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09-04郭秀慧

农业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业

◎郭秀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振兴,产业需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和主要着力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连续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高频词,也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基点。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重要课题,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以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书写到乡村大地的时代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产业融合是由于分工的专业细分和不断深化,产业之间通过技术渗透、模式创新、产业集聚、产业联动等方式,进行各种要素跨产业重新配置,产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实现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生产效率提升、供需契合度提高等。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下称“三产融合”)则是以农业为依托,以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民共享三产融合的发展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和结果。

农村三产融合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融合在特定的“农村”区域内发生,实现资源要素重组、分配机制重构,三产融合的利益更多地留给农村和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扎根农村、保持农“色”、释放农“味”的产业融合才能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各地农村风俗习惯、乡村文化、人情往来等里面蕴含的地方文化与特色韵味是产业融合的内核,脱离这一内核,就会失去原动力和生命力。三是农村三产融合源于产业和分工的充分发展。三产融合正是各个专业化分工之间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柔性化联动而产生的产业形态和发展过程。四是产业融合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拉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二)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产业兴则乡村兴。一是产业振兴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能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使农业农村具有自盈利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避免返贫。二是产业振兴有利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产业振兴才能使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还会在产业多元化发展之中,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三是产业振兴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协调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提振乡村消费需求,拉动乡村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是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是巨大的宝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其纳入互相联动的产业网络系统中来,实现城乡联动发展,不仅能够更好地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加速集聚优势要素振兴乡村,更能够夯实城乡联动发展的产业基础。

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互相联动的产业网络系统,各个产业之间紧密联系、联动发展就会织就一张动态平衡的产业网络。乡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以农业为依托的各个产业之间的交互融合,否则单纯以农业种植、林业培育、牧业及渔业等产业来营收,收益率相对较低,产业形态较为初级。第二产业带来的技术变革拉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也通过不断突破跨地域、跨时空、跨行业的限制提升服务业的效率,乡村产业发展只有积极运用这些技术和服务为农业赋能增效,才能推进农业农村的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

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三产融合横向带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异质性需求;纵向可以推进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产业的稳定性。另外,三产融合还有利于农业农村承载的地方风土人情等特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农村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治理体系、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因此,产业融合能推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提升,乡村振兴要求产业融合与产业振兴,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二、乡村产业融合的问题研究

(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农业被弱化

盲目向“城市化”看齐,忽视乡村发展基础。很多农村为了“美丽”起来、“文明”起来,效仿城市书房、栽种“开花的树”、修建“村史馆”等,投入了大量资金、割掉了即将成熟的青麦等,结果不久后便无人问津、书桌四散、空留残骸。简单地要求农村向城市看齐,以所谓的城市标准要求农村,用城市思维治理农村,鼓励推动农民“上楼”,将发展重点放在外表的“美化”“绿化”上,整齐划一地推进乡村“模板”,用商业化冲淡了农村的“农味”,用单一化的模式稀释了农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特质,极易带来更多同质化的过度竞争和低附加值产品的过剩。

农业被弱化是近些年乡村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是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开始寻找新的就业方式。二是由于纯农业收入低,一部分农民赴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一部分年轻人通过上学等方式奔赴城市;一部分进行其他非农业经营等。三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三产的发展与融合。农民个人或小型农业项目获取资金难度大,金融选择性贷款提高了农村资金使用门槛,农村金融的区域性弱势又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三产的融合。

(二)盲目追求“规模化”“专精特新”产业发展不足

盲目追求“规模化”,存在“非粮化”倾向。土地规模化往往可以分为自然让渡和商业让渡,自然让渡是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商业让渡是以工商资本为主导推进土地流转。前者往往是农户找到了更高效的谋生之路,后者却常常并没有实现就业渠道的拓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被动让渡土地。后者可能导致农民丧失土地经营权,所获取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往往难以填补原有农业经营带来的收益,难以形成可持续性收入。同时,商业让渡土地容易以快速连片土地流转为目标,极易拉高土地成本,带来“非粮化”土地使用倾向,也容易在短平快的指标、任务及奖惩措施之下忽视农民长期生存及就业,导致农民快速与农村农业脱轨又难以与城市接轨的断层情况出现。

盲目追求发展规模和形象、忽视发展质量。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带来破坏性影响。一方面,在设施农业、特色小镇等发展中,存在着过度模仿、追求规模和数量、单纯塑造形象等短期工程,存在着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导致盲目投入和巨大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农业种植等产业发展中,忽视产品质量,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与人才,导致类似“放烂不熟”的猕猴桃等产品层出不穷,劣质水果蔬菜带来前期投入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专精特新”产业发展不足,产业与本地乡土乡情结合不密切。乡村产业发展模仿性强,对乡村特色资源和独特产业韵味挖掘不足、延伸不够、传承不充分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会迷失掉乡村特色,还会丧失利用现代技术与服务提升农业、促进三产融合以拉动乡村振兴的机会。越是乡土的就越值得做成农村的“专精特新”,乡村产业亟待与乡土乡情深度融合,这也是支撑乡村三产融合的最强内核。

(三)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近年来,尽管乡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与城市比,基础设施依旧相对薄弱。一是政务服务能力不足。政务服务、制度体系等软环境效率较低,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公共服务密度低,中高端公共服务如教育和医疗等严重不足,制约着高端人才向乡村集聚;有些地区往往缺乏对企业行为的有效监管,存在对乡村资源掠夺性开发等“竭泽而渔”的破坏现象。二是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升。乡村道路通常较窄,交通不便限制了商品快速流通;5G基站的建设与使用情况都与城市相去甚远,极易带来城乡之间新的数字鸿沟。三是组织模式有待完善。产业碎片化、点状分布,较少形成健全的产业链条;乡村企业与农户间缺乏强有力的利益联动机制,缺乏对农民参与发展能力的持续培养。四是开放度不高。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较低,数字化转型相对缓慢,人才严重流失、技术输入不足等。

(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

乡村振兴的政策服务功能亟待提高。缺乏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益性技术指导专家等常态化地对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政策、技术难点、产业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的培训与指导,缺乏能够带来持续发展动力的无形智力投入与支持;教育、医疗等高端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导向不足,政策长效性和持续性不足等;支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亟待健全,亟须提高乡村资源整合力。

乡村振兴的政策吸引作用亟待加强。支持城乡人才等要素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不足,户口与教育、养老、医疗、房产等资源的绑定政策导致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弱化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乡村振兴政策的因地制宜性弱、服务功能性不强等制约着施政效果,降低了乡村的资源吸引力;农民在政策制定、实施、推动过程中参与度极低,缺乏话语权,不利于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既限制了农民的发展能力,又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

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亟待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普及解读不足,严重制约着财政、技术等各方政策深入实施;职能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调联动,推进乡村政策落地实施缺乏系统性;乡村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流失,制约着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等。

三、以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

一是在传统基础建设和乡村改造方面,注重乡村基建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注重结合乡村发展基础和实际需求,避免割裂式和空中楼阁式盲目改造提升,避免点状投入和浅尝辄止的面子工程,注重系统性改造,注重乡村基建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如在乡村旱厕改造升级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厕所面貌的改造层面,要深入构建农村粪肥的闭环式处理体系、与生态农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等。二是在乡村产业政策方面,加大对产业融合的激励和支持力度。如在鼓励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要制定畜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乡村的养鸡场对于鸡粪的处理往往采取传统的晾晒方式,需要占据大量土地,气味对周边居民带来影响,制约着粪肥的回收,也使得粪肥的价格高于化肥。如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或者增加粪肥烘干机等补贴,就会有效促进养殖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三是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在乡村政策制定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实地调研,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围绕乡村实际开展工作,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增强灵活性,避免一刀切,始终将农民利益和乡村振兴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二)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一是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劳动力和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提高教育、医疗、培训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人才自由有序双向流动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城乡土地管理平台建设。保证粮食用地安全和耕地红线不动摇,非耕种用地高效配置使用,利用集体经营性用地等资源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强土地增值能力。三是引导金融服务重心向乡村下沉。增强政策性、公益性金融对服务乡村的引导作用,发挥商业性金融的主体作用,加大乡村金融资本供给,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功能。四是完善科技流转政策体系。搭建技术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技术转化,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增强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五是加强乡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数字服务软实力。不仅要提供软硬件数字基础设施,还要加强专家输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数字思维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软实力,切实围绕乡村实际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能力。

(三)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

一是推进农业技校和研发基地本土化。在县城试点设立农业技校和农业研发基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打造支撑乡村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强化农业技术本地转化和服务功能,扎根在乡村产业融合和振兴发展的土壤中;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由区域内专业研究院所攻关,把研究课题做到乡村土地上,把研究课题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二是增加对农民的常态化公益性培训。由地方产业部门、专业院校等机构联合开展常态化培训送基层等活动,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各行业专业技术等全方位认识,授人以“渔”,全面提高乡村振兴的本土化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三是围绕本地乡村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围绕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招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围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要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强化乡村基础公共服务,加强向乡村注入科教、医疗、服务等资源,提高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乡村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专项资金的吸引力。二是探索乡村承接城市产业痛点难点的融合化发展路径。找准城市资源要素成本高等产业发展痛点,精准对接乡村劳动力等要素闲置的长板,取长补短,加快建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对接机制。三是合理擅用数字技术加速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跨越制约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的物理障碍,提升要素城乡流动与配置效率,加速技术在城乡产业融合中的科学应用,提高产业供需对接的效率和精准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