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至民国时期陕西茶叶种植与发展动因

2023-09-03广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西乡县紫阳县茶业

任 广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陕西是我国产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格致镜原》引《本草》,“神农尝百草,遇七十毒,得茶而解。”;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史记•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姜即羌,历史时期羌族分布于陕西地区,故可得出,陕西是我国最早的产茶地区之一。另据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产茶地时,《茶经》又提到:“金州、梁州又下” 金州在斤陕西安康一带,梁州在今汉中一带。同样说明了陕西产茶时间之早。茶业在陕西的发展,起于先秦,兴盛于唐,宋明随之衰落,明清进一步衰落,但仍在西北茶业市场占有极大的份额。为当地经济发展,人们身体的健康,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清代和民国的地方志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清至民国陕西茶叶的种植与茶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支持其发展的动因。

1 清代陕西茶叶的种植与传播

陕西茶叶清至民国时期产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处于西北地区的前列,清代陕西茶叶的种植有了不同的变化,据清代陕西地方志而整理表1。从表1可看出,清代陕西的茶叶较为著名的有紫阳茶、固城茶等,其余地方出产的茶质量上乘,产量可观。清代陕西茶多出现于地方志食货、物产、赋役等记载,并附设产地。从方志对茶叶记载来看,清代陕西种植茶叶的区域还是比较广泛的。

表1 清代地方志关于茶叶的记载

1.1 茶叶的种植

康熙《陕西通志》载“西乡县,归仁山,在县东南四百里,产茶之处。”[1]西乡县地处汉中盆地,大巴山西部,米仓山北部,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河谷纵横。清朝时期森林资源丰富,而茶喜温喜湿,产于归仁山,正适合西山县的环境条件。道光《紫阳县新志》载“茶地南向为佳,向因者劣。”又引《茶疏》“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紫阳茶,春分时摘之,叶细如米粒,色轻黄,名曰毛尖百茶,至贵;清明时摘之,细叶相连,如个字状,名曰芽茶,入水色微绿,较白茶起色完足,香烈尤倍;以色渐迟,摘之则为蔓子,为青草色,香味俱不及清明、谷雨前者为佳。”[2]清朝时紫阳茶种植采摘的时节要把握准确,太迟或者太早都会影响产业的口感、色泽和质量。光绪《定远厅志》载“下褚河、双北河两地,间有乡民摘食,无出卖者。”可看出定远一带种植面积不成规模。[3]嘉庆《汉阴厅志》载“茶出南山”[4]道光《石泉县志》“载邑产最佳”[5]综上,清代陕西茶种植主要集中在山间或者河谷湿润潮湿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乡县、紫阳县、汉阴县、石泉县等陕西西南,靠近四川的地方。

1.2 茶叶的传播

康熙《陕西通志》载“本朝茶引,设立茶马御史,每岁在汉中,巩昌等处招商领引。”[6]清代汉中、巩昌为陕西茶叶的发货地,通过这两个地方,运往它处。康熙《城固县志》载“行茶先于甘宁茶院报明领引,每引一张,计茶二十封,每封五斤,至湖广长沙府安化县收买,从水路运至襄阳及陕西兴安州白河、紫阳验引放行,至汉中茶法厅,接引盘茶,由陆路骆驼至临、巩等处。查西边由河州、珉州、庄浪、西宁四厅。”[7]这说明陕西是西北产业贸易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和茶叶集散地。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民多食肉类,需要饮茶促进消化,陕西所产的茶叶以及运往陕西的茶叶,会沿着丝绸之路进入青藏地区,陕西茶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陕西茶叶的传播路线除了向青藏地区传播外,主要还有两条,一是沿着丝绸之路北道进入俄罗斯,与其进行贸易,二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亚、欧洲进行贸易。通过以上线路,使得清代陕西的茶叶传播很广,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与发展

民国时期陕西的茶业进入更大的发展期,据地方志中关于茶叶的记载整理为表2。茶业多出现在物产、食货等中,记载较为详细,茶叶的种类也较丰富。茶叶贸易、种类与征税皆充分体现茶叶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表2 民国地方志关于茶叶的记载

2.1 茶叶的种植

民国时期的方志对陕西茶叶的情况记载的更加详细,由于记述的文字极多,故表2中方志对茶叶的文字论述较清代方志要少一些。陕西茶叶的贸易、种类都体现了茶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载“茶叶一项,为中华之美利,向闻陕西产茶只有紫阳一县,今至白河,始知本地亦复产茶,且性甘而温,不似紫阳之寒苦。入市稍迟,谷雨以后,始有卖者,土人谓之家园茶,但年不过千数百斤,又制法不精,然味美与南茶无异。”[8]民国除紫阳县外,白河县又重新种茶,且其质量和口感更貹于紫阳茶,但采摘上市较迟,种植面积又太少,虽味道与南方的茶无太大区别,但经济效益不高。民国《葭县志》载“葭县从无茶叶,商贩用途,亦及稀少。”又载“茶,出余家山柏树场。”[9]从中可看出民国以前,葭县从不产茶,民国后出现了茶树,说明了民国茶叶种植的发展。民国《安康乡土志》载“茶叶每年总收货量数约二万斤。”[10]这虽然比不上南方一些产茶大省的产量,但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已经十分可观,这充分反映了民国时期安康地区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茶叶产业的发展。民国《重修紫阳县志载》“紫邑……茶、麻以西南区以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11]这说明了民国时紫阳县茶种植所适宜的地形和土壤条件,近水靠山为最宜。民国《西乡县志》载“茶,出西乡县归仁山、案;东区之清溪、三高川、五里坝、老渔坝,南区之面子山,西区之大巴关、楼坪坊等地,均有茶山。茶子油可食……又作印泥。”[12]西乡县茶叶种植范围广,并且茶用途多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2 茶叶的传播

民国《重修紫阳县志》载“……贩运者北至省城南关,西至汉中,东至老河口而止。光绪间价尤低廉,多有毁去茶树者。近年茶价稍昂,植者渐广。”[13]这段史料说明了紫阳县茶叶贸易的路线,以及茶叶的种植和传播收市场经济的作用。其县城周围出现了多个市场,销售大宗的茶叶,说明了紫阳县茶叶贸易的繁盛。民国《西乡县志》载“……至清代陕南惟紫阳茶有名,而本县之茶,则绝迹市场焉,紫阳茶则行销甘肃,必过本县,民国四年,甘肃曾派员于本县设局,征收散茶税,直至十四年撤销。”[14]民国时期紫阳茶销往甘肃,西乡县成为了重要的茶叶贸易中转站,其本县种植不如贸易获利多,故而本县茶叶绝迹,这说明了茶叶的传播受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令“……而茶社则甚普遍,且有数家者,繁盛之市,各区皆有。”这说明商业的发展促进茶叶的传播,使得茶叶市场扩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国《续修南郑县志》载“茶,由兴安、湖北转入,年约十万斤,转运于甘肃者,约占五万斤。”[15]南郑县已经成为了茶叶贸易重要的中转站,每年运进运出的数量都是十分巨大,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茶叶的传播。民国时期茶叶的传播不仅受本身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市场关系的影响。

3 茶叶种植发展的动因

3.1 茶叶贸易产业的兴盛

康熙《陕西通志》载“……运西宁茶马司收贮易马……本朝茶引,设立茶马御史,每岁于汉中,巩昌等处招商领引。”[16]官府设立茶马司,规范了茶业贸易,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同时间接促进了陕西地区茶叶的种植。在民国《重修紫阳县志•卷二市集》载“县城东二十一里洞河口……茶之属,由此出口,商业颇盛;县城南十八里瓦房店……近年如茶……可为大宗;县城西北六十三里汉王城……向来商业颇盛……出口以茶……为大宗;县城东北三十里蒿坪河,茶、麻、丝为大宗。”[17]由此看出紫阳县茶叶贸易的兴盛,兴盛的茶叶贸易,引起来人们的大量种植,促进了茶叶的种植与发展。

3.2 茶叶与国家赋税的互动

税收具有多样的作用,既是维护国家统治保障人民生活的基,又是规范茶叶贸易,促进茶叶发展的重要方式。道光《紫阳县新志》载“康熙二十三年奉旨豁免茶课银一百二十七两三钱四分六厘九毫三丝。按旧志所载赋役,俱康熙二十七年以前权宜之数,迄后增减因时,未有定额。”民国《重修紫阳县志》载“茶税无定额,每石征收钱一百文。”[18]这说明了清至民国紫阳县的茶叶种植有很大的波动性,没有形成固定的规模和专业的市场。主要是受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产业的价格。茶价高时种植面积自然大,茶价低时,种植面积就小。正是因为茶叶税收的无定额,给了茶叶种植很大的灵活性,茶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规模,更加有利于茶叶的种植与发展。

3.3 交通和自然条件

清至民国陕西产茶叶的地方,分布在陕西西南部,靠近四川和甘肃。这一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联通巴蜀、秦地、关东和西域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域来的珍稀商品、巴蜀来的粮食、关东来的粟米、北漠来的牛马,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商人,还是南来北往的行人都会在此处进行交易。这为茶叶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交通便利。

茶喜温喜湿,适合生长在湿润的低山地区。这一地区地处汉中盆地,四周为秦岭、大巴山,和巴蜀地区比邻,既有来自高山融雪的河水,也有自然的降水,较为封闭的环境,使得此地区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这是清至民国时期,陕西产业能够保持继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4 结语

茶业经清代的发展到民国时期,陕西茶享誉省内外,在印度茶兴起之前,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陕西的优越地理条件适宜茶叶的种植,茶叶凭借其巨大使用价值而逐渐为大众认可接受,当茶叶的影响逐渐扩散时,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民众争相种植。清代时期,陕西茶叶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作物以及药物饮品,民国时期更是进入大发展时期,各种茶类产品走向全国及出口创收。但之后,陕西的茶业逐渐衰落,今天更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振兴发展陕西的茶业。

猜你喜欢

西乡县紫阳县茶业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一个毛绒玩具就能拉动脱贫?——紫阳县新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一个深贫镇的“预习课”——紫阳县毛坝镇“重眼下脱贫更重长久致富”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贵州茶业大事记
西乡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研究
西乡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
西乡茶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西乡县茶产业品牌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