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形象重新建构中影视作品作用探析
2023-09-03姚懿真
姚懿真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一、河南负面形象固化原因分析
1.过往经济落后印象固化
旧社会时期,水、旱、蝗、汤等自然天灾轮番侵袭河南,又有人为战争的扰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而在新中国建立后,河南省面临人口众多、基础差劲、灾害频繁的实际情况,用了至少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温饱问题,因此无论是在荧屏还是现实中,对河南经济落后这一印象,很难摆脱。尽管现今的河南已经完全摆脱落后,随着郑州航空港的建成,交通枢纽的作用更加得到发挥,过往的落后形象不再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荧屏记忆还是有待改变。
2.负面新闻占据大众视野
在新浪微博“头条新闻”近三年发布的微博中进行搜索,包含“河南”一词的微博共计437条,统计分析来看,其中负面新闻有339条,达到77%,正面新闻只有27条,占6.1%。“头条新闻”的媒体微博账号有1.03亿以上粉丝数量,属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但在发布新闻内容时,却偏向于报道河南的负面新闻,这对河南的形象传播来说十分不利,微博评论区一些评论也表达了对河南地区的蔑视和不信任。这样的新闻报道导向会影响受众的独立思考与正确判断,事实上新闻媒体报道中,关于河南地区和河南形象有很多正能量的话题,有待引起重视。
3.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员结构是发展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第一要素。与部分中国沿海发达省市和区域不同,由于河南长期位于中国内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人员数量相对较低,而且文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特点。文化运营人员中,能经商、懂专业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员较少,这其中有创意的更是极度缺乏,尤其是深层次、高专业技能、社会影响大的文化领导人员尤其紧缺。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种种原因,河南文化人员,尤其是有影响的高素质文化人才流失现状更加严峻。以河南某一知名高校的文学院为例,近年已有多位院长或教师调去外省,而河南部分高校所培养的优质大学生、研究生,在毕业以后又有一定数量流入了外省。而河南省的高等院校由于留不住师资和学员,企业也就无从吸引优质文化人才,使得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迟缓,也越来越落后;而民营企业发展越迟缓、也越来越落后,优质的文化人才也就越来越不希望留下,这也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已形成制约着河南省文化发展的最主要“瓶颈”。
二、荧屏河南形象重构必要性探究
1.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难以取代的巨大推动作用[2]。河南省日益引起国内以及全球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的经济发展策略已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移,另一方面是因为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立,还有一方面是由于郑州已经完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通过采取富有针对性话语方式的战略性安排,得体、合理、高效地宣传和塑造了河南省的良好形象,将一个既深厚博大而又富有现代活力的河南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全世界,有利于增强河南“软实力”、凝聚人民、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生态。
2.响应中央国家形象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党的十九大时,曾强调要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3]。而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形成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区域形象是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下辖开封和洛阳,从古代开始就是政治中心,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如何合理高效地树立与宣传河南形象,对塑造中国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河南不容拒绝的文化任务。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着与以往大为不同的呈现,而国家形象是由一个个区域形象构建而成的,任何一个地域都有难以推辞的重要任务。河南是夏、商、周、隋、唐、宋等朝代的都城,随着历史的步伐逐渐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4]也拥有着不少经济发展资源,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河南地区形象,是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5G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使得影像、音频等新媒体完全占领了传统媒体的作战区域,熟悉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利于更加精确地打磨影视作品。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发布的《2021年全球社交网络活跃用户量排名》显示,Facebook、YouTube、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微信、TikTok等新媒体社交平台,2021年月活用户量均达到了10亿及以上。[5]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高速运转,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为地域发声,我们必须利用好多主体这份优势,减弱话语权分散带来的劣势,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精彩的河南。
3.扭转河南形象“被动”建构现状
区域形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建构性质,这导致他的塑造难免具有相应的主观因素以及片面作用,特别是在该区域没有建立自我的认知和文化的前提下。这几年,河南人的形象问题陷入了一种窘境:在非河南地区民众的眼中,河南人的形象总是“被建构”,这就造成在全国的其他地区,对河南人的评价还是贫困落后、虚假宣传泛滥、保守愚昧、文化素养不足、坑蒙拐骗等,但我们河南人很清楚,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影视作品里,河南人都不应该被误解。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宣传话语网络建设,以提高河南省形象的“自塑”意识和宣传能力,以弥补河南省形象“他者化”建构。
三、影视作品在河南形象重构中的作用
1.提升主流媒体公众形象,打造主动型媒介传播
(1)河南自信:打造主流媒体,树立河南形象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媒体时代,来自不同传播渠道的各类信息,形成了一个“拟态环境”,受众依赖于各种媒体所带来的信号,这种信号也成了他们获取外来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关于外部世界的内在映象。[6]主流媒体与其他媒介相比,最大的特色和优点就是拥有极大公信力,因为它在漫长的新闻宣传实践过程中建立和积累了许多社会各界和听众的广泛信赖,这种能力很难被其他媒体复制。在中国各类媒体中,主流媒介的巨大影响力让新闻报道产生了广泛传播性,同时也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和吸引性。《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媒体机构,除了线下报刊发行量高于其他媒体外,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软件上也有着大量粉丝。截至2022年9月7日,《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注册认证的官方账号有1.5亿的关注量,单日发博量30+,阅读数100万+,互动数也达到74万以上,每日单条微博阅读量超341万;除去新浪微博,在当下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人民日报》注册认证的官方账号有1.6亿粉丝群体,共获99.1亿点赞数,单条点赞量在20万至2000万不止,点赞最高的一条达到2892.5万。这样广泛的受众范围,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如能够通过像这样的主流媒体,对河南正面形象的新闻进行报道,不仅可以一定程度增加河南人民对家乡的信任和自豪,也能够向外界传播更好的河南声音。
(2)舆论引导:紧扣社会问题,积极回应舆情
互联网的时代,什么消息都可能会不胫而走,作为人人所关心的话题,随着社会化媒介的出现和流行,公众的表达权也将得到无限拓展,表达愿望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而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介平台也俨然成了大众谈论时事的公共领域。凡是挑逗着群众神经的新闻或是议题都会引起广大网友的争相关注,在浏览量到达了一定水平之后,一条简单内容的微博便成了热搜,在传播学领域,这一操作便是简单的设置议题,因此大众更加容易搜索并看到这条信息并参与其中。在互联网上一提到“偷井盖”一词,百分之八十的网民会联想起河南人,在2019年曾出现过这样一次舆情危机,“车辆侧翻村民搬空33吨井盖”的字眼悬挂在微博热搜榜上一天之久,经过统计这些话题共有接近3亿的阅读量,并在这一话题下面有不止5万的评论,“河南人+偷井盖”迅速扩散开来,形成当日的网络舆情。当“河南”与“井盖”放在一起时,网友便自动将脑海中固有的“河南印象”调动起来,作出自我所谓的判断,将“河南省偷井盖”一事审判为“事实”,其实,丢井盖并不是河南地区独有的,却仅仅在和河南相关联的时候,会引发如此大的话题讨论量。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视频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也使得原本无关紧要的消息或图片大肆扩散,因此影视作品也必须时时紧随热点,抓住扩散时机,建立一个良好的舆情处理体系。
(3)主动出击:跟随时代潮流,推出媒介产品
碎片化时期,信息众多茫茫似海,大多数媒介应用都会选择采用算法来获取用户的浏览喜好,进而推送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样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变窄,所能获取到的信息也相对变少,在这一背景下,要想推出河南媒介产品,必须主动出击,运用已有的途径向外扩张宣传版图。河南的传媒事业已经在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河南形象以及河南地区文化传播方面,大多数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这种模式由来已久,与当下信息共享时代的社会现状很难融合共存,忽略了受众的感受和意见,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近期十分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唐宫夜宴》系列晚会节目,就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地域文化的优势,将不同地区的观众收服在美轮美奂的舞美中,这类节目传递出的河南形象就不同于以往,一时间,网络上对于河南卫视的更是好评如潮。其实,很早之前在河南卫视就有“梨园春”“武林风”等全国闻名的电视节目,但因播放渠道及受众圈层的缘故,没有“大爆”“出圈”。这也给我们媒体从业者了一个启示,在当今网络新媒体时代环境中,除了影视作品自身的内容以外,传播方式和途径,也是提升主流媒体外在形象的一大重要内容。
2.深入挖掘中原人文精神,塑造新时代河南形象
有学者将河南形象从夏朝至今的发展划分为“辉煌期”“没落期”“觉醒期”“复兴期”四个阶段,分界点分别是北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二十世纪末[7]。这四大时期的划分与发展主要依据的是历史的迭代和生产力的发展。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对河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对河南的认知和信赖,从而关系着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纵观河南地区的历史,从威名远扬的悠悠古都,到遍地“骗子”的荒蛮之地,再到历史悠久的中原福地,一个清晰丰满的地域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形象的建构,而影视作品则直观地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居民形象,进而传递了地区形象。
我们对近几年的涉及河南地区的影视作品进行搜寻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主创团队为河南人的作品,一类是作品主角设定为河南人的作品,一类是故事背景发生在河南地域的作品。除去了某些影视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仅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中正面的河南人形象进行分析,大多表现得也都是吃苦耐劳、憨厚纯朴,少了现代活力和锐意革新奉献精神,这又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刻板印象”,要扭转这种印象,重建河南人形象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关键起来。其实自古以来,在河南地方形成和发扬光大的精神不胜枚举,如黄河精神、红旗渠精神,还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喜欢在各种重要场合不断提起的焦裕禄精神,都是河南地区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要以这些精神为着力点与发力点,进一步发现与演绎河南人真正的故事,建设新时代中原人文精神,建立代表河南人形象的全新的话语体系,由此来完成新时期河南人形象的全面展示和广泛传播。
3.全力讲好大美河南故事,创新影视化艺术表达
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每个人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增多,但由于接受与理解信息的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人们能够接收到的有效信息在被不断压缩,要求创作者在提供内容时必须“精”。一方面要求精准捕捉受众需求,在垂直领域精耕细作,创作出更具针对性、更强观众黏性的作品,例如很多亚文化群体,受众圈层很小但很聚集;另一方面要求打磨精细的文艺作品,思想精深的主题、艺术精湛的文本、制作精良的成品,每一步都离不开打磨,只有扎根人民,深刻领悟河南精神,才能更好地创新影视化表达,让影视作品助力河南区域形象构建。
新时代河南人,不同于以往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落后”形象,既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郑州,也有根植历史的文化古都洛阳,更有产业发达的中原经济区,“河南人传统精神”与“河南人精神变化”同样重要,也需要传媒从业者和影视工作者在实际创作中,扎根地域,刻画细节,改变刻板印象,拒绝“污名化”,将鲜活完整的河南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