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分析
2023-09-04李兰兰农安县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李兰兰 农安县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引言
基于复杂的经济环境,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通常和社会企业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很多会计实物预算等问题。基于此,结合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双报告”及“双基础”的要求,应促进财务及预算会计之间有效分离,在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之上,对政府会计包含的资金及实物收支开展核算。由此,结合政府会计制度及有关单位的文件要求,切实促进财务及预算会计的全面衔接,从而切实体现事业单位实际的财务及资金运转情况。
一、政府会计制度推行的意义
政府会计制度是政府和行政部门要执行的财政预算机制,其中包含一系列会计科目、制度及报表等内容。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应结合不同部门的预算需要,对目前的现金及实物收支开展会计核算。由此可见政府会计核算实施的意义。首先,可以对之前的会计核算模式开展重构,实现财务与预算会计核算之间的有效分离,然而还是要对不同要素的财务预算进行全面衔接,确保政府会计核算可以结合“双基础及双报告”等方案开展重构。在这之中,“双基础”一般是财务及预算会计分别借助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对各类项目费用开展全面的核算。对于“双分录”来说,通常是选取某单位的收入及负债等要素,对其实施财务会计核算,然后结合预算收支等要素实施预算会计核算。针对“双报告”来说,通常是在财务及预算会计核算结束,构建的财务及决算报告,主要涉及财务预算中的现金及收支,从而开展“平行记账”核算,对财务及预算会计报表存在的关系开展全面分析。其次,可以确保目前会计制度的一致性[1]。根据政府会计制度来看,它对事业及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开展了总结,还可将其运用在科学事业单位的核算中,无须对行政及事业单位开展区分,基于核算内容中留下了很多核算工作及通用业务。最后,对财务及预算会计功能开展优化。针对财务会计核算,通常是借助权责发生制,结合本期会计期间的全部费用支出及收入,不管是否基于本期中达到的实际支付,都可将其看成本期的支出及收入,在此基础上开展会计统计,全面彰显财务及预算会计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基于各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其中包含大量的内容,如应付应收款项及收入等,能够把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等都算在会计核算中。
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本质
(1)财务会计的本质。对于财务会计而言,一般是对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开展全面记录及核算。借助投入及产出货币形态,切实体现成本及收益的过程。财务会计应根据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结合会计要素提取会计信息,围绕经济活动存在的客观过程,以及会计技术形式及方法,对经济活动过程中成本的变化过程进行再现。其本质是实现交换价值的核算。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基本是从经济活动持续生产及分配过程中形成的,然而其核算的表现主要是市场交易价格的交换。虽然生产经营的技术环境与经济活动所有单元节点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构建了独立且联系的会计信息,然而从财务会计要素来看,还是基于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根据交易的重要节点,基于交易的前后,对经济变量的状态及数量进行变化,使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由此,会计要素及信息也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性质及数量。对这些经济变量开展核算,它属于财务会计的功能。对于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交易的结果开展记录以及核算,没有对其产生交易结果的相关因素开展分析,然而经济活动却是持续实现生产及生活需求的循环过程,同时所有经济循环中的产业链分工单元间还有着连锁关系。由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财会信息,往往会根据产业链的传递与反馈实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会计核算信息主要是根据上一个经济循环发展的逆向反馈,可以促进下一个经济循环的正向传递,可以为其提供经济变量信息。因此,信息的反馈制度可以增加财务会计的调控功能[2]。
(2)预算会计的本质。对于预算会计来说,通常情况下是对经济活动开展管控,借助会计的形式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也就是提前对经济活动开展规划及管控。基于全面了解经济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的生存需要,通过货币价值形态对经济活动相关要素的配置及比例等开展科学规划。其本质体现在资源配置核算,主要是为达成既定活动目标,结合经济运行规律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达成该目标,预算会计通常会基于一定资源限制下,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对于预算会计来说,其资源配置通常是比较稳定的调整过程,不但有正向约束机制,还有逆向反馈机制。由此可以看出,预算会计主要是基于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之上,体现出人们在实际预算执行中对经济运行的认知情况。预算会计的内容及形式具有一致性。其中预算属于重点内容,是人们对经济资源的作用过程,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及应用;而会计则是关键的表现形式,借助外在表现形式来体现资源配置存在的数量关系。预算的合理性取决于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及应用程度。因此,预算常常表现为主体的作用过程,是认识对实践进行作用的过程,是理论对实践进行引导的过程。借助会计的形式来体现预算内容的过程中,还会通过自身逻辑开展预算。虽然会计准则实际上是通过经济运行规律实施的,然而它却是规律的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逻辑特点。预算可以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确定,科学选取相应的经济运行结果,预算会计则体现了资源配置方式及运行结果等。因此,预算会计可以对有关经济活动有着一定的管控作用[3]。
三、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侧重点
首先,从财务会计来看,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状况等开展全面的监督及核算。由此,财务会计核算比较倾向于对各单位主体财务及资金收支的核算,从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状况。比如对政府财务会计资产开展核算,可结合净资产及负债结构,对各类核算要素比例进行有效划分,以体现会计核算的要求。其次,根据预算会计来看,主要是结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展批准,对部分主体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对预算资金数额及流向开展统筹规划。比如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其预算收入进行了规定,应结合有关的收支分类标准开展会计核算。由此可见,预算会计核算具有支出性及外部性特点,基于多种事业单位中,都呈现出了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极易被国家政策等所影响,进一步造成预算科目出现变化。
四、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关系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预算会计,二者都是政府会计核算的关键部分,同时双方的核算方式及要素界定,还有着一定的互补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得知,预算及财务会计分别是树状及饼状结构,一般情形,二者常常被喻为叶子的脉络,具体来看,财务会计一般对具体的资金收支状况,对内部比例存在差异的要素开展核算。从预算会计来看,主要是围绕整体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构建分层级网状结构,以此体现资金收入来源及有关的预算支出情况。一方面,从二者的结构关系来看,在会计核算中,预算会计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财务会计来说,主要对内部不同要素开展有效管理,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预算会计主要对政府及单位内部资金开展统筹规划及控制。财务会计则是主体行政工作开展的关键基础,对内部会计核算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各类事业单位和有关社会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由此,在具体业务实施中,存在很多资金来源及服务方向等,包括对外投资及社会服务等,都要利用财务会计核算来完成。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具有彼此衔接的关系。第一,财务会计可以提供大量的可参考的数据信息,比如财务资金收支及产业决策等信息。第二,预算会计可以对财务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科学的规划及管控[4]。比如根据事业单位资产及收入等要素,组织财务会计核算,实际进行核算工作时,会结合预算管理绩效标准,对财务结余开展变化,使其变成盈余管理,接着根据资金收入及结余等活动开展后续预算会计核算,最大程度地确保财政及非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者的适度分离,预算会计要精准全面体现预算执行信息,财务会计要全方位精准体现政府的财务信息。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而针对财务会计,则采取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报告的制定,一般基于收付实现制,以核算形成的数据为准;财务报告的制定,一般基于权责发生制,以财会核算形成的数据为准。在适度分离背景下,要求会计要素彼此协调,决算、财务报告彼此补充,共同体现预算实施信息及财务信息。基于此种会计核算方式,让预算、绩效管理彼此结合,全方位提升资金利用率,针对规范会计行为,推动财务管理,加强绩效管控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平衡问题
首先,收入核算上的差异。各类事业单位在流动现金和零余额用款等处理中,一般情况下,会对财务及预算会计依次构建会计分录。然而针对预拨款项等的核算,通常会结合权责发生制要求进行,而不会把当期款项算在核算资金中,往往是在具体业务及交易过程中,才会把当期收入算在确认收入中。根据预算会计核算,唯有将收到的支付款项构建资金流,才能结合收付实现制,把这项收入算在确认收入中,如此将导致预算及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差异。其次,支出核算上的差异。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对资金支出开展财务预算时,通常会结合预付账款及具体资金流出等情况,选取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开展处理。然而与现结现付方式进行对比,其财务及预算会计在统计上面有很大的区别。对于财务会计而言,主要结合权责发生制标准要求,对于预付账款支付,通常不会把它算在核算资金中;只有在实施账款确认时,才会把它当作支出费用。针对预算会计而言,通常是结合收付实现制要求,在进行预付账款支付时,会把这项支出算入核算支出。比如对单位预付有关工程款项过程中,财务会计会把这一支出贷记成“银行存款”等,预算会计则会把它贷记成“资金结存”,然后再确认成支出。对此,财务会计在进行预付账款核算时,并未构建费用,而预算会计则会产生有关的预算支出,这导致二者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区别。
针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从本质上来看,前者是资源配置核算,后者是交换价值核算,这决定了多方面存在突出的差异性。对于预算会计目标,其是明确配置数量关系,把经济资源当作投入要素,计量价值存量。按照技术结构要素明确数量关系,核算分配比例。因此就预算会计而言,需要对价值形态进行安排。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开展成本收益核算。其将市场交易当作节点,对经济活动开展损益核算;根据核算结果,判断效率以及效益。
六、实施策略
(1)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在资金处理过程中,实现预算及财务会计的有效分离,主要是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工作者结合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等规定进行资产及收入等核算工作,构建合理的财务及预决算报告。结合有关财务规则要求,预算会计主要是对收支分类等,构建细化的科目,同时对资金结余进行结转。针对财务会计管理,通常包含经济收支、资产负债和无形资产核算等,具有灵活性和结构性的特点。比如政府会计准则要求,对库存存量及建设成本等开展核算。在没有明确是否要对存量设施进行变更时,应先实施预付及现付资金评估,接着再开展会计核算,同时对相应的核算及决算报告开展分析,以体现会计核算客观性。(2)实现二者间的全面衔接。对预算及财务会计核算进行结合,通常是单位公共产品及服务借助目前的预算会计进行主导,对单位的流动资金及财政支付款项等开展全面的财务会计核算,同时把累计盈余可支配资金当成后续的期初余额。在该过程中,主要借助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及结余开展核算。对于财务会计核算,应结合预算会计数据,促进单位内部资产、收入及负债等财务会计核算的实施。比如基于国家预算拨付之上,事业单位进行有关的行政及管理工作,在这之中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及项目内容应用,应借助预算及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对现有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实施有效管理,其中涉及预算资金占用及目标流向等核算及监督,促使资金结余开始往盈余方向发展,促进会计“双功能”的有效衔接[5]。(3)提高会计制度可操作性。为保证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执行,应结合相应的会计核算顺序,对单位一系列业务中包含的账目等开展核算,以此体现预算执行及资金收入等状况。比如某单位借助授权支付手段,在购入固定资产时,预算会计常常会把它贷记成“资金结存”等科目,而财务会计会把它贷记成“银行存款”科目。比如后续形成的折旧,财务会计会把它贷记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可以确保事业单位所有资金来源都包含财务及预算会计核算。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活动为预算会计资源配置及财务会计交换核算的前提。二者都是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共同运用在经济运行中。在相同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实施交替发展,可以实现二者的高度互补,但同时还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二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经济循环过程和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由此,二者融合于经济活动过程中,为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应基于财务及预算会计核算之上,促进资源配置的经济及技术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