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历史溯源、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3-09-04张琴肖芒

农业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张琴 肖芒

一、引言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现有5 亿多人居住在农村,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乡村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推动乡村发展有利于重塑城乡关系,走新型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走城乡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道路,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道路。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二、历史溯源:乡村发展的历史变迁

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乡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新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等新条件下,为适应和服务这一发展,提出的全新的理论和政策导向。

(一)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重建。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先声,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就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建设乡村进而改造中国,目的是为乱世的中华民族探寻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这是一条以知识精英为主导的乡土文化重建之路,以文化改造来实现乡土重建,也就是以新礼俗改变乡村结构,进而实现乡村社会关系秩序的重建。

(二)土地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社会运动,使中国传统乡村内部的阶层结构得到了彻底的塑造。拥有自己的土地,是贫苦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一方面解放了贫困农民,另一方面将农村的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脱离,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1982 年全面铺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将承包经营权归于农户,形成了土地二级产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同时也呈现出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21 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呈现出产业边缘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且随着城镇化步伐日益突出。为此,2004 年以来国家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2006 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多项配套发展措施,使得传统的乡村外部基础条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但并未改变乡村“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也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重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

三、现实困境: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乡村产业边缘化问题突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核心。当前乡村产业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单一,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增收困难,此外,农业产业结构越单一,一旦遇到不可逆转的风险,如天气、自然灾害、地理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弱,农民增收稳定性越差。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目前农业第一产业比例逐年下降,二三产比例逐年提升,但农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仍然呈现出严重不匹配。三是农业产业效率低下,由于中国广大地区农业土地呈现碎片化特征,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困难,农业投入和产出失调,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大部分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更愿意外出务工实现增收,造成土地荒废现象严重。

(二)农民老龄化日益严重。当前农业生产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队伍中,出现了明显的“老年农业”“妇女农业”“儿童农业”现象。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农村,流向城镇的工业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和城市服务业。二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弱。随着青壮年的外出,留守农村的大部分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基层组织干部年龄较大,中青年人数较少,能带领乡村发展进步,能干事、干实事的人选不出,带头人队伍难选。这些农村干部队伍中,很多干部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有效治理乡村的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在解决乡村矛盾和问题时不积极不彻底,这也增加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难度,影响了乡村发展。

(三)农村空心化持续加剧。农村空心化是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导致农村房屋空置、乡村公共聚集地空闲、乡村活动消失、乡村人员外流等一系列现象的统称。一是随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逐渐在城市扎根落脚,大部分农民选择举家外流,一方面便于家庭成员相互照应,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较农村优越,导致农村人员逐年减少。其次,大量举家外流后,农村房屋无人居住,导致农村大量房屋闲置,如果得不到日常维护,房屋破败不堪,有些甚至出现坍塌。第三,人员的外出导致农村公共聚集地空闲,如农村戏台、庙宇、祠堂等传统聚落活动的空间闲置,此外,乡村活动主要靠乡村人员,人员消失导致活动消失,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呈现凋敝化。

四、路径选择:提升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形式,确保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一)建立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发展需要多业态发展,摒弃传统单一产业的盲目高产和一家独大的扩张生产,调整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农业观光旅游、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呈现出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并存格局。同时,深加工农畜产品,将农畜产品产业链延伸,扩展到加工业、流通业、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深化农业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农畜产品的高附加值,实现农畜产品高利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快农业要素运作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有人才能振兴。农村人员流失、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适当前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训新型农民主体,扩充农业人员队伍,积极鼓励和引导热爱农村事业、又满怀激情干事业、熟悉农业技术的人才奔赴农村创业就业,培养一批服务农村、扎根农业的有情怀、有担当、励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可行措施有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二是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对返乡创业各类人员在利用土地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人员给予土地制度改革,征收土地的时候给予扶持、提供保障,在经营中占用农村闲置房屋、利用闲置公共资源的各类人员给予扶持和保障,从而盘活农村大量闲置资源和场地。只有吸引了广大青年新型农民流向农村,通过政策优势吸引人才,让引进来的人才能够安心在基层扎根,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服务,鼓励他们到乡村志愿服务,为乡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乡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农村多元化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治理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基层组织人员配置,一方面需要强化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制度,提升外部力量和内生力量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水平,当然,第一书记和村两委需要各自发挥自身的职责,既不能越权,也不能甩手不干。其次,可以丰富乡村基层组织成员,吸纳乡村各类创业就业人员到组织中来,一方面扩充外部力量对农村基层两委组织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吸纳外来力量带动基层组织更新,充实基层组织新鲜血液,给组织带来新事物、新理念、新思路,有利于农村实现多元化治理。第三,加强农村法制体系建设,各法律主体可以开展法治下乡、巡回法庭等形式开展乡村法治宣传,引导群众遇到利益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合理解决矛盾,彻底消除群众在解决自身利益时暴力对抗和非法上访。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