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3-09-04

北方经贸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农村居民黑龙江省

杨 赫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一、黑龙江省利用主导产业提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效果

产业经济具有依托地区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状况,以发展产业为主策,实现产业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黑龙江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做好“三篇大文章”,把“十二个重点推进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现代综合产业体系建构的主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主导产业是在立足黑龙江省现实情况下确立的,以聚焦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和综合化为基本发展路向,发挥产业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不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结构完整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促使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不断得到提质增效,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的就业与增收,助推了黑龙江省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脉络。

现阶段,黑龙江省立足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科学设计、精准定位,依托产业基础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经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策,因地制宜地推进符合本地实际、针对性较强的产业,鼓励农村居民以劳动力、扶贫资金、土地以带地入社等形式入股参与合作经营、股份经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与农村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强势新动力,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能力,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居民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收入能力的新路径,有力地实现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社会快速繁荣发展。

二、现实问题

产业经济是强市之本、致富之源。当前,黑龙江省集聚全省发展资源禀赋予要素集聚,切实把发展产业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具体实践上,黑龙江省利用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力量,促使产业经济与乡村社会发展相勾连,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潜力较大的乡村产业。尽管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工作思路、解决方式和实施手段的局限性,仍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持续发力及其效益递增力相对不强

首先,“三产”结构严重失衡的发展现状。目前,由于主导产业持续发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有效吸收农村居民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呈现出主导产业缺乏有效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三产”结构严重失衡的现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主导产业大都处在产业链低端,无法快速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开发潜力,致使主导产业难以有效实现乡村产业联盟和集中连片的优势开发,形成具有现代化的综合产业体系及其经济集聚效应,促使产业经济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优势作用。另一方面,存在“三产”融合力度不够、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失衡等突出问题。黑龙江省多以重工业为主,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像“齐重数控、齐二机床”投入比重大、转型成本较高,致使对“一产”、“三产”的投入比重较小。而且除了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外,其他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参与主体多以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项目类型繁多,具有相互重复、交叉较多等特点,存在着明显不均衡发展态势,呈现出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等现状,从根本上难以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全要素集聚发展,形成产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其次,主导产业推动力相对较弱。在实践过程中,囿于主导产业发力不强,俨然成为制约地方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不良因素,难以促使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形成一定的关联,使其努力向多点、全局方向上深度扩展,促进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支撑力度,实现以主导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繁荣发展。此外,在旅游开发上也未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就目前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尚未充分利用自己本地的农业种养基地、农业科技园等基础设施优势,推动传统产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

最后,科技贡献率相对较低。囿于黑龙江省尚未完善现有综合产业体系,使得部分县(市)区产业规模和布局呈现零星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区域、连片、集中开发,造成产业集中度不高以及主导产业贡献率低等发展现状。

(二)新型高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

首先,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发展速度缓慢。当前,尽管黑龙江省各县(市)区的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健全,但由于部分县(市)区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致使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延展速度缓慢,致使未能有效把握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未能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而过多的是为其提供生产原料,使得大部分主导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致使新兴技术企业的示范作用相对较弱,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无法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促进地域资源优势快速转化成为产业优势,使之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工作进度。

其次,特色主导产业力量不强。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不断壮大原有产业基础,引进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落户乡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以此促进农村居民就业与增收。但主导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县(市)区产业经济方式多以生产种植为主,对加工、服务等产业经济程度不高,甚至对其他产业或衍生产业关注力度不够,如食品加工、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对接程度不紧密,农村居民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快速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和乡村产业,使产业规模向深度拓展,形成裂变效应。

(三)缺乏科技支撑体系

1.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经济匮乏,相关优惠政策与待遇措施跟不上,造成农村地区缺乏培育专业化技术人才成长环境。尽管农村地区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居民大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部分县(市)区培养、引进人才能力薄弱,很少有能从事高端产业的研发与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尚未形成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配套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致使地区内部的产业经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产品科技含量低

在利用主导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上,由于缺少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使得人才成长模式呈现出断层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无法作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使之提高生产技术化程度,附加产品科技含量,从根本上造成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呈现出层次较低的形态,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结构化单一,同质性比较严重。

(四)市场研究与开发力度不够

产业经济不仅需要前期投入,还应当对市场供需做出充分研判,拓宽市场开发力度,实现“市场+产业项目+农村居民”这种链条式的产业经济策略,从整体上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全力提高优势供给,推动地域特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缺乏对市场研究与开发力度,无法有效把握高端市场需求,提高本地品牌效应,从深层次上延长产业链,拓宽高端市场竞争力,满足广大市场需求。例如,在农产品市场上,黑龙江省仍以需求侧入手来研判,使得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销量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有效提高,造成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同时,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品质较好等特点,但黑龙江省缺乏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宣传、营销手段多以传统模式为主,对“互联网+营销模式”手段利用程度不够,造成品牌效应带动发展能力较弱,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市场价格不高,所得收益无法与产品本身质量成正相关,使之从全局角度把握高端市场需求,拓宽增收渠道,因而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对于保护农村居民增产增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无法增加更多的产出效益,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拓展更多的增收渠道。

三、解决对策

产业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凭借因地制宜发展和培育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村居民就业和稳定增收,实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黑龙江省要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新要求,依托地域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基础,把握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规划布局,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推动主导产业长效发展,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思路,加快形成产业支撑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以发展产业作为支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策,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推动产业经济新业态形成,激发当地内生动力,培育优势和形成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全域境内的农村居民,带动农村居民实现可持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全省经济建设实现更好更快的繁荣与发展。

(一)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主导产业持续动力

产业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有助于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当前,黑龙江省从全局角度出发,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努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全力助推“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姿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展。在此过程中,不断注重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在各县(市)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打造功能完备的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工业”“工业+服务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大格局,努力创新现代产业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思路,延长产业链、平衡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充分对接市场供需要求,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推进产业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快速转化,强化地域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形成区域、连片、集中开发框架,努力提高产业经济支撑力度,提升产业经济贡献率,带动农村居民就业与增收,全力打造促发展、惠民生的良好发展环境,助推黑龙江省大经济格局的全面建设。

1.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有效调整是实现产业经济的重要路线图,是从整体、结构、层次上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推进主导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黑龙江省应当充分挖掘全域境内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潜能,发挥产业经济优势力量,有效整合劳动力增量、资本的增量(即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主导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对接,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经济发展脉络,提高黑龙江省主导产业持续增效。同时,还应当加快推进三次产业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增强二、三产业比重,构建“1: 2 3:”产业发展合理比例结构,打造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工艺陶瓷、旅游、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食品加工等产业,培植黑龙江省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强化市场导向与经营主体深度对接,促进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努力减少重复生产、交叉发展及原料生产低端化等问题,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强产品科技附加值,努力营造均衡式发展形态,提质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全要素集聚发展,形成产业经济规模效应。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统筹全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二、三产业之间发展比例,提高现代化服务业水平,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释放乡村经济能量,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高效、健康、良序的全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强化主导产业推动力

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驱动力,当前,黑龙江省应当加快完善新兴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主导产业与地区经济社会之间协同发展,强化投入与产出的净利润比值递增,实现产业经济下的新经济、新业态的成长,提高辐射全域境内的主导产业推动力。例如,在利用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可以通过复制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旅游景区样本,在各县(市)区推行“特色生态农业旅游”“黑土种植采摘游”等旅游产品,从整体上借助主导产业推动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打造黑龙江省特色生态农业旅游,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紧密交叉、协同合作,实现“生态农业”与“体验旅游”的有效嫁接,推进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构建“单点到多点、多点向全局”的发展框架,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新经济、新业态的成长,加强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努力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优势企业、经营主体,增强企业科技含量,使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支撑力度,有效拓宽市场竞争力,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全产业链下的产业经济格局,强化乡村经济社会的受益程度,为农村居民致富提供有效保障,提高农村居民自发创业能力,实现科学长效的发展机制。

3.提高主导产业贡献率

产业集聚发展是放大经济效益、提高全要素增长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杠杆。黑龙江省应当整合全域境内资源要素,集聚产业规模发展,打造各县(市)区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助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与产业园区充分对接,使产业经济在整体上、结构上、层次上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努力构建优质发展环境,延伸产业链发展链条,形成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从整体上实现全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提高主导产业贡献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全力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通过培育中小型企业成长环境,使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构建乡村主导产业、打造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产业经济的带动功效,不断延长产业链条,补齐短板,使企业充分对接农村居民,建立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居民增产增收,从而有效推进乡村主导产业延伸和扩张,构建经济强劲的产业体系,提高主导产业贡献率。

(二)培育高端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乡村特色主导产业

推进产业发展是实现全产业链下横向与纵向的深度开发,是从整体、结构、层次上架构产业发展脉络,能够有效促进地区高端产业发展,打造本土特色主导产业品牌,发挥产业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当挖掘三次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激发产业经济潜能,全力助推“十二个重点产业”经济进程,高效释放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力量,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厚植和培育高端产业成长环境,推进劳动型产业向技术型产业转化,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主导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效对接,发展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实现快速、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全面推进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程。

1.培育高端产业发展土壤

产业经济应当走一条发展的“新路径”,在促进三次产业的技术经济关联度方面,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支撑,更需要技术社会发展形态支撑,从而有效推进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迈进,打造地域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实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黑龙江省应当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转变以往以基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单纯发展传统产业,不盲目追求产业规模,而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畜牧业产业为蓝本,加快培育二、三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与具有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推进劳动型产业向技术型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物质需求,全力释放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潜能,促进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形势上压缩以一产为主的产业规模,提高工业、服务业的比重,在以农产品为主的基础上衍生一批具有高新技术型的产业,如全力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的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等重点产业,精准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推动产业规模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形成“裂变式”发展效应,实现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延伸,实现重点产业的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拓宽农村居民创业增收渠道,全面深化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

2.打造乡村地区特色主导产业

发展乡村地区特色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助推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在立足乡村现有产业基本框架下,应当依托黑龙江省乡村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整合地域优势、发展框架,以“平衡式”“渐进式”等方式科学建构三次产业形态,重点支持地域内部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经济特色和强化产业品牌建设,实现优势产业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效对接,促进产业经济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一方面,应进一步延长主导产业链,通过吸引大型企业落户农村地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紧密衔接“生产+加工+市场”全过程,保障“优质原料+精深加工+高端市场”全环节高效发展,打造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构建农村地区新型支柱产业体系,强化和保障农村居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概念,发展乡村特色主导产业,最大程度地宣传、推介黑龙江省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品牌,助推乡村特色主导产业茁壮成长。例如,在打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上,应当加强与淘宝、京东、一号店等电商之间的合作,开辟优质产品和品牌专栏,宣传、介绍黑龙江省乡村特色食品、优质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在电商平台推广下打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旗舰店、加盟店和品牌专用柜台等,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支持品牌创建工作,打造乡村地理标志品牌,助推乡村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全力发展,使其从整体上能够有效推进农村居民自主创业、集体创业,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努力打响品牌,向全国、全省、全市推荐乡村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经济工作进展力度,提高产业经济实际效益。

(三)强化科技支撑体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科技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顺利推进产业经济的重要所在。在现阶段,依靠传统经济手段投入很难促进产业经济发挥功效,无法全面深化产业经济的经济效益,应当引入技术经济手段,强化科技支撑体系,集聚全要素发展动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因此,黑龙江省在利用主导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当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人才技术服务、产品科技含量等,提高全产业链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经济发挥重大功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提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扶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快速转化,有效推进产业经济工作进展。

1.强化以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力量

当前,黑龙江省应当加强培育技术人才成长环境,强化以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力量,从根本上有效推动技术经济手段的运用,实现产业经济的技术保障。因此,黑龙江省应当加强与国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积极推进企业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技术对接,匹配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提高产业经济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与培育本地人才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实现人才战略储备,实现产业经济在技术人才方面上的对口衔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智力作用、智慧作用,有效解决制约产业经济工作在技术人才方面上的瓶颈问题,增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能够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在具体实践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鼓励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到黑龙江省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服务,加大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例如,在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的日用工艺陶瓷专业上,引进工艺陶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援助,或者与景德镇工艺美术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宜兴紫砂陶瓷学院等外埠院校合作,培养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成为高级技术工人,使其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整合现有人才优势,加大培养高端人才力度,推进产学研用优势合作。此外,在利用黑龙江省“十二个重点产业”带动农村经济路径中,还应当大力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厚植技术人才生长土壤,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人才,围绕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建设,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借脑工程”人才计划,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从整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科技支撑体系,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力量,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经济最大效益化,拓宽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促进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在推动产业经济工作进程中,黑龙江省应当加快构建与之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机构,提高技术人才的优势力量,不断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黑龙江省地域内部独具特色的品牌,强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努力拓宽高端市场规模。同时,在全力推进黑龙江省“十二个重点产业”过程中,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空间,使其向高层次、高水平的发展状态上延展,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厚植中小型企业发展土壤,准确定位市场空间需求,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为更好地提高农村居民的增产增收提供充足保障,使之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繁荣与发展。

(四)加强市场研判与深度把握

黑龙江省在利用主导产业带动农村居民路径中,应当加强市场研判与深度把握,努力拓宽高端市场开发力度,有效实现“农村居民+产业项目+市场”产业经济新供给、新策略,使产业经济向产业链高端化、层次化、水平化迈进,打造具有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品牌效应,不断拓宽高端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农村居民黑龙江省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