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位势研究

2023-09-04谭集丹

北方经贸 2023年6期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链一带

陈 廉,谭集丹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重庆 401120)

一、我国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现实必然性

(一)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有利于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将包容性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及其中小企业通过克服参与障碍能够便利融入的全球价值链。2016 年7 月,在上海G20 贸易部长会议发表的声明中,中国提出了“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的倡议,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由于地缘劣势、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规模有限等因素,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难以顺利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表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下的机会不均等。但中小企业是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微观主体之一,政策干预是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的关键因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获得政策支持才得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如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措施、简化的贸易流程、获得贸易融资、发展贸易走廊、针对国际规则的教育与培训等。“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具有普惠性,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税收及贸易服务。

(二)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发现,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包括:缺乏资本、信息不足、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和经销商、缺乏谈判能力、资源不足、缺乏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缺乏国际经验、缺乏政府保护和对小企业产品的需求不足。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依托各种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规模优势,这是由于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及上中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产业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利用经济园区实践“大推动理论”,打造“增长级”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利用母国国家特定优势和境外产业园要素集聚优势能够通过“加速方式”和“跳跃方式”促进企业培育微观竞争优势。

(三)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是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途径

近两年,经济全球化遭遇了二战后空前的困难和挫折。在全球治理规则中融入包容性理念必将推动未来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长期在政治经济交往中奉行尊重他国、求同存异的理念,正为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业链合作,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国与国之间的政策环境和相应的机制保障。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小企业在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跨境并购数量显著增加,并购行业大多涉及互联网、物流、汽车制造等领域。作为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微观主体,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积极利用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的相应平台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拓展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外延和内涵,也有利于满足沿线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诉求。

(四)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有助于全球价值链可持续发展

全球产业链将朝着内向化、区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平衡经济安全和经济效率的关系,产业链的重构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集群,使得产品内分工集中在一定区域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的各类工业园、经济区、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等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贸易效应更为显著。中国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引资环境,通过在当地共建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直接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即通过产能合作,让闲置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利用。在帮助他国发展新老基础建设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将巩固和优化我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持续深耕“一带一路”建设,高效配置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不同资源,促进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使“一带一路”产业链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0 年2 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公布了“疫情对你的企业影响有多大”的千家企业调查结果,其中受访企业中员工规模在200 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占比80%。根据调查结果,在预计损失比较大的企业中,1-200 人的小微企业占到了79.9%。从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企业等实体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占比约80%。制造业维系着国家经济命脉,是促进虚拟经济、消费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发展的根本动力。制造业企业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冲击,这给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产品内分工协调机制遭到破坏,供应链的及时交货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体系的断链、卡链、坏链的风险加大。在后疫情时代,不少国家正在通过推动产业链区域化特别是推动关键产业链的本土化来增强产业链安全。

(二)频繁的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一带一路”产业链卡链断链的风险

2018 年以来,为了巩固在全球高端价值链上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主动挑起全球贸易摩擦,试图从价值链低端打压中国,完成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据统计,2020 年1 月美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率为21.0%,而2018 年1 月仅为3.1%,两年间增加近7 倍。暴涨的关税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很可能处于“直接退出”或者“亏本买卖”的两难境地中。同时,非关税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也相继抬头。这对我国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高新技术贸易壁垒下或出现技术断供等现象,企业面临断链风险。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各国防疫措施不一,加上贸易摩擦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受到了限制,相关国家的生产和运输被迫中止,无法正常运营,由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极大冲击,部分中小企业的项目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使得项目投资收益减少,风险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

(三)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协调阻碍中小企业获取“一带一路”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低、智能化程度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国外依存度较高,产品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转型的压力。而全球产业链体系正处于转型期。技术因素导致产业链短链化、本地化趋势明显,由于劳动力成本差异和关税壁垒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加速转移。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外迁趋势。与此同时,因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导致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承接的外商投资项目持续攀升。总体而言,在国内产业链低端化加之全球产业链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升级转型”的压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

(四)关键技术的缺失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中高端价值链的瓶颈

据统计,我国2021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 位。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在不断积蓄力量。但我国产业中仍存在着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这种科技领域缺乏原创能力和重大突破的能力极大地威胁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近些年,部分西方国家逐步收缩先进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收回相关技术、成果的使用权,使得一部分以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中小企业遭遇了经营危机,迫使这部分企业进一步加大了科学创新的投入,以期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在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时,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导致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过程中,从低价值链延伸到更具拓展空间的高端价值链领域仍然面临着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的挑战。

三、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位势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稳链政策

1.完善海外风险防御体系,构建对外投资企业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实时发布“一带一路”风险预警信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投资风险因素差异性较大,鉴别各国的风险状况非常必要。因此,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整合起来,构建综合性风险投资体系,联合多方机构制定投资风险指数体系,同时对其实施动态监测,向中小企业发布及时、准确风险预警信息。

二是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和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建立和完善政府或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等风险评估体系,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准确预估风险,并以此作为提供财政和信贷支持的基本依据。同时,设计合理的风险评估流程,探索以企业核心财务指标为重要评估依据的授信模式。再者,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善于运用外交途径保护企业海外利益,以及考虑必要时将海外园区建设资金灵活地给付给中小企业,让其投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投资效能。

2.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优化“一带一路”专业服务环境

第一,注重政府在推进项目网络对接平台的作用。共同搭建并向广大中小企业宣传“中小企业‘一带一路’合作服务平台”,为其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活动信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力度,用好各网络和报刊等载体,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法律、政策、技术规范、项目供求信息、文化风俗等信息,并发各国投资评估报告和法律服务指南,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率。

第二,支持各地政府或协会组织开展线下项目对接活动。鼓励形式多样的企业洽谈、项目对接等经贸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当地企业赴海外参加各类博览会或商务洽谈会等,积极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境产业合作。如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每年举办“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对接不同国家的经贸合作需求,中小企业从中寻求合适的发展机会。

(二)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固链政策

1.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源泉

第一,注重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教育部于2016年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以及“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这为我国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人才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也要注重师资力量。应当提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籍教师比重,呈现客观完整的语言文化背景,目前,引进外籍教师已经成为各高校人力资源部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措施之一。[21]

第二,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跨文化交流人才终身学习平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学校教育能集中时间和资源在有限时间内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敏感度。而熟练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则是永无止境的终身学习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当重视对人才的终身培养、教育,注重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为培养优秀的“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人才提供宝贵资源,帮助人才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不断适应、成长。

2.着力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发展

一是重点培植中小企业集群协同网络中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良好,带动能力较强,市场营销网络较健全,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龙头企业”在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动力级”,建立纵向延伸、横向协作的产业组织发展体系,提高整个集群竞争力。因此,走“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集聚协同发展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重要方式。

二是创立中小企业集群网络融资的“蜂窝煤”模式。[22]借助集群网络中各个企业的信用资源建立信用合作“小世界”网络,即多个集群主体自主建立的一种金融合作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担保品缺乏的问题。“蜂窝煤”信用合作网络将多个中小企业捆绑成一个信用整体,互相联保、彼此担责,这为中小企业因缺乏诚信约束力而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路径。

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银行信贷门槛高、诚信约束力差的困境。三是支持集群内企业的增值性创新能力。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级、提升集群在价值链的位势,而非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获得市场和利润。否则,集群会逐渐走入价值链的低端,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三)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延链政策

1.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推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

第一,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大合唱”,改善全球生态问题同样依仗各国的深度合作。打造国际化平台,用好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形式的双、多边对话机制,避免各国之间的误解。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治理主体确定、治理过程延续、治理成果共享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围绕绿色“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政府、政党、地方、社会机构、媒体等进行多样化沟通,加强各国绿色发展战略及具体政策的对接,让国内外及时、准确地了解“一带一路”相关信息。统一碳排放等相关环境指标的核算标准,协调国际规则,减少纠纷,提高投资效率。

第二,促进绿色“一带一路”产能合作。2022 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贸易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我国在投资全球可再生能源具有规模积聚效应,可在能源生产、能源使用、环保技术合作方面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碳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充分吸取国内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经验,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经济体面临的资源禀赋及现实问题,差异化地引入先进技术,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沿线产业转型升级。

2.着力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一带一路”,培育产业链新动能

第一,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将光纤电缆、有线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与公路、电力等传统基础建设相结合,推动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加大宽带网络覆盖面,不断提高数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服务的获得性。在建立“硬链接”基础上关注“软连接”。建立“一带一路”数字平台、大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对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利用中国中小科技企业在5G 等信息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依托低功耗、长距离数据通信技术,探索低成本高效率与互联网对接的技术,使得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经济提质增效。

第二,促进数字“一带一路”经济转化。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框架的大力配合。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数字治理领域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对话与协作极为重要。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共识下,未来应该注意结合各国情景,建立普遍认同的治理规则,并就各国相关政策进行充分沟通,统一国际数字规则,减少国际数字合作阻力。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16 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还可以利用我国在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服务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分享数字经济的中国经验,促进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助力发展中国家自主数字发展能力,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丰厚收益。

(四)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强链政策

1.提升我国企业品牌与形象,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

一是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推进产品品牌化。首先,研发塑造特色品牌。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创新打造特色产品与亮点品牌,提升品牌辨识度,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都能记住、认同和喜爱上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其次,加强品牌安全意识。中小企业应充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增加品牌价值和含金量,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产业链过程中增强品牌责任感。

二是加强品牌宣传,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国企业海外形象与品牌建设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借力不同传播平台,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形成对外传播合力。在品牌宣传内容上,做到重点突出、精准沟通,在大数据时代,图片、小视频等传播形式比重相应增加。在品牌宣传渠道上,同时调查研究海外媒体环境和舆论特点,利用好海外传播渠道,结合海外媒体和受众关注点设置话题。此外,主动将企业官网、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等直接沟通方式与各类海外媒体平台、智库研究报告等间接够用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平台传播优势,打造本地传播团队和全球传播资源基地,不断扩大中国企业海外品牌宣传力度。

2.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命运共同体

一是开展人文培训与文化交流。开展文化培训,使我国员工学习了解当地语言文字和文化风俗。建立分享交流会,利用线上媒体资源推广海外投资优秀企业融合模式,邀请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享促进中外员工关系、文化融合经验和做法,并供海外经营的我国中小企业学习与参考。此外,提高“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鼓励开展人文理论研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引导,争取形成“一带一路”民众的价值共鸣与战略互信,深化全球经贸合作。

二是出版交流与合作。出版交流是人文交流的具体形式,借助出版交流牵线搭桥加深各国及民众间的交流。首先,挖掘出版资源、深化文化经贸合作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主动策划、出版相关优秀文化作品,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其次,搭建国家级交流平台,支持出版走出去。大量稳固而可持续性的交流平台及机制,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版交流提供了扎实基础。

3.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一带一路”产业链营造有利环境

一是缔约合作规则,共建顶层国际秩序。在合作规则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遵循绿色发展、透明反腐败、完善与创新、平等包容的顶层国际合作原则,成立思路合作和发展组织,重点完善和创新投资、债务与融资、商事仲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和标准体系。在企业行为准则上,各国应制定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行为总则,逐渐形成国际共识和国际规范。在主体关系协商上,建立合作联络点和执行机制,协调相关国际组织、东道国政府、行业协会等各利益相关方,负责处置设计不正当商业行为等参与主体的申述与纠纷。

二是明晰利益共享与机制原则。在项目建设推进方面,要明晰“一带一路”项目的中的援助项目与投资项目。对于援助项目按中国对外援助规定推进,对于投资项目应遵循通信国际规则,按照商业行为准则明确相关投融资规则,项目要可盈利、企业要有利润,贷款要有保障,东道国债务风险可控且可持续。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我国中小企业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链产业链一带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一带一路”我的梦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