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杏仁之药性考证

2023-09-03杜丽佳于彩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考证药性

杜丽佳 于彩娜

【摘 要】 目的:从药性方面入手对苦杏仁进行考证,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整理和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功效主治、使用禁忌、五行学说、药理毒理作用等对苦杏仁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进行综合考证。结果:苦杏仁始载《神农本草经》,是一种常用中药,2020版《中国药典》有关苦杏仁药性的记载与古本草有差异。结论:苦杏仁性温或微温,味苦、甘、辛,归肺、大肠、胃经,有小毒。

【关键词】 苦杏仁;药性;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5-0046-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5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a textual research on bitter almond from the aspect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llow-up clinical application, in-depth research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hods By sorting out and consulting the ancient herbal class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efficacy, taboo, five elements theo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a comprehensive textual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our qi, five flavors, meridian tropism, toxicity and non-toxicity of bitter almond.Results Bitter almond began to contain the Classic of Shennong Materia Medica, which is a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ecords on the properties of bitter almond in the 2020 edition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ncient Materia Medica. Conclusion Bitter almond is warm or mild in nature, with bitter, sweet and pungent taste, which belongs to the lung,large intestine, stomach meridian.

Keywords:Bitter Almond; Medicinal Property; Textual Research

苦杏仁是臨床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载其“味甘,温”[1],位列中品,《名医别录》对其性味提出异议,认为杏仁“味苦,冷利”,且添 “有毒”[2],历代医家对苦杏仁药性有增添、有删减、有修订,至 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描述苦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3]。中药药性对临床遣药组方 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故此,梳理、考证苦杏仁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

1 苦杏仁的四性考证

1.1 温热说 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苦杏仁性“温”[1],此后《本草经集注》[4]《新修本草》[5]《开宝本草》[6]《嘉祐本草》[7]《汤液本草》[8]《本草纲目》[9]等均有相干记录;而《日用本草》言其“性热”[10];《中华本草》[11] 、2020版《药典》[3]认为其性“微温”。

微温、温和热属性相同,故共同论证。首先,从苦杏仁效用反推其性温热。《神农本草经》载述苦杏仁主“雷鸣”“寒心贲肫”[1]。陈修园注“痰之声响如雷鸣也”[1],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谓之痰饮[12],张仲景有言“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13];“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1,14]谓之寒心,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15];《本草分经》[16]《本草备要》[17]之苦杏仁 “散寒”,《本草汇言》之“散寒结壅闭成疾”“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18]。其次,从苦杏仁使用注意反证其性温热。《得配本草》载苦杏仁,“肺虚而咳,虚火炎肺,二者禁用”[19],温热之品有助火生热之弊,由虚火炎肺可断其性温热。《本草纲目》中“夫杏仁性热降气,亦非久服之药”[9],热、温、微温三者又存在程度差异[20]。《本草备要》言苦杏仁可治“烦热喘促”[17],病症属性为热,强热之药的使用会加重病症,另治疗“喘促”作用于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苦杏仁热性应较缓,但温与微温界限并不是很明晰,因此苦杏仁性温亦或微温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考证。

1.2 寒性说 苦杏仁“冷利”一词首见于《名医别录》[2],后世均与“温”组合出现,《开宝本草》[6]《本草崇原》[21]《握灵本草》[22]等均有苦杏仁“温,冷利”的记载,一种药物不可能兼具寒热两种完全相反的属性;且《本草崇原》释义,“冷利者,滋润之义也”[21]。故苦杏仁冷利并非言其药性。

苦杏仁性微寒之说见于昆明务本堂刻的《滇南本草》,“苦、微辛,性微寒,入脾肺二经,治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23],其所载功效主治并未体现出任何“微寒”的特点。另云南丛书刻的《滇南本草》记载“苦杏仁性温”[23],因此苦杏仁性微寒一说可能为传抄错误,即苦杏仁微寒说无据可依。

苦杏仁“性凉”独见于《药品化义》,“味苦、略辛,性凉”“主治暴感风寒,发热咳嗽,气逆喘促,小儿风热疹子”[24]。《六因条辨》记载暴感风寒“以风必兼寒”“治法只宜苦辛温解,以宣肺气,不可过于寒凉,而致壅遏上焦,邪留肺底,变成损怯,医者慎之”[25],其余功效主治体现了辛味发散,苦味泻下的特点,与“性凉”无关,故苦杏仁“性凉”一说有待考证。

1.3 平性说 苦杏仁性平独为《本草详节》[26]一家所言,“气温、平”,所载功能主治并未表现出“气”的特点。另《本草详节》是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并参考历代本草著作编撰而成的,然李时珍主张苦杏仁“温冷利”[9],书中未见有关性“平”的论述,因此笔者以为关于苦杏仁性平的認知有待考证。

2 苦杏仁味的考证

苦杏仁味的论述大体分为苦、甘、辛三类,苦味最早见于《名医别录》[2]。

2.1 味苦 有关苦杏仁苦味记载的典籍众多,可追溯至《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2]。尔后各时期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6]《珍珠囊补遗药性赋》[27]《本草蒙筌》[28]《本经逢原》[29]《中华本草》[11]《药典》[3]均承继此观点。

首先,由口尝判断苦杏仁味苦。《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天伤之命。”[30]药性五味最初经口尝而被人们认识,《药典》描述 苦杏仁的性状为“气微,味苦”[3]; 其次,由效用判定苦杏仁味苦。“苦味,能泄、能燥、能坚”[20]。苦杏仁主“咳逆上气”[1]“下气除喘之力”[31],《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32],苦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肺气下行而咳止也。“浊气不降,以苦泻之”[33],有将苦杏仁治“大肠气秘而难便”[34]归于苦之通泄。

2.2 味甘 甘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开宝本草》[6]《珍珠囊补遗药性赋》[27]《本草汇言》[18]《得配本草》[19]均沿袭苦杏仁味甘的观点,《景岳全书·本草正》主张苦杏仁“微甘”。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20]。《名医别录》之“消心下急”[2],《景岳全书》 之“消胸腹部急满胀痛”[35],均为苦杏仁甘缓之能;《雷公炮炙药性解》又以苦杏仁之甘缓 “蛇伤犬咬”之毒[34]。苦杏仁主“雷鸣喉痹”[35],雷鸣者,“火结痰壅声如吼也”[36],喉痹者,“火结于喉,闭而不通”也,苦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36]。《本草经解要》又以苦杏仁“得地中正之土味”[36]诠释苦杏仁味甘。故苦杏仁味甘。

2.3 味辛 苦杏仁辛味源于《滇南本草》[23],“杏仁,味苦、微辛”,《景岳全书》[35]《本草备要》[17]《本草逢原》[29]《本草详节》[26]均认同苦杏仁辛味。

辛味能散,能行,能润[20]。能散,有散邪、散结之义。《名医别录》载苦杏仁可主“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2],“仲景麻黄汤用之,亦取其有发散之效也”[18]。《本经逢原》有“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29]的记载。《本草纲目》描述苦杏仁“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部诸风气[JX+*9][JX-*9]疱”[9],《药品化义》载有苦杏仁“辛能散结破气”[24]。《汤液本草·象》之苦杏仁 “除肺燥,治风燥在胸膈间”[37],《汤液本草·心》之苦杏仁“散结润燥”[37], 《景岳全书》之“其味辛,故能入肺润肺”[35],《本经逢原》之“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29],均为苦杏仁辛润之效。

3 苦杏仁归经的考证

寇宗奭《本草衍义》中有苦杏仁 “治肺燥喘热,大肠秘”[38]的论述,但未明确提出苦杏仁入肺与大肠经。《汤液本草》 中“入手太阴”为苦杏仁归经最早的记载[37]。除手太阴肺经外,还有脾、胃、大肠、肝、心、三焦之说。如《滇南本草》言“入脾肺经”[23];《景岳全书·本草正》主张“入肺胃大肠经”[35];《雷公炮制药性解》描述“入肺、大肠经”[34];《本草经解要》言明“入足厥阴肝经”“入足太阴脾经”“入手少阴心经”[36]。《本草分经》认为苦杏仁归肺、大肠、三焦经[16]。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阐发药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作用机理而形成的一种药性理论[20]。苦杏仁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38];《滇南本草》言“消面粉积”[23],《医学起源·主治秘要》载述可“消宿食”[39];《本草经解要》提及苦杏仁主“产乳,金疮”,“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36],但《神农本草经疏》认为“主产乳、金疮者,亦指为风寒所乘者言之”[40]。由此判定苦杏仁归肺、大肠、胃经,而肝经有待商榷。

此外,《本草经解要》提及苦杏仁“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秉火性,入手少阴心经”[36],五行应五脏,苦杏仁归肝、脾、心经。又有“五味入味,各归所喜”[20]之说,由苦杏仁味苦、辛、甘,推断其入心、肺、脾经。

中药的价值体现于临床运用,依据药物临床应用判断其归经,更具实际意义。故认为苦杏仁应归肺、大肠、胃经。

4 苦杏仁有毒无毒的考证

就毒性言,苦杏仁被绝大多数古本草描述为“有毒”[22,40]“有小毒”[36-37]或指出“双仁者杀人”[9,41]。《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中品,中品药“ 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20],而该书苦杏仁条下并未言其有毒;《名医别录》则明确提出“杏核味苦,冷利,有毒”[2];《本草蒙筌》言“有小毒”[28],双仁者“误服杀人”, 2020版《药典》亦认为苦杏仁“有小毒”[3]。

现代药理研究[42]发现苦杏仁的主要成份为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会产生剧毒物质氢氰酸,极微量的氢氰酸会抑制咳嗽中枢,产生止咳平喘的作用,过量致死,(致死量约为0.05 g),成人生用苦杏仁55枚(约60 g)即可死亡[42],由此可知苦杏仁有毒。临床应用的苦杏仁已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多为燀苦杏仁和炒苦杏仁。经加热炮制后,苦杏仁酶被破环,苦杏仁苷不易水解,服用后在体内胃酸作用下,苦杏仁苷缓慢分解,产生适量的氢氰酸,只起镇咳平喘作用,不发生中毒反应[43],与古本草的“得火良”[19]遥相呼应。尚有研究发现杏仁用药范围广,每日单剂用量范围宽。[44]故综合断定苦杏仁有小毒。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可知,苦杏仁性温或微温,味苦、甘、辛,归肺、大肠、胃经,有小毒。与《药典》之“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差异。故需对苦杏仁药性进行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等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陈德兴.神农本草经[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6.

[2]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05.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11.

[4]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辑. 合肥:芜湖医学专科学校, 1963:223.

[5]唐·苏敬. 新修本草[M].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255.

[6]宋·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M]. 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77.

[7]宋·掌禹锡. 嘉祐本草(辑复本)[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446.

[8]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崔扫麈,尤荣辑,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58.

[9]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下册)[M].马美著,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 2022:1161.

[10]元·吴瑞编辑,明·钱允治校注. 中国本草全书(第22卷日用本草)[M].出版地不详,516.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7.

[12]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21-122.

[13]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 于志贤,张智基,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31.

[14]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肖钦朗,校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86.

[15]佚名.黄帝内经[M].牛兵占,陈志强,徐树楠等,校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79.

[16]清·姚澜.本草分经[M]. 范磊,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24.

[17]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175.

[18]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戴慎,陈仁寿,虞舜,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01~902.

[19]清·严西亭,清·施澹宁,清·洪缉菴.得配本草[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95-196.

[2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9-222.

[21]明·张志聪.《 本草崇原》[M]. 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86-87.

[22]清·王翃.握灵本草[M]. 叶新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36.

[23]明·兰茂.滇南本草(第1卷)[M]. 《滇南本草》整理组整理.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5:182.

[24]明·贾所学著;清·李延昰补订.药品化义[M].杨金萍,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7.

[25]清·陆子贤.六因条辨(3卷)[M]. 山东中医学院文献研究室标校.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85.

[26]清·闵钺.本草详节[M]. 张效霞,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153.

[27]元·李东恒,明·李士材.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74.

[28]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 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287.

[29]清·张璐.本经逢原[M]. 赵小青,裴晓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155-156.

[30]姜春华.神农本草主治释义[J].中医杂志,1957(1):42.

[31]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95.

[32]唐·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142.

[33]明·王肯堂. 证治准绳 1 杂病[M]. 倪和宪,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78.

[34]明·李中梓编辑,明·钱允治订正.《雷公炮制药性解》[M].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21.

[35]明·张景岳. 景岳全书系列本草正[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81.

[36]清·姚球.《本草经解要》[M].卞雅莉校注.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2016:121-122.

[37]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 张永鹏,校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122.

[38]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124.

[39]金·张元素. 医学启源[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184.

[40]明·缪希雍. 神农本草经疏[M]. 夏魁周,赵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278.

[41]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191.

[42]林玉贞.中药毒性观的历史嬗变[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3):50-52.

[43]贾天柱主编.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77-278.

[44]崔亚珊,徐立鹏,仝小林.杏仁临床用量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6):83-84.

(收稿日期:2022-11-17 编辑:陶希睿)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010162081)。

作者简介:杜丽佳(2000—),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为中药学。E-mail:192693501@qq.com

通信作者:于彩娜(1977—),女,满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规律。E-mail:yucn124@163.com

猜你喜欢

考证药性
基于物质、能量属性阐释中药药性理论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