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研究

2023-09-03李金花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茶园气象低温

李金花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茶产业是福建省核心产业。2019年,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329.7万亩,茶叶产量43.99万吨[1],产值为237.22亿元[2],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14%。茶叶产业带动的省内就业超过300万人(沈立,2020)。但是,茶叶种植受温度、水分及光照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显著。低温冻害、高温热旱、持续阴雨等天气都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叶萌芽和展叶期遭遇低温寒冻气象灾害时,影响最大(陈家金等,2018)。除了茶叶品种改良、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等工程技术措施外,保险也是一种重要的茶叶气象灾害管理方式。对此,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提出要探索开展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其中,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茶叶保险”或“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险创新,受到广泛关注。

1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及优势

1.1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是一种天气指数保险,它以一定的温度作为触发因子,当达到触发值,保险公司则根据温度气象指数等级向投保人支付赔偿金。[3]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也是一种财务型风险转移方式。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投保人定期支付确定的小额保费来应对不确定的低温寒冻气象风险损失,确保茶园遭遇该类风险损失时获得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与传统农业保险不同,决定茶叶天气指数保险赔偿的是一个“指数”,而非茶叶的实际损失,甚至赔付与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没有直接关系。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核心技术是产品定价。[4]根据福建省及其各地区历年气象资料、产出资料和灾情资料,保险公司需要构建茶叶害冻害保险时段和触发气象指标,通过精算方法厘定相关费率,与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和茶农签订合约。当气象温度达到触发值后,保险公司将所收取保费的一部分用于赔偿遭遇寒冻灾害的投保人,进而起到茶叶低温冻害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的作用。

1.2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

传统政策性农业保险,因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保险费率难以确定以及灾后损失估计困难等难题(冯文丽,2003),长期存在供需双冷的市场困局(庹国柱,2006)。魏华林等(2011)指出可以设立气象灾害保险,分散暴雨、洪水、冰雹和低温寒冻等气象灾害,并坚持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充分肯定、认可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认为气象指数保险是传统农业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的重要补充,甚至是有效替代(Barnett B.,Barrett C.B.,Skees J.R.,2008)。

1.2.1 降低信息不对称,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与一般政策性农业保险相比,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因而具有明显优势。[5]

由于气象部门等第三方机构发布气象数据,而且实际的天气指数属于客观外部因素,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有效地抑制了逆向选择(Hofman D.,Brukoff P.,2006;Gini X.,Townsend R.,Vickery J.2007)。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实际天气指数与设置的触发值比较的结果做为赔付依据,理赔与否及赔付多少,只与天气指数的变化程度有关,而与茶叶是否减产无关,进而又较好的解决了道德风险(Hartell G.,2004;Skees J.,Kimberly A.,2005)。

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同一区域内温度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基本上是大范围程度上的,因此低温冻害导致的损失之间相互独立性较小,一旦受冻则损失范围较大,这反而会鼓励被保险人采取更加全面、完善的防灾减损手段。

1.2.2 条款简单,透明度高,赔付效率高,降低交易成本。在同一风险区域内,投保人按同样的费率购买保险;发生赔付时,投保人获得的单位赔付额也相同。因此,保险条款相对具体明确,透明度高(Seeks J.,2008;Barnett B.J.,Mahul O.,2007)。

天气指数保险操作相对简单。一方面,在保险人的具体实践中,气象数据相对容易搜集(温度来自预定气象观测站点检测的权威数据),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得到显著降低(Manuamorn O.P.,2010)。另一方面,投保天气指数保险的农户,不需要对农场进行复杂的调整,注册登记手续简便,交易成本有效减少(Word Bank,2007;Chetty R.,Looney A.,2006;Kelkar U.,2006)。同时,对于被保险人来说,理赔阶段只需查看实际天气指数,不用挨家挨户核损,因而提高赔付效率,缩短理赔周期,相关被保险人能更快恢复生产(World Bank,2005)。

1.2.3 通过多部门合作,提升茶园现代化管理水平。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不仅可以在经济上保障茶叶遭受低温冻害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保险公司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霜冻预警、开采日预报、开采指数发布等信息服务,可以提高茶园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此外,与茶叶研究机构合作,提供生产指导、灾前防范、灾后定损施救等技术指导,可以提高茶园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茶园管理现代化,提升积极效益。

2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开展情况

2.1.1 相关政策梳理。2018年6月,福建省农业厅、财政厅及保监局《关于印发葡萄、莲籽、食用菌、肉牛、兔、枇杷、茶叶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农综〔2018〕106号),标志着福建省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正式出台。2020年,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财金〔2019〕102号)要求,福建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福建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闽财金〔2020〕27号)。该《通知》提出“不断完善台风指数保险、低温气象指数保险……”

2021年1月15日,在前期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特色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闽农规〔2021〕1号),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设置,并制定《特色农业(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见表1)

表1 福建省2018年与2021年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比较

2.1.2 试点地区承保及理赔情况。福建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沿袭了“试点先行,一地一策”的发展思路,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期间,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规模逐步发展,在茶叶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全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承保面积相对较小 ;且试点对象的选择集中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茶叶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7年底,中国人寿财险在寿宁县开展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为清源镇和竹管垅乡23个行政村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茶园承保,并由当地乡镇政府承担全额保费;加上6家茶叶合作社,此次承保茶园1800余亩,累计提供近370万元风险保障。2018年2月遭受低温冻害后,中国人寿财险于4月17日向上述投保人赔款69.44万元。

2019年,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至宁德、南平、龙岩等地。2017年至2019年,中国人寿财险为福建全省茶园提供9181万元低温保障,累计赔付112万元。2019年春季,人保财险推出茶叶低温指数保险,在福建全省承保4800万风险保障,按照6%的费率计算,收到保费约288万元;当年支付赔款180万元。

2019年底,连江县推广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当年仅3户投保;2021年投保户数增至59户,投保茶园面积约1.4万亩。按照省级茶叶保险保额和费率标准计算,人保财险收取保费约248万元。为了因地制宜推动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当地将理赔触发条件从省级标准-1℃提高至3℃;保费由省市县财政补助85%,茶农承担15%。2022年2月18日至22日,连江长龙镇的最低气温-1℃,部分茶园茶树受冻,59户茶农获赔123.9万元。

2.2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主要不足之处

在现实运行中,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这种不足主要是因为该产品固有的技术特点和管理上的困难。

2.2.1 基差风险存在,带来实质公平欠缺。Carter M.R.,Galarza F.,Boucher S.(2007)认为,同一区域内个投保农户得到的赔付是相同的,但实际作物损失是完全不一样的,赔款与作物损失之间不匹配,存在基差风险。天气指数统一的赔付方式,统一的单位赔付额度,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对各农户来说是实质上不公平(庹国柱,2014)。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存在先天缺陷:基差风险。对一个地区的茶叶生产者来说,茶园最近的气象站观测温度相同,产生的赔付就一样,造成有的赔偿高于实际损失,有的有效赔偿却不足。然而,而要降低基差风险,又与简单易行的标准化条款相矛盾。

2.2.2 定价技术发展不足,存在技术障碍。设计气象指数保险方案时,选择恰当的天气指数,确定合理的触发值,厘定科学的费率,都是不容易解决的技术难题(吕开宇等,2014)。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方案的设定,要以当地茶叶为保险标的,通过构建茶叶寒冬害保险时段与触发气象指标,基于茶叶不同等级寒冻害茶叶减产率和出现概率计算保险费率,基于茶叶寒冬风险区划和评估立定不同危险区触发条件的区域保险费率,确定出合理的保险赔付比例和保险赔偿金,并验证寒冻害理赔的合理性,设计茶叶寒冬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这个过程中,在数据的获取和清洗、气象灾害因子的选取和指数构建、气象和产量的分离,以及天气指数和产量的关系确定等环节都存在技术难题。

2.2.3 业务个性化,带来管理困难。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特殊性,导致其与大多数保险产品有较大的差异,既难以满足大数法则又存在系统性风险。因而,单纯的市场化经营不能调动市场积极性,必需有政府扶持。但是,中央财政并不以产品类型为补贴依据,所以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只能得到省和市、县级政府补贴。即使将其列入“以奖代补”名录,因地方财政压力大且“先支付、后奖励”,地方政府保费补贴积极性不足。

同时,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行需要相关各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责任不明和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匮乏,这又将带来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从数据来源、研发、设计和最终推广上的困难。

3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对策

3.1 缩小基差风险,实现科学、公平的方案设计

一般而言,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主要源于四个方面:(1)气象观测站的数据难以与茶园实际经济损失率准确关联,尤其当气象站离茶园较远时;(2)其他难以指数化的茶叶致灾因子干扰(如干旱、火灾、病虫害等);(3)各种影响茶叶产量的环境差异(茶叶品种、地形、土壤、灌溉条件等);(4)历史数据的失真、模型计算误差导致指数与损失之间的关系估算偏差等。

因此,缩小基差风险,就要使承保区域内的气象监测资料尽可能完备、准确,模型中选择的时间区间、温度区间、保险期限、保险金额与赔偿比例更加精细化,进而使损失测算和赔偿尽可能与实际损失相符。虽然低温冻害是省内茶叶主要气象灾害,但全省茶叶品类繁多,茶叶种植环境悬殊,突破寒冻这一单一气象因子,设计综合性多因子气象指数保险,也可以实现对基差风险更高的包容度。

3.2 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省实际,突破技术障碍

指数保险最早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印度,40年代在美国发展并应用,70年代后在加拿大等地开始推广。1999年,日本最早运用气象指数保险。国际组织的研究和推动也促进了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国外有相对成熟的定价技术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借鉴的依据。

同时,2007年以来,我国各省多地开始试点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指数保险,学者在气象指数保险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逐步增多,可以为突破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技术障碍提供可能。

3.3 联合各部门力量,权责明确,共同推进气象指数保险发展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业务涉及农业、气象、资源、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等多个部门,只有才能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和人才的共享。同时,在各个环节应设置适合的牵头部门,保证权责明确。

福建省气象局、农业农村厅、国土资源厅、银保监局、各级政府及相关保险公司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数据资源共享、产品研发、业务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业务发展。

3.4 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扶持

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亟需政府支持。除了给予必要、合理的保费补贴之外,各级政府要重视灾前风险管理,加强宣传引导;推进试点进程,尽快优化气象天气指数保险基本方案;将茶叶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乡村振兴和金融支农的重要手段,发挥银行、保险等市场机构的协同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丰富茶农风险管理方式。

当然,政府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需有一定的边界和限度。如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扶持,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机制和开发保险衍生品进一步分散和转移该类风险。

猜你喜欢

茶园气象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修饰的PET/PVC浮选分离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湄潭茶园
大国气象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