

品牌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品种和品质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从“农产品质量安全”跨越到“品牌农业”,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认识仍在转换之中,政策引领了产业发展,但尚未提供充分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政策环境,有的仅停留在“穿衣戴帽”,秀外而未惠中,有的未识别真正高价值的潜力品牌对象,影响了实际政策效果。其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品牌认识不高、创牌热情不够,尤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往往缺乏品牌创建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运营能力,对于区域公用品牌而言,尤其新建立的区域公用品牌,各个农业企业更加珍视自身的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难以聚力打造区县级、地市级的区域公用品牌。最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运营和管理不规范,保护不到位,品牌授权审核不严格,品牌市场监管措施不强,难以形成强力的震慑和有效的保护。

(三)标准化生产管控体系仍有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进程中,品牌建设是关键,质量提升是基础,农业标准化正是“牛鼻子”。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农业部门开始重视并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优质农产品开发、农产品认证认可以及国际农产品标准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展,截至2020 年,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数量达到6416 项,农业相关团体标准制定数量达到1000 余项。然而,目前江苏省仍存在如下突出瓶颈问题:

1.重视度不够。长久以来,农业重视的是数量而相对忽略质量,政府主管部门更加侧重于抓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则是满足“品质安全”的底线,而高质量和标准化属于更高要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则重视品种选择,总之,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农业经营主体两个层面之上,农业生产标准化重视程度低。

2.欠缺度较高。一是体系结构不完善,我国农业覆盖面广,产品类别丰富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产业链较长,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牵涉的环节众多,当前农业标准化工作只是侧重于生产环节,远未覆盖全产业链,也未实现体系架构,无法协调配套。二是标准相对滞后与生产需要,多年沿用的“老标准”与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匹配。三是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需求是多变的,要求提高的速度较快,标准往往未及时调整。

3.落地性不佳。一是可操作性不高,由于地域差异、环境差异和品种差异,造成农产品生产异质性突出,农业生产标准指标雷同程度高,针对性不突出,可操作性较差;二是约束力不够,部分标准仅仅属于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标准,对生产指导性不强,约束力不足;三是执行度不高,除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外,小农户由于自身文化、年龄的影响,学用的积极性不高,宣贯、落地难度较大。

(四)农业全产业链尚未健全

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农产品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农产品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综合控制体系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生产环节而是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产品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然而目前江苏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重视抓生产而轻视抓产业,重视抓环节而未健全体系,产加销尚未贯通,农文旅仍未完全融合,乡村多种功能有待拓展,农业增效、农产品增值仍有巨大空间。

(五)农业资源与环境超负载双重约束

江苏农业资源禀赋紧缺,作为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0.9 亩,水资源结构性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组织化水平不到50%,农业的集约化及耕地利用率高、负荷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由于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追求数量为导向大量、失衡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投入品的使用,造成全省耕地质量明显退化。尽管近年来绿色农业的兴起,“一控两减三基本”“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的贯彻实施起到了一定遏制,但由于长期积累的污染和损害,江苏农业资源环境未得到彻底有效治理。

三、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技赋能,加大农业技术创新

一是加大深挖科技潜能,针对江苏本身资源环境约束,应进一步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和先进种养殖生产配套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现代管理手段,重视降低成本,最终目的提高单位质量效益。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研发应用,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研发适用新型农机和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与劳动生产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力量,吸收优秀产业企业经验,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优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二)以标准管控,全面建立标准化质量管控体系

1.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江苏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提高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认识,更加重视农业标准化的引领作用,一是大力营造重视标准化生产的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引导思想观念转变。二是多部门合力推动,增大资金投入,做好久久为功的准备。三是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让生产经营单位能学习到、认识到标准化的优势和作用。

2.科学构建标准体系。应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是因地制宜构建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结合本地的农业产业和公用品牌设计规划,做好顶层规划;二是优化现有标准体系结构,建立全产业链条的相关标准,对已有的陈旧标准进行修订升级,对欠缺环节标准的增补制定,三是鼓励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制修订相关工作,让标准制定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更好的贴合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

3.创新引导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体系构建是以农业生产服务为目的,相关部门应创新机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发挥标准化生产在保障安全、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和促进品牌方面的作用,推动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入标准化生产。二是结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认定形式,推动引导标准化生产。三是江苏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应以“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公共品牌并鼓励企业创建品牌,通过品牌培育促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和应用。

(三)以人才保障,加强生产经营主体培育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人才振兴,第一层面,主要是农业生产的高层决策者,包括农业企业管理者、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通过培训引导使其懂技术的同时会经营善决策;第二层面,使中间管理者、协调者,也是农村的精英和能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市场信息,第三层次,普通农户,应通过培训教育使其掌握田间管理操作等实用技术。政府部门应统筹政策支持,委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省市农科院以及涉农高校实施完成。

猜你喜欢

江苏标准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数读江苏
标准化简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数独江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数读江苏
江苏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